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晚第四纪亚洲大陆边缘海有机碳埋藏演化研究进展
张斌, 于兆杰, 徐兆凯, 康晓莹, 郭向前, 杨逸飞, 万世明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10 09:19
摘要:
亚洲大陆边缘海是全球最典型的“源—汇”体系之一,揭示其在第四纪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有机碳埋藏过程对理解全球碳循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亚洲主要边缘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冰期各边缘海中普遍表现出有机碳含量升高、埋藏通量增加的特征,且多数区域的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以及TOC/总氮(TOC/TN)比值呈现出轨道时间尺度旋回特征。从成因机制来看,海平面变化调控着陆源物质入海过程与强度,季风系统影响流域侵蚀与水体结构,...
基于Transformer构架的海气耦合智能模型对ENSO的预测及订正
马天翼, 智海, 张荣华, 周路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8:24, doi: 10.12284/hyxb2025061
摘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作为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可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变暖下,ENSO的演变愈发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其模拟与预测已成为气候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研究引入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开发的热带海气系统多变量智能预测模型—3D-Geoformer,开展 ENSO 预测的误差分析及订正研究。3D-Geoformer 模型不同于多数智能模型的仅对 ENSO 相关的单变量场或时间序列进...
不同海浪主导条件下的一维风涌分离方法研究
魏永亮, 庞邓连, 高志一, 唐泽艳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8:24, doi: 10.12284/hyxb2025057
摘要:
海洋中的混合浪通常由风浪和涌浪以一定比例组成,因研究和应用等需求经常需要分离其中的风浪和涌浪。本文针对现有四种代表性一维谱风涌分离方法(1D法):PM法(Pierson-Moskowitz)、改进的PM法、JP法(Jesús-Portilla)和频谱积分法,利用中法海洋卫星上搭载的波谱仪提供的二维海浪谱数据,对比分析了纯风浪、风浪为主、涌浪为主和纯涌浪4种海浪主导情况下的分离结果,结果表明:(1)PM法和改进的PM法分别在风浪为主和涌浪为主时各有更好的分离效果;(2)JP法整体表现较差,对不同海...
深海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研究
黄阳阳, 潘皓, 谢晓辉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8:01, doi: 10.12284/hyxb2025053
摘要:
本文旨在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的底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及采薇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不对称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对称性的主要来源是背景流的能量输入、β效应引发的涡度变化。文中依次分析了海山各个方位的流场特征,并详细解释了涡度变化如何影响底部急流及其不对称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其他环境参数(如底摩擦系数、约化重力)改变时对底部急流的影响。
华南南华纪寨英海相含锰建造的成因机制
刘莉萍, 褚宏宪, 王洪松, 赵建如, 李小虎, 初凤友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7:58, doi: 10.12284/hyxb2025059
摘要:
寨英海相碳酸盐型锰矿床是华南地区南华裂谷盆地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型海相含锰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盆地其他矿区大塘坡组锰矿石产状不同,寨英部分块状锰矿石含有独特的气泡构造。为探讨寨英海相含锰建造的成因机制,本文通过对寨英锰矿区野外地质调查取样,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气泡状锰矿石、块状锰矿石及围岩黑色页岩全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有机碳同位素和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开展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寨英锰矿石呈轻微的“帽式”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锰矿石明显的正Ce异常和氧化还原...
