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0卷 第1期
1998, 20(1): 1-10.
摘要:
1995年2月26日至3月6日,在琼州海峡的新海一四塘断面上,大小潮期间进行15条船同步测流.该断面上涨潮流速普遍大于落潮流速,实测最大涨潮流速为172cm/s,最大落潮流速为142cm/s;大潮期间北部6个站全层平均余流速度为18.4cm/s.海峡中间3个站0~20m层平均流速为18.3cm/s,南部6个站平均余流速度为10.2m/s.中间和北部诸站余流方向指向W一S范围,南部6个站因受地形影响,流向指向NE.用数值计算方法,再现了大小潮期间琼州海峡整个潮流场.大潮期间,通过西断面(灯楼角──玉苞角)落潮流总通量为4.73×1010m3,涨潮流总通量为4.29×1010m3;通过东断面(东营──龙塘镇)落潮流总通量为5.22×1010m3,涨潮流总通量为4.90×1010m3,其净通量,西、东断面分别为0.43×1010和0.32×1010m3,其方向指向西.
1995年2月26日至3月6日,在琼州海峡的新海一四塘断面上,大小潮期间进行15条船同步测流.该断面上涨潮流速普遍大于落潮流速,实测最大涨潮流速为172cm/s,最大落潮流速为142cm/s;大潮期间北部6个站全层平均余流速度为18.4cm/s.海峡中间3个站0~20m层平均流速为18.3cm/s,南部6个站平均余流速度为10.2m/s.中间和北部诸站余流方向指向W一S范围,南部6个站因受地形影响,流向指向NE.用数值计算方法,再现了大小潮期间琼州海峡整个潮流场.大潮期间,通过西断面(灯楼角──玉苞角)落潮流总通量为4.73×1010m3,涨潮流总通量为4.29×1010m3;通过东断面(东营──龙塘镇)落潮流总通量为5.22×1010m3,涨潮流总通量为4.90×1010m3,其净通量,西、东断面分别为0.43×1010和0.32×1010m3,其方向指向西.
1998, 20(1): 11-20.
摘要:
利用中国第九次南大洋考察中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CTD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及其该区南极底层水(AABW)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深水洋区近表层流由西向东流,而在普里兹湾内存在一个气旋型涡.水文结构中最明显的海洋学特征是:(1)绕极深层水(CDW)的涌升现象明显,涌升最强的位置是麦克罗伯逊地以北海域,最明显的深度是50~200m层,暖水涌升将冬季冷水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并在其中形成孤立的暖水块;(2)陆缘水边界明显,这是绕极深层水与南极冷水之间形成的锋面,一般处在次表层水中,大致位于64°~66°S之间;(3)存在着双跃层结构.观测期间,普里兹湾以北探水海域存在着南极底层水,其来源可能有二:一为当地形成,二为源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
利用中国第九次南大洋考察中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CTD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及其该区南极底层水(AABW)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深水洋区近表层流由西向东流,而在普里兹湾内存在一个气旋型涡.水文结构中最明显的海洋学特征是:(1)绕极深层水(CDW)的涌升现象明显,涌升最强的位置是麦克罗伯逊地以北海域,最明显的深度是50~200m层,暖水涌升将冬季冷水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并在其中形成孤立的暖水块;(2)陆缘水边界明显,这是绕极深层水与南极冷水之间形成的锋面,一般处在次表层水中,大致位于64°~66°S之间;(3)存在着双跃层结构.观测期间,普里兹湾以北探水海域存在着南极底层水,其来源可能有二:一为当地形成,二为源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
1998, 20(1): 21-24.
摘要:
定义了海浪能量的广义或n阶外观分布,导出了n阶海浪外观谱的解析形式,讨论了n阶外观谱的平衡域.结果表明,n阶外观谱的平衡域指数为-(3+n);平衡域指数上界为-3.任何波动现象,只要Fourier迭加原理和射线理论对它们的描述足够准确,则本文的结论皆成立.
定义了海浪能量的广义或n阶外观分布,导出了n阶海浪外观谱的解析形式,讨论了n阶外观谱的平衡域.结果表明,n阶外观谱的平衡域指数为-(3+n);平衡域指数上界为-3.任何波动现象,只要Fourier迭加原理和射线理论对它们的描述足够准确,则本文的结论皆成立.
1998, 20(1): 25-32.
摘要:
推导出一个相对湿度方程,分析了在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的效应.
推导出一个相对湿度方程,分析了在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的效应.
1998, 20(1): 33-40.
