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41卷  第10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9年41卷10期目录
2019, 41(10): .
摘要:
2019年41卷10期封面
2019, 41(10): .
摘要:
2019年第10期整期打包下载
2019, 41(10): .
摘要:
回顾中国海洋科技70年
陈大可
2019, 41(10): 1-2.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1
摘要:
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
陈连增, 雷波
2019, 41(10): 3-22.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2
摘要:
本文聚焦海洋调查、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技术与装备3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成果,说明了海洋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魏泽勋, 郑全安, 杨永增, 刘克修, 徐腾飞, 王凡, 胡石建, 谢玲玲, 李元龙, 杜岩, 周磊, 林霄沛, 胡建宇, 朱建荣, 李均益, 张正光, 侯一筠, 刘泽, 田纪伟, 黄晓冬, 管玉平, 刘志宇, 杨庆轩, 赵玮, 宋振亚, 刘海龙, 董昌明, 于卫东, 连涛, 陈朝晖, 史久新, 雷瑞波, 刘煜, 于福江, 尹宝树, 陈戈, 王岩峰, 李整林, 熊学军, 汪嘉宁, 李晓峰, 王永刚
2019, 41(10): 23-6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3
摘要: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宋金明, 王启栋, 张润, 陈建芳, 陈敏, 徐忠胜
2019, 41(10): 65-8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4
摘要: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孙军, 蔡立哲,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2019, 41(10): 81-98.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5
摘要: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林明森, 何贤强, 贾永君, 白雁, 叶小敏, 龚芳
2019, 41(10): 99-112.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6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制定了长远的自主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构建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系列的海洋卫星,逐步形成了以中国自主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测网,在中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中国在海洋水色、海洋微波(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并对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进展
蒋兴伟, 何贤强, 林明森, 龚芳, 叶小敏, 潘德炉
2019, 41(10): 113-12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7
摘要:
我国海洋遥感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覆盖海洋水色、海洋动力和海洋监视监测的三大系列海洋卫星,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卫星海洋遥感业务化应用体系。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卫星遥感在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预报与安全保障等方面所构建的典型应用示范系统,以及开展的典型业务化监测应用。最后,文章对我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林间, 李家彪, 徐义刚, 孙珍, 夏少红, 黄小龙, 解习农, 李春峰, 丁巍伟, 周志远, 张帆, 罗怡鸣
2019, 41(10): 125-14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8
摘要: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
陆架海岸台风沉积记录及信息提取
高抒, 贾建军, 杨阳, 周亮, 魏稳, 梅衍俊, 李亚南, 王黎, 赵培培, 刘桢峤, 张丽芬
2019, 41(10): 141-16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09
摘要:
长时间尺度风暴强度–频率关系与气候变化相关联,而器测记录和历史记载难以提供充分的信息,因此从沉积记录中提取风暴信息成为一个前沿科学问题。在应用上,这项研究可为海岸带城市群应对未来气候和海面变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回顾了台风沉积记录研究进展,显示陆架泥质沉积、海滩及海岸沙丘、潮滩、潟湖、巨砾是台风事件记录的良好载体,可通过层序形态和物质特性分析而识别。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以区分台风、冬季风暴、河流洪水和海啸等不同类型的极端事件沉积。在台风强度信息提取方面,陆架泥质沉积所含贝壳–粗颗粒沉积物...
台湾近海热液体系独特的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
陈雪刚, 吴斌, 郑豪, 樊炜, 叶瑛, 陈镇东
2019, 41(10): 161-168.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0
摘要:
台湾地处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带,近海发育了多处热液活动,其中最典型的为龟山岛和绿岛热液体系。本文对海峡两岸在龟山岛和绿岛热液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周边生物体的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龟山岛热液喷出流体具有全球最低的pH(1.52),富含重金属元素和CO2等酸性气体,是周围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质的来源;绿岛具有全球热液中最低的溶解有机碳浓度(14 μmol /L),且具有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喷口周边分布了较为罕见的自然硫烟囱体和硫磺球。喷口的高毒性、高酸性热液改变了热液区生物体如螃蟹的生活习性和解毒机制。热...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李新正, 董栋, 寇琦,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2019, 41(10): 169-181.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1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海洋观测方法之研究
陈鹰
2019, 41(10): 182-188.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9.10.012
摘要:
本文讨论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定义,厘清了其与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监测技术的关系,并在认识海洋观测数据本质的基础上,从技术性、实时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等4个方面,来讨论海洋观测方法。本文研究表明,抓着观测数据的本质保障观测数据的质量;观测手段特别是平台技术决定观测技术的实时性;实时性反映海洋观测任务的需要及观测技术的水平;经济性决定观测技术的选用;适用性进一步决定海洋观测技术的最佳形式,甚至衍生出新的观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