人类活动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演变的驱动效应
李宇涵, 郭兴杰, 李林江, 陆雪骏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7:45, doi: 10.12284/hyxb2025049
摘要:
两千年来长江口南岸基本呈“边滩推展”的演变趋势,基本以每40 a约1 km的速度向海淤涨发育,是上海最重要的土地增长区和潮滩湿地资源,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958−2019年南汇边滩冲淤特征、等深线变化及滩涂迁移速率等指标研究了南汇边滩近60 a来的演变特征,通过时空对比探讨了其增长方式、驱动因素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 1958−2019年间南汇边滩呈“缓慢淤积−快速淤积−近淤远冲−全面侵蚀”4个阶段性变化,此阶段内最快淤涨和侵蚀速率分别为460 m/a和270 m/a。(2) 人类活动...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视蛋白基因的鉴定、进化及表达分析
徐敏慧, 李继姬, 叶莹莹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7:39, doi: 10.12284/hyxb2025080
摘要:
厚壳贻贝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光环境可以影响其生活和行为,但其视蛋白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本研究基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7个视蛋白,序列分析结果将其分为5类(r-opsin、c-opsin、Go-opsin、neuropsin和peropsins)。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同一亚家族的视蛋白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除r-opsin为亲水蛋白,其他蛋白质的均为疏水蛋白。保守基序结果显示视蛋白同一亚家族的视蛋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与时序差异分析探究厚壳贻贝浮游幼虫发育分子调控机制
李重, 魏雪莲, 刘菀婷, 李继姬, 叶莹莹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7:30, doi: 10.12284/hyxb2025072
摘要: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厚壳贻贝育苗的关键时期在其幼虫变态发育阶段,而幼虫发育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有大量基因的参与以及各种复杂生物学过程共同作用。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厚壳贻贝幼虫发育的5个关键时期(担轮期、D形期、壳顶期、眼点期、稚贝期)样本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20 894个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以及时序差异分析,筛选出6个符合特定时序发育模式的关键子模块,共鉴定出2 395个...
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环境因素对马达加斯加西海岸捕虾拖网CPUE的影响
胡雪, 张鸿霖, 赵津, 罗家望, 宋厚成, 张健, 唐浩, 石建高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7:16, doi: 10.12284/hyxb2025070
摘要:
研究渔业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了解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渔业资源丰度和种群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少考虑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索不同环境因素对马达加斯加西海岸虾类资源量的影响机制与路径,本研究使用2014−2020年该海域捕虾拖网数据,采用贝叶斯网络分析了降水、径流等海洋环境因子与3种主捕虾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ort,CPUE)之间的网络关系,探索在多种环...
牡蛎海带混养对海水水质及牡蛎生长和营养的影响
聂艺, 王旭明, 任敏, 刘晓玲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9 10:27
摘要:
为比较龙口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单养、牡蛎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混养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海水水质及收获期牡蛎的生长及营养成分,在一定周期内检测了养殖区(单养养殖区M1、混养养殖区M2)海水的水质理化因子、细菌和浮游植物等指标,分析比较了收获期M1和M2牡蛎的生长及营养成分。结果显示,M1和M2的水温、盐度、pH、溶解氧(DO)、弧菌丰度均无明显差异,且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M2的化学需氧量(COD)、氮磷营养盐及异养菌丰度在多数月份低于M1,认为...
悬浮颗粒物对胶州湾海域沉积物上覆水体反硝化作用潜力的诱导与影响机制
曾健, 陈宝红, 石国宗, 关燕云, 卓泽晟, 叶志雄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7 15:41
摘要:
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为微生物附着与活跃的生理代谢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由于与水体之间存在有氧–缺氧界面,使得悬浮颗粒物成为水体反硝化作用的热点微区。本研究选取了胶州湾西北部大沽河口和南部湾口区域的两个研究站位,采集柱状沉积物和上覆水体,通过水体原位环境模拟培养和悬浮颗粒物浓度梯度模拟培养实验,测定反硝化脱氮速率及功能基因narGnirS丰度的变化,以此探讨悬浮颗粒物对海湾沉积物上覆水体反硝化作用潜力的诱导与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培养实验均观测到活跃的反硝化作用发生。在6组悬浮颗粒物浓度情形(分别为5...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珠江口近岸海域硝酸盐来源解析
林巧云, 王昕, 陈仲晗, 韩丽丽, 杨静, 赵庄明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7 15:41
摘要:
为了解珠江口氮循环过程及氮污染主要来源,于2020年7月在珠江口近岸海域(伶仃洋西部、磨刀门和黄茅海)系统采集了40个站位的海水样品,耦合水化学基本参数与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定量解析\begin{document}${\mathrm{NO}}_3^- $\end{document}污染的主要来源,揭示其空间梯度变化与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begin{document}${\mathrm{NO}}_3^- $\end{document}平均浓度为44.05 ± 27.8...