摘要:
用El Nino和La Nina位相时的海温异常和地形作为大气下垫面的异常强迫,引入IAP的两层原始方程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出了南方涛动的典型结构.当去掉地形后,仅仅由海温异常也能模拟出太平洋东西部的气压异常振荡,但太平洋东部振荡中心的位置并不与观测的一致.由此可见,观测到的南方涛动是在实际地形下对全球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El Nino和La Nina位相时的海温异常和地形作为大气下垫面的异常强迫,引入IAP的两层原始方程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出了南方涛动的典型结构.当去掉地形后,仅仅由海温异常也能模拟出太平洋东西部的气压异常振荡,但太平洋东部振荡中心的位置并不与观测的一致.由此可见,观测到的南方涛动是在实际地形下对全球海温异常的响应.
1998, 20(1): 41-49.
摘要:
在强负跃层浅海的爆炸声实验中,发现当声源和接收器都位于跃层之上时,平均混响强度和某一航向的声传播损失在频率1000-2000Hz之间出现强烈的异常衰减现象,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发射和接收均无指向性的平均混响强度的异常衰减与该航向声传播损失的异常衰减具有中心频率相同、带宽一致、附加衰减值相近的窄带共振或选频衰减特权.显然,这一异常衰减现象无法用各向异性的机理(内波、海面或海底的有规律起伏等)来解释.根据本文实验所得的传播损失和混响强度的深度结构以及一些间接的证据,我们认为这一选频附加衰减是由分散活动干跃居上部的有鳔鱼(极可能是鱼)所引起的.
在强负跃层浅海的爆炸声实验中,发现当声源和接收器都位于跃层之上时,平均混响强度和某一航向的声传播损失在频率1000-2000Hz之间出现强烈的异常衰减现象,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发射和接收均无指向性的平均混响强度的异常衰减与该航向声传播损失的异常衰减具有中心频率相同、带宽一致、附加衰减值相近的窄带共振或选频衰减特权.显然,这一异常衰减现象无法用各向异性的机理(内波、海面或海底的有规律起伏等)来解释.根据本文实验所得的传播损失和混响强度的深度结构以及一些间接的证据,我们认为这一选频附加衰减是由分散活动干跃居上部的有鳔鱼(极可能是鱼)所引起的.
1998, 20(1): 50-57.
摘要: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7×104-10050×104个/m3,鉴定浮游植物4门56属176种.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上述参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岸区高于湾中部,测区北部高干南部;温跃层以下水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上层水,周6观测站平均叶绿素a浓度湾北部(0.47±0.15g/dm3)高于湾南部(0.15±0.02dm3).北部湾水域光合浮游生物以微型和微微型细胞(小于20m)占优势,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91%)高于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77%).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7×104-10050×104个/m3,鉴定浮游植物4门56属176种.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上述参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岸区高于湾中部,测区北部高干南部;温跃层以下水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上层水,周6观测站平均叶绿素a浓度湾北部(0.47±0.15g/dm3)高于湾南部(0.15±0.02dm3).北部湾水域光合浮游生物以微型和微微型细胞(小于20m)占优势,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91%)高于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77%).
1998, 20(1): 58-64.
摘要:
在对上海马桥遗址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7ka以来的环境演变.该区在7.2kaBp前后为浅海环境.大约在6.1~4.4kaBp之间摆脱了海侵,良诸文化发展起来,其后期经历了一次洪水期,良诸文化突然消失,出现了马桥文化,其末期地表水域扩大,不适合人类居住.唐宋时期,现上海市大部分地区已成陆.以后海水虽有进退,但岸线仅在南部的金山卫一带摆动,海水再未到达马桥地区.
在对上海马桥遗址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7ka以来的环境演变.该区在7.2kaBp前后为浅海环境.大约在6.1~4.4kaBp之间摆脱了海侵,良诸文化发展起来,其后期经历了一次洪水期,良诸文化突然消失,出现了马桥文化,其末期地表水域扩大,不适合人类居住.唐宋时期,现上海市大部分地区已成陆.以后海水虽有进退,但岸线仅在南部的金山卫一带摆动,海水再未到达马桥地区.
1998, 20(1): 65-73.
摘要:
南极普里兹湾两沉积柱样代表了1.5万年来的沉积记录.其粒度特征、矿物成分、硅藻分布和地球化学等沉积特征表明,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发现14310aBP前后的Heinrich事件,据此将该区1.5万年来的古气候演化划分为8个阶段.
南极普里兹湾两沉积柱样代表了1.5万年来的沉积记录.其粒度特征、矿物成分、硅藻分布和地球化学等沉积特征表明,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发现14310aBP前后的Heinrich事件,据此将该区1.5万年来的古气候演化划分为8个阶段.
1998, 20(1): 74-80.
摘要:
本文根据对冲绳海槽96、155号岩心中的放射虫化石分析,结合有孔虫、孢粉、植物硅酸体等综合研究资料及AMS14C测年、磁性地层学的测试结果,粗略地探讨了冲绳海槽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特点及东海大陆架古气候变化的规律.
