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20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论文
1992年东海黑潮的变异
刘勇刚, 袁耀初
1998, 20(6): 1-11.
摘要:
基于1992年4个航次的水文调查资料,运用改进逆方法计算了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和热通量.计算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在春季和秋季都有两个流核,冬季和夏季则只有一个流核.主核心皆位于坡折处.Vmax值春季最大,冬季和夏季次之,而秋季最小.黑潮以东及以下都存在逆流.(2)TK断面黑潮在冬季为两核,春、夏季为3核.海峡南端及海峡深处存在西向逆流.(3)通过A断面的对马暖流Vmax值在秋季最大,冬季最小.黄海暖流位于其西侧,相对较弱.(4)通过PN断面净北向流量夏季最大,秋季最小,而冬、春季介于上述二者之间,1992年四季平均值为28.0×106m3/s;TK断面的净东向流量也是在夏季最大;A断面净北向流量则在秋季最大.(5)PN断面4个航次的平均热通量为2.03×1015W.TK断面3个航次的平均热通量为2.00×1015W.(6)在计算海区,冬、春和秋季都是由海洋向大气放热;夏季则从大气吸热.冬季海面上热交换率最大,而夏季热交换率最小.
用小波变换研究赤道西太平洋温度细结构
江明顺, 张爱军
1998, 20(6): 12-20.
摘要:
使用小波变换分析了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CTD资料的温度序列,表明垂向温度细结构具有自相似特征,有可能使用分数维模型来描述.计算了温度序列的奇异性指数及其概率分布,发现此分布具有近似普适的形式.非零概率的负指数意味着温度剖面可能存在奇异点.对经小波变换后的序列的周期性统计表明周期△和尺度α遵从幂律标度△~αβ,β≈1.这提示着细结构背后可能存在简单的二分串级机制.小波变换的振幅反映了温度脉动的强弱.据此可以确定脉动能量的垂向分布和能谱密度,和传统方法的比较表明小波能谱较为光滑,有利于精确测定谱斜率.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气热通量的模式计算
周明煜, 钱粉兰
1998, 20(6): 21-30.
摘要: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和分析了近海海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海各季感热通量冬、秋季较大,春、夏季较小.其地理分布特点是冬季感热通量的分布随纬度变化十分明显,纬度越高感热通量越大,且等值线分布密集.在台湾以东、日本以南海域,感热通量等值线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在南海海域,感热通量比周围海域略低,感热通量等值线在该海域呈一低值倒槽分布;潜热通量冬、秋季在台湾东北部、日本南部和东南部海域形成最大值区,等值线呈西南东北走向.春、夏季在黄海海域存在潜热通量的极小值区,同时春季在日本南部海域存在潜热通量的极大值区或最大值区.因为台湾以东、日本以南海域正好是黑潮流经的区域,所以此海域的热通量与黑潮有密切关系.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中金属的特征Ⅰ.金属的浓度和粒度分布
陈立奇, 王志红, 杨绪林, 余群
1998, 20(6): 31-38.
摘要:
1991~1993年,收集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空大气中的181个颗粒样品和2个颗粒分级样品.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其中的颗粒金属Al、Fe、Cu、Pb、Cd和Na.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中颗粒金属Fe、Cu、Pb、Cd的含量明显低于大陆城市大气中的含量.大气颗粒物中Al、Cu和Pb显示了明显的年变化.Al、Fe、Cu、Pb和Cd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于季大于湿季,影响大气颗粒金属元素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雨水的冲刷作用和季风.大气中颗粒Fe的粒径分布呈现双峰,Al主要分布在小于2.1μm粒径上,Na主要分布在小于等于3.6μm粒径上,而Cu、Pb和Cd则主要分布在小于等于0.52μm的小颗粒上.
海底沉积物孔隙度与声速的关系
唐永禄
1998, 20(6): 39-43.
摘要:
给出大陆架海底沉积层中声速(压缩波)Vp依赖于沉积物孔隙度n的一个新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当n=100时,Vp=V0,V0为海底水声速.公式的计算值与我国周边大陆架测量值吻合较好,并将其结果与国内外成果作了对比讨论.
几种腐蚀性因子对海底土腐蚀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季明棠, 邓天影, 顾全英, 郑国安
1998, 20(6): 44-49.
摘要:
在室内可模拟海底土腐蚀环境的电解池中研究了温度和电阻率对钢材在海土中腐蚀电极过程的影响以及温度、电阻率和硫酸盐还原菌对钢材在海土中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电阻率降低都能使钢在海土中的阴、阳极过程变得易于进行;而温度升高、电阻率降低、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增加,将不同程度地加快钢材在海土中的腐蚀.
厦门湾海水中224Ra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陈性保, 谢永臻, 黄奕普, 陈敏, 邱雨生
1998, 20(6): 50-57.
摘要:
本文采用MnO2-纤维富集、220Rn的连续射气闪烁法测定厦门湾海水中的224Ra,利用其垂直分布求出该海域的垂直涡动扩散系数(Kz),为该海域可溶性污染物扩散、迁移和海域自净能力的估算提供理论依据.该海域224Ra的垂直分布及由此得出的Kz使我们能够洞悉研究海域水体的垂直扩散特征及其时、空变化.