基于多波束水体底回波强度信息的北极洋中脊岩性底质分类方法
崔晓东, 张飞虎, 张涛, 阳凡林, 万佳馨, 纪雪, 李家彪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1 10:34
摘要:
深海表层海底底质探测与分类作为底栖生境制图的核心内容,为深海资源探测、生态保护提供了基础要素信息。然而受深海声学观测的分辨率限制,传统基于多波束测深和反向散射强度信息的底质分类方法存在海底混合底质所导致的解译困难、置信度低的问题。为此,本文创新性地将多波束水体数据应用于深海底质分类,提出了基于底回波序列多维波形特征的混合底质分类方法。首先,借助水体与海底交互的序列回波信息,提取多维度底回波波形特征;其次,考虑到固有观测分辨率内的底质混合情况,构建了水体底回波丰度解译约束下的决策融合分类模型;最后...
基于光照先验的半监督图像增强网络在水下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徐丹, 路航, 史金龙, 周扬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1 10:34
摘要:
针对水下图像标注数据稀缺导致增强算法泛化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均值教师(Mean-Teacher)模型的半监督水下图像增强框架。设计融合光照和梯度先验的多尺度网络(Illumination and Gradient Prior network, IGP-Net)作为均值教师模型的主干网络。IGP-Net包括以下三个模块:多尺度照明感知模块MSLP,用来提取退化图像的多尺度特征,并融合光照和梯度先验,提升水下图像对比度;多通道细节增强模块MCE,对初步增强图像进行通道维拆分和颜色补偿,改善水下...
海洋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碳输运的贡献
韩宗原, 王启栋, 袁华茂, 宋金明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7-01 10:34
摘要: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是在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特殊的胞外聚合物,具有透明、含碳量高、黏性强等特点,兼具胶体和颗粒物的特性,在海洋碳输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海洋中TEP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海洋碳输运的影响。海洋中的TEP呈不定型状态,尺寸差异极大,主要由浮游植物所释放的前体物质自组装生成,并通过生物代谢、海气交换及沉降等过程从海洋中移除,其丰度和分布受浮游植物和细菌等生物的活动、海水理化环境以及动力过程的共同驱...
两种环境敏感性不同的虫黄藻 (Cladocopium goreauiDurusdinium trenchii) 的脂质代谢对热胁迫的响应模式
张丽, 李志聪, 杨雅婷, 梁祝清, 冯宜合, 卢铭垚, 胡思雨, 余克服, 梁甲元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23 15:33, doi: 10.12284/hyxb2025100
摘要:
虫黄藻是珊瑚共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不同种类的虫黄藻对环境胁迫的敏感性不同,从而影响珊瑚宿主的环境适应能力。本研究从脂质代谢角度,探讨了广泛分布的两种珊瑚共生虫黄藻—环境敏感型Cladocopium goreaui和环境耐受型Durusdinium trenchii在热胁迫下的应激模式。研究发现,热胁迫显著影响两者的生长密度、光合色素含量、称为光系统II(PSII)的光化学效率(Fv/Fm)及抗氧化活性,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脂质组学显示,C. goreauiD....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的毒性研究
罗统钦, 阮泽超, 张燕, 王跃斌, 汪倩凤, 柴学军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23 15:32, doi: 10.12284/hyxb2025106
摘要:
为研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肠道的毒性效应,将褐菖鲉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微塑料溶液中21 d,通过富集试验、组织学切片、转录组学及16S rRNA测序等技术检测褐菖鲉肠道形态结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褐菖鲉肠道中聚苯乙烯微塑料积累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呈现显著性上升趋势,7 d时浓度达到16.20 μg/g。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会对肠道造成病理学损伤,1 mg/L浓度组表现为肠粘膜细胞出现坏死和脱落并伴有空...
模块化可拼搭组合的水下机器人设计与实现
王宇航, 周元龙, 俞宙, 毛祎萌, 彭时林, 于海滨, 丁彤茜, 杨洺惠泽, 叶卓远, 常家祥, 王屿劼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23 10:25
摘要:
为使水下机器人可以迅速适应不同应用场景,设计了一种模块化可拼搭组合的无人水下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UUV)。水下机器人采用长方体模块作为基本组成部件,通过无线电能与数据传输实现了模块间非电气接触式互联,避免了传统水密接插件的使用。模块设计为主控、拓展两种类型,可根据任务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并通过特殊的滑块与卡扣结构实现模块间快速装配与稳固连接。通过模块拼搭试验验证了模块间的拼搭拓展能力,通过水下试验验证了模块间通信和无线电能传输的可行性。无线电能传输测试...
流清河湾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黄义棚, 刘长华, 丁东生, 崔正国, 曲克明, 魏玉秋, 孙军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23 09:28, doi: 10.12284/hyxb2025104
摘要:
近海河口生态系统是河流与海洋交汇处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能为众多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流清河湾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3年冬季(3月),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对流清河湾的7个采样站点,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56属97种,其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由硅藻门和甲藻门组成。流清河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从时间维度来看,...
静态分层流体黏性差异对双扩散通量的影响
陈铂, 黄剑文, 彭君可, 黄升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20 14:22
摘要:
为研究双扩散对流过程中流体黏性对通量的影响,设计梯度浓度的双扩散试验,黏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设计有中间挡板的试验水箱中注入根据糖盐组分质量分数精确配制的溶液,以控制盐指密度稳定比在1.073;扩散型密度稳定比在0.93。移开挡板后,水箱会内形成静止状态的糖盐双层系统。为了更精确地评估双扩散现象并最小化误差,试验设置了三种时间段的双扩散试验,分别为300 s、600 s和1800 s。试验发现:短时间内通量会受黏度影响而显著减小,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影响被继发的扩散通量所掩盖。盐指型和扩散...
象山港水环境承载力的对比研究
樊宜晴, 李娜, 周红宏, 胡松, 丰美萍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18 08:40
摘要: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沿海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特别是象山港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本文以DOCODDINDIP四项水质监测指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象山港2020至2023年水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象山港的水环境承载力指数(WECCI)呈现出显著的年际波动,并在2022年达到峰值。象山港内湾由于水体交换能力较弱,污染物滞留时间较长,其水环境承载力显著低于外湾。本文还结合NQIAE三个水环境评价指数对...
造礁珊瑚热适应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马玉玲, 俞小鹏, 余克服, 陈俊伶, 郑月, 陈健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10 15:56, doi: 10.12284/hyxb2025108
摘要:
全球变暖和极端高温事件导致了珊瑚大规模白化,引起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快速退化。识别热适应相关的功能基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珊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科学预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育趋势。但目前对珊瑚共生功能体热适应分子机制的认识非常不足。因此,本文综述了珊瑚热适应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热适应相关基因在珊瑚受到热胁迫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Toll受体等识别受体识别到热胁迫后参与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启动免疫响应过程,主要包括:热休克蛋白基因上调使变性多肽重新折叠;抗氧化蛋白基因上调避免活性氧损...
基于双频降雨雷达数据的海面阵风计算方法研究
池淏, 张有广, 林静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06 11:14, doi: 10.12284/hyxb2025067
摘要:
海面阵风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研究以及海上运输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观测手段有限,海面阵风数据缺失严重。林静等基于HY-2B雷达高度计C、Ku波段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值对海面风速进行修正,计算得到星下点的阵风风速,但观测范围较小。本文在此基础上,选用观测原理与雷达高度计相似的全球降雨观测计划(GPM)搭载的双频降雨雷达(DPR),利用其Ku、Ka波段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值,并以ERA5海面风速作为观测值,对海面风速进行修正计算,得到阵风风速,以扩展观测范围并提高观测效率。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阵风风...