椒江河口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和泥跃层发育
谢钦春, 李伯根, 夏小明, 李炎
1998, 20(6): 58-69.
摘要:
论述了椒江河口粘性细颗粒泥沙洪、枯季及大、小潮悬沙浓度分布.椒江河口水体高度混浊,近底层悬沙浓度可达71kg/m3以上.在河口最大混浊带,小潮期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呈三层结构,即活动悬沙层、泥跃层和浮泥层.泥跃层是水体中悬沙浓度分布剧变层,梯度大.在河口咸、淡水互相作用下,悬沙浓度大于3kg/m3、盐度在4~16及水流速度中等的条件下泥跃层发育.
冲绳海槽海底地形的补偿模式研究Ⅰ.理论均衡响应函数的计算
刘保华, 吴金龙, 辛柏森, 彭超
1998, 20(6): 70-75.
摘要:
本文从区域补偿和实验均衡出发,导出了上部负载和下部负载相关时理论均衡响应函数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弹性板有效厚度不同以及上部负载和下部负载的比例不同时的理论均衡响应函数曲线,并对曲线形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冲绳海槽海底地形的补偿模式研究Ⅱ.冲绳海槽均衡响应函数的地质解释
辛柏森, 刘保华, 夏志锋
1998, 20(6): 76-80.
摘要:
本文从区域补偿模式和实验均衡理论出发,利用重力和地形资料计算了冲绳海槽的均衡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南段弹性板有效厚度和补偿深度明显大于中段.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南、中两段岩石圈温度和补偿机制的不同所致.
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中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林燕顺, 曾活水
1998, 20(6): 81-86.
摘要:
研究了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细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诸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细菌数量分布大都处于107~108个/dm3范围之内,发现太平洋中部的细菌数量分布高于其东部和西部,这主要与中部海域合有丰富的生物营养物质有关.由于受到水动力的影响,太平洋某些站位水层(0~50m,500~700m)中出现高细菌量值.发现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向外延伸的某些断面的细菌数量有逐渐递增趋势.
海岸三维潮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白玉川
1998, 20(6): 87-100.
摘要:
本模型以三维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经σ-坐标变换得模式方程,然后选用特殊的插值函数,利用有限元和差分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所建模型可适应具有较为复杂岸线和海工建筑的海域潮流计算,可进行局部加密,同时能以较高分辨率揭示三维潮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本潮流模型具有省时、简便的特点.
简易海洋平台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进化算法
张连营, 余建星, 胡云昌, 骆寒冰
1998, 20(6): 101-108.
摘要:
分别用进化计算中的遗传算法和进化规划进行了简易海洋平台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的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以及遗传算法和进化规划解决结构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有效性,并对两种优化算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琼东沿岸上升流二维数值模型的诊断计算
郭飞, 侍茂崇, 夏综万
1998, 20(6): 109-116.
摘要:
我国沿岸有两大上升流区域,其一在浙江沿岸.迄今为止,对其形成机制、时空变异等,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定性及定量研究.
热带东太平洋表面水温和南方涛动指数的混沌学性质及其可预报性
尹逊福, 曾宪模, 刘赞沛
1998, 20(6): 117-123.
摘要:
由于地球轨道几何形状周期性的摆动,导致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周期变化,从而引起对标志全球气候年际变化的热带太平洋表面水温和南方涛动指数周期性的研究,并得出了具有2~7a的周期,且又以3~4a为主的结果.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的线性驱动,从能量上只能解释气候变化总量的一部分,从周期变化上不能很好地解释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强弱,以及气候变化的复杂性等.人们逐渐接受这样的说法,太阳辐射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尚不明了的非线性关系.
1997/1998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发展
蒲书箴, 于非, 赵新, 胡筱敏
1998, 20(6): 124-131.
摘要:
厄尔尼诺现象是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引起的异常变化.由于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生往往出现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因此厄尔尼诺的诊断和预测引起了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的密切注意.为了建立和改善厄尔尼诺的预报模式,寻求可供厄尔尼诺预报使用的预报因子和诊断厄尔尼诺发生与发展的物理条件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为了选取那些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预报提前量足够大的物理量,及早地诊断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海洋和气象学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各种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指数及反映全球气候异常的指标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回顾既往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虽然有其共同的一面,但具体个例之间却又不尽相同.
海南海莲红树林土壤CH4的产生及其某些影响因素
卢昌义, 叶勇, 林鹏, 黄玉山, 谭凤仪
1998, 20(6): 132-138.
摘要:
全球CH4预算的估算表明,湿地是大气CH4最大的生物排放源[1].旨在估算全球大气CH4湿地源强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内陆淡水环境,因为在此环境的CH4通量较大[2].国外对海岸盐沼的CH4排放也有一些报道,发现其通量变化范围较大,并进而研究了温度、土壤湿度、盐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等因素对CH4排放的影响[3].
山东沿岸六线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庄虔增, 于鸿仙, 徐春华, 于平, 肖炼
1998, 20(6): 139-144.
摘要:
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l J &. S)属袖形目、六线鱼亚目、六线鱼科,为冷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黄、渤海、日本、朝鲜及俄罗斯远东诸海[1].六线鱼为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食物链较短、耐低温、适应能力较强、肉质细嫩,颇受我国北方地区养殖业者和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