基于集成建模预测长江口龙头鱼栖息地特征的时空变化
郭婷文, 王琳, 高春霞, 王学昉, 吴建辉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03 13:10, doi: 10.12284/hyxb2025086
摘要: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构建了栖息地生境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 EM)。结果显示:(1)所有单一模型的预测性能均优于随机分布模型,而EM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
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muricata)与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的耐热性差异研究
周榆鹏, 肖遵勇, 陈锦连, 黄智华, 徐明培, 谭荣华, 蒙林庆, 王永刚, 余克服, 黄雯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03 13:10, doi: 10.12284/hyxb2025078
摘要:
全球变暖导致珊瑚大规模白化事件频发,珊瑚礁生态系统加速退化。国际上通常采用珊瑚移植的方式来修复退化的珊瑚礁,其中移植的珊瑚中鹿角珊瑚(Acropora)占大部分。然而,快速生长的枝状鹿角珊瑚对热更敏感,影响其在日益变暖的海洋环境中的修复效果。为了了解鹿角珊瑚的高温响应模式以及耐热性差异,本研究对广西涠洲岛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muricata)和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进行了高温胁迫实验。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分析,高温胁迫后,美丽鹿角珊瑚触手收缩、颜色变淡,...
涌浪条件下浪致雷诺应力贡献风应力特征及参数化研究
戴潇铭, 邹仲水, 李子平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03 09:03
摘要:
动量通量的准确参数化是海洋和大气灾害预报、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涌浪诱导的浪致雷诺(Wave Coherent,WC)应力是引起参数化不确定性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2012年春季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的大气湍流及海浪观测数据,本文使用协谱法提取WC应力。观测显示风向和涌浪方向垂直时,WC应力贡献接近零;当风向和浪向相近或者反向时,WC应力贡献可占总动量通量的20~25%。为刻画WC应力,本文对比了Janssen(1991,J91方案)和Zou等(2024,Z24方案),发现源自剪切不稳定的J9...
基于盐度松弛试验的南海贯穿流对印尼贯穿流的影响研究
蔡忠瑞, 魏泽勋, 何志伟, 王鼎琪, 徐腾飞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03 09:03
摘要:
观测表明,南海贯穿流(SCSTF)在北半球冬季输送至望加锡海峡南部的巨大淡水输运,能够通过“淡水阻塞”效应影响印尼贯穿流(ITF)。本文开展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发现当卡里马塔海峡盐度增大到和望加锡海峡相当之后,通过卡里马塔海峡的体积输运和淡水输运分别为3.52 Sv和184.03 mSv,和控制试验相比分别增加了4.31%和减少了27.27%,而望加锡海峡上50 m的流量为0.11 Sv,和控制试验相比增加了34.69%;当卡里马塔海峡盐度降低0.1−0.6 psu,卡里马塔海峡处的体积输运和淡水...
南海西北部畸形波要素特征统计分析
冯涛, 仉天宇, 张峻萍, 王海龙, 杨坚, 林汛, 曹倩, 李萌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6-03 08:46, doi: 10.12284/hyxb2025063
摘要:
基于实测波浪资料,结合随机波浪理论和JONSWAP谱,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域畸形波的发生概率;并通过浮标观测数据对该海域的畸形波个数和波浪要素进行了特征统计分析,同时探讨了有效波高与周期、风速等主要参数的关联特性。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海域畸形波的发生概率为0.0059%。分析该海域不同季节中有效波陡\begin{document}$ \delta $\end{document}的特征分布情况,发现该海域在春季过渡时期和西南季风时期的波浪中涌浪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这可能是这两个季节畸形波发生概率相对较...
舟山渔场鱼类群落稀有种和常见种丧失对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钱均, 李羽如, 周钟楠, 王迎宾, 胡成业, 王晶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30 11:28
摘要:
本研究基于舟山渔场鱼类群落调查数据,采用自抽样技术模拟稀有种和常见种种类数随机丧失,并通过生物量比例递减法模拟生物量丧失情景,以探究不同生态类群丧失对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稀有种虽仅占群落总生物量的3%,但其种类数占比接近40%,在群落结构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物种丧失情景模拟显示,稀有种种类数丧失直接影响功能多样性指数,具体表现为功能丰富度下降、功能均匀度上升,而功能离散度和二次熵指数变化不明显;常见种种类数丧失导致功能丰富度下降,其余三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则保持相对稳定。在生...
两种造礁珊瑚对高悬浮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王宇杰, 刘依娜, 周曦杰, 王建佳, 张涵, 郑新庆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30 08:41
摘要:
近岸的珊瑚礁普遍受到高悬浮物的长期胁迫,但对造礁珊瑚的悬浮物耐受阈值目前了解不多,阻碍了我们对近岸造礁珊瑚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本研究以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北缘——东山海域造礁珊瑚的优势种——标准盘星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和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p.)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开发的悬浮物浓度模拟控制系统,设置了4个悬浮物浓度(0 mg L−1,35 mg L−1,50 mg L−1,100 mg L−1),以珊瑚表观形态特征以及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研究了它们对持...
长江口湿地沉积物中外源输入活性汞的迁移转化微宇宙模拟研究
吕少旸, 毕侨宁, 陈圆圆, 周立旻, 郑祥民, 王永杰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9 10:54, doi: 10.12284/hyxb2025084
摘要:
利用微宇宙模拟试验探究了外源输入汞在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长时间持续变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添加溶解态硝酸汞模拟外源活性汞输入,4个沉积物总汞(THg)浓度增加109.7%~275.1%。252 d培养试验结果显示:(1)溶解态活性汞输入沉积物后在亚还原及还原条件下易于转化为甲基汞(MeHg),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汞组MeHg浓度增加1.9%~657.3%(平均183.0%),尤其在培养140 d后植物凋落物输入情境下,沉积物中MeHg平均增加260.2%,表明了易降解有机质输...
潮滩底栖微藻−泥沙组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周怡, 张荷悦, 康梦涵, 谷玉先, 杨洪燕, 龚明劼, 周曾, 张亚楠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9 10:52, doi: 10.12284/hyxb2025068
摘要: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底栖动物活动、沙源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季节性及空间性变化导致了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沉积物粒径分布的时空差异性,秋冬季底栖微藻生物量高出春夏季18.6%,约50%底栖微藻分布于表层0~1 cm,春夏季中值粒径高出冬季17.8%;潮沟两侧水动力差异...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9 10:52, doi: 10.12284/hyxb2025082
摘要: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 ± 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 ± 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 ± 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 ± 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 ± 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 ± ...
圆球股窗蟹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研究进展
邓亚卓, 袁林, 吴惠仙, 薛俊增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9 10:52, doi: 10.12284/hyxb2025076
摘要:
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osa是典型的以沉积物为食的滤食性蟹类,为潮间带常见种。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并被列入区域性红色名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基础生态学方面,并取得一定的基础认知。本文系统回顾了圆球股窗蟹的分类地位,并总结了其地理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适应性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掘穴和领域行为、繁殖行为以及种群的聚集和迁移游荡行为等内容;圆球股窗蟹的种群动态主要受环境因子的调控,其中盐度、有机质含量及沉积物粒度等非...
差量平衡法测定南海神狐海域分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亨利常数
刘广虎, 邓丽婷, 商和辉, 崔浩楠, 关成尧, 汲栩梦, 刘晓燕, 韩若冰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6 16:13
摘要:
海水中溶存CO2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控制海底碳酸盐岩的形成,是海洋环境、海底矿产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调查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海底矿产的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水及海底沉积物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检测水中游离CO2通常采用滴定法或亨利法,滴定法适用于检测地下水中游离CO2的含量,目标通常为单个样品;亨利法更适用于海水中游离CO2含量的检测,尤其适用船载现场采自同一海域的批量同源海水样品,检测结果主要基于CO2在水中的理论亨利常数,但由...
大黄鱼组织碳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式的影响
齐林, 黎莹, 李子倩, 郑炜坤, 张润, 周涛, 郑敏芳, 陈梦雅, 陈敏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6 16:13
摘要:
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在揭示鱼类的生理动态、营养关系和产地溯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样品的预处理方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组织同位素测定结果,但相关研究报道仍显不足,缺乏对于其内在机制的规律性认认识。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养殖经济鱼类之一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了鱼体组织同位素分析前处理中两个关键步骤(肌肉去脂和鳞片酸浸)对大黄鱼组织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肌肉去脂操作总体上导致大黄鱼δ13C测值显著升高,而...
基于高度计数据的拉格朗日流体粒子轨迹准确性验证
刘逸凡, 夏琼, 陈泽凯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2 10:05
摘要:
卫星高度计数据提供了大范围、长期稳定的海洋流场信息,但其较低的分辨率可能影响基于该数据计算的拉格朗日流体粒子轨迹的准确性。本文采用浮标轨迹及叶绿素结构演变对比的方法,系统评估了基于高度计数据的拉格朗日流体粒子轨迹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刻画中尺度海洋运动特征,流体粒子轨迹在整体趋势上与实际浮标轨迹匹配度较高,尤其在旋转运动模式中具有较好的跟踪能力。然而,该轨迹对中小尺度运动的敏感性较低,运动速度偏慢,难以准确捕捉短周期扰动。进一步分析发现,流体粒子轨迹在30天内能较稳定地追踪叶绿素结构...
外源微生物菌群对海水体系浒苔降解过程脂类变化影响研究
方明焕, 丁海兵, 王勇, 于高峰
最新录用最新更新时间2025-05-20 08:42
摘要:
通过一系列海水培养实验,模拟外源微生物影响下浒苔在近海海域的降解情况。通过追踪培养体系中浒苔脂类生物标志物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探究外源微生物影响下浒苔在海水中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浒苔中不同存在形态的脂肪酸与中性脂在添加外源降解微生物与未添加外源微生物的培养体系其含量均呈现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或保持稳定的趋势。在外源微生物的影响下,浒苔脂肪酸与中性脂的降解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应用多元G(multi-G)模型对几种典型浒苔脂肪酸和中性脂的降解过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这些脂类化合物在培养体系中都可...
离线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水中15种痕量元素
常明珠, 苏函, 瞿建国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15 16:39
摘要:
基于自制的分离富集装置,使用Toyopearl AF-chelate 650M螯合树脂对海水中15种痕量元素(Al、Sc、V、Fe、Co、Ni、Cu、Zn、Ga、Cd、Nd、Pb、Bi、Th和U)进行了分离富集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的研究,优化了上样pH、清洗液的类型和用量、洗脱液类型和用量,并联合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HR-ICP-MS)进行准确的测定。结果表明:8.92 mL的海水样品与醋酸−醋酸铵缓冲溶液以1∶1等比例混合(上样pH = 5.25)后加载到螯合树脂上,然后使用8.0 m...
缢蛏钙调蛋白(ScCaM)基因鉴定及其与贝壳碳酸钙沉积的相关性分析
罗晓琦, 徐洪强, 朱杰, 姚韩韩, 董迎辉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15 16:39
摘要:
碳酸钙(CaCO3)作为贝壳的主要成分,与有机质框架相互作用形成贝壳,为贝类提供保护作用。Ca2+是CaCO3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贝类体内的获取、转运、沉淀过程均会显著影响CaCO3沉积。然而,目前关于贝壳中碳酸钙沉积过程以及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并与Ca2+特异性结合的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靶酶活性调控和Ca2+稳态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为研究CaM基因与贝壳碳酸钙沉积的关系,本研究对缢蛏CaM基因(ScCaM)进行...
三个大黄鱼网箱养殖区水质和浮游生物体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及季节差异
郑家浪, 陈天红, 陈泳龙, 万发国, 朱庆玲, 江丽华, 陈舜, 谢尚微, 宋伟华, 严小军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13 15:35, doi: 10.12284/hyxb2025074
摘要:
浮游生物体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浮游生物从水环境吸收或者体内代谢的高蒸汽压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大黄鱼养殖区网箱水质参数与浮游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研究选择了洞头、南麂和宁德三个采样点,并于夏季和秋季采集网箱浮游生物样本,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VOCs的组成,并分析其与水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黄鱼网箱浮游生物VOCs主要由芳烃、烃类、酯类和酮类组成。总VOCs含量及种类在...
融合机器学习与物理模型的中尺度涡声速剖面重构
李洪臣, 李明, 王鹏皓, 毛科峰, 朱宇航, 刘宇航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13 14:25
摘要:
针对中尺度涡内声速剖面结构复杂且重构误差显著偏大的问题,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剖面,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中尺度涡统一结构模型,提出了PIRF-DEN模型。通过将海表面温度、高度异常、盐度、密度等海表环境参数与Argo密度作为输入,建立了“水面-水下”声速映射关系。同时,基于中尺度涡统一结构模型重构涡旋内密度场,将海表环境参数和涡旋重构密度输入映射关系并重构了涡旋内声速剖面。研究结果表明,PIRF-DEN模型显著提高了声速剖面的重构精度,MAE和RMSE分别降至0.8324 m/s和1....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河口邻近海域MODIS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
郝佳雯, 刘会会, 高志强, 王德, 王跃启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5-13 09:22
摘要:
海洋叶绿素a(Chl-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的估算水体Chl-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复杂的生物光学特征,近岸浑浊水体Chl-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本文基于2010-2023年间45个航次的表层Chl-a浓度实测数据,利用MODIS同步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构建了黄河口邻...
浅地层剖面上规律性声脉冲噪声的压制:一种基于MAD的开关中值滤波方法
肖壹宝, 李西双, 刘乐军, 马龙, 刘晨光, 郭若舜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4-24 17:33
摘要:
海上综合工程物探调查过程中,当缺少声学同步器时,多波束等其他声学设备发出的声脉冲对于浅地层剖面测量来说是一种噪声,作为一种干扰波会严重影响浅剖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此类噪声在频率上与有效信号相近,振幅强且可能出现地震记录的任何位置。尽管现有的中值滤波可以此类干扰波进行压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有效信号。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开关中值滤波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MAD准则来判断浅地层剖面中的干扰波的位置,然后又使用中值滤波方法对干扰波附近的信号进行去噪处理,不含噪声的信号则不进行处理。利用该方法对南黄...
台风“海葵”对厦门市沙滩微塑料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张铖懿, 吴逢润, 李雪妍, 黄梓鹏, 王涛, 刘莎
二校最新更新时间2025-01-03 16:33, doi: 10.12284/hyxb2025006
摘要:
研究滨海沙滩微塑料的赋存与动态特征对于海岸带综合管理、评估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表明物理过程是影响滨海沙滩微塑料赋存特征的关键因素,但针对台风这种极端气象过程对微塑料污染分布的影响还探讨较少。本研究在台风“海葵”发生前后对厦门市滨海沙滩开展野外固定样地实验,分析台风前后沙滩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组成以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台风“海葵”前厦门市沙滩的微塑料丰度为(251.5 ± 27.9)n/kg,台风后该数值显著降低至(127.0 ± 18.8)n/kg。台风前后沙滩中微塑料的组成特征...
台风利奇马登陆青岛时黄海北部一次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
王倩, 时晓曚, 张苏平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6 14:18
摘要:
利用多种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和后向追踪模式,分析了2019年9号台风Lekima影响黄海北部期间发生的一次海雾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影响下的环流形势是此次海雾形成并影响沿海的决定性因素。来自黄海南部的暖湿气团在台风中心右侧较冷的海面凝结成雾,台风中心右侧区域的偏南气流不仅使黄海南部的暖湿空气不断向北输送,为海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汽,同时其从黄海西岸带来的暖气团和台风中心区域的下沉气流在雾区上空形成了显著逆温层,在大气边界层内形成了“上稳下湍”的层结结构,也有利于海雾在岸滨及内陆地区的维持和发展...
巴厘岛海域海洋内波的卫星遥感观测与数值模拟分析—4·21印尼潜艇失事事件原因初探
梁建军, 贾童, 蔡夕方, 李晓明
一校最新更新时间2021-05-26 10:53
摘要:
基于巴厘岛北部海域海洋内波卫星遥感观测与数值模拟结果,本文对4·21印尼潜艇失踪事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印尼潜艇失事海域和时间,源于龙目海峡的海洋内波向北传播并广泛分布于巴厘岛北部海域,振幅可达50 m。潜艇很可能遭遇了大振幅海洋内波发生“掉深”而导致失事。
林丽娜, 陈红霞, 刘娜
摘要:
东海南部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鲐鱼资源量变动关系的研究
官文江, 陈新军, 高峰, 李纲
摘要: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产量,我国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渔业资源量亦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控制机制复杂多样,将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鱼类资源量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大型灯光围网渔业在东海南部渔场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捕捞数据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资料分析了鲐鱼资源量变化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探讨了其生态系统营养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