本文根据对冲绳海槽96、155号岩心中的放射虫化石分析,结合有孔虫、孢粉、植物硅酸体等综合研究资料及AMS14C测年、磁性地层学的测试结果,粗略地探讨了冲绳海槽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特点及东海大陆架古气候变化的规律.
1998, 20(1): 81-89.
摘要:
对海岸带、浅海、半深海现代及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的植物硅酸体研究表明,植物硅酸体可以在恢复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可用于解决一些哑地层中的相关问题,在时间尺度上其分辨率也是较高的.
对海岸带、浅海、半深海现代及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的植物硅酸体研究表明,植物硅酸体可以在恢复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可用于解决一些哑地层中的相关问题,在时间尺度上其分辨率也是较高的.
1998, 20(1): 90-93.
摘要:
1995年5~11月,以人工合成饵料作为有机污染源,取体长8、10和12cm以上中国对虾,在0.9m3水族箱中,分批进行有机污染提高对虾对病原体易感性试验.对虾在上述环境中培育2~3周后,测定其对付溶血性孤菌易感性及体内与抗病有关一些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虾对病原菌易感性提高1~3倍;体内SOD、PO及溶菌酶活性分别下降约22%、50%和28%~86%.血细胞数量减少50%左右.这与人工合成饵料在水环境中经分解后,产生一些对对虾有害物质,其中以氨氮产生和DO减少尤为显着有关.
1995年5~11月,以人工合成饵料作为有机污染源,取体长8、10和12cm以上中国对虾,在0.9m3水族箱中,分批进行有机污染提高对虾对病原体易感性试验.对虾在上述环境中培育2~3周后,测定其对付溶血性孤菌易感性及体内与抗病有关一些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虾对病原菌易感性提高1~3倍;体内SOD、PO及溶菌酶活性分别下降约22%、50%和28%~86%.血细胞数量减少50%左右.这与人工合成饵料在水环境中经分解后,产生一些对对虾有害物质,其中以氨氮产生和DO减少尤为显着有关.
1998, 20(1): 94-100.
摘要:
以中国近海为一研究单元,从总体水平上分析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变动规律,阐述不同季节个体密度的差异并进行地理上的比较.此外,揭示了浮游介形类平面分布的特点,指出除汕头邻近水域外,其余沿岸区为丰度贫乏区,200m等深线以深海域为低量值的均匀分布区,50~200m等深线之间海域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表明中国近海终年存在3个数量密集区.
以中国近海为一研究单元,从总体水平上分析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变动规律,阐述不同季节个体密度的差异并进行地理上的比较.此外,揭示了浮游介形类平面分布的特点,指出除汕头邻近水域外,其余沿岸区为丰度贫乏区,200m等深线以深海域为低量值的均匀分布区,50~200m等深线之间海域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表明中国近海终年存在3个数量密集区.
1998, 20(1): 101-112.
摘要:
分析研究了两轮调查(1992-05-1993-01、1993-08-1994-05)期间的10航次采样.结果表明厦门马銮湾富营养化水域的浮游植物具有种类少(仅发现66种)、丰度高(网采密度:21386×104-110136×104个/m3;水采样品密度:1150.7/cm3;叶绿素a平均含量达6.67mg/m3)和种类多样度(H')、均匀度(J)都较低(分别仅为0.78和0.28)等特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波动显着,且主要受羽纹硅藻柔弱菱形藻(Nitzxhia delicatissima)支配,并与PO43--P和COD等密切相关.
分析研究了两轮调查(1992-05-1993-01、1993-08-1994-05)期间的10航次采样.结果表明厦门马銮湾富营养化水域的浮游植物具有种类少(仅发现66种)、丰度高(网采密度:21386×104-110136×104个/m3;水采样品密度:1150.7/cm3;叶绿素a平均含量达6.67mg/m3)和种类多样度(H')、均匀度(J)都较低(分别仅为0.78和0.28)等特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波动显着,且主要受羽纹硅藻柔弱菱形藻(Nitzxhia delicatissima)支配,并与PO43--P和COD等密切相关.
1998, 20(1): 113-122.
摘要:
提出了寒冷海域溢油运动短期数值模型,其中海冰运动预报模型针对不同海冰密集度的本构关系亦不同,在近岸及密集度较高的冰带采用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粘塑性本构关系;在冰边缘密集度较低的冰带采用基于离散介质理论的碰撞本构关系计算冰内力;溢油运动预报模型包括连续冰盖及高、中、低密集度冰场中溢油的漂移和扩展过程的预报.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该模型可用于事故溢油预报,为溢油的围收治理提供依据.
提出了寒冷海域溢油运动短期数值模型,其中海冰运动预报模型针对不同海冰密集度的本构关系亦不同,在近岸及密集度较高的冰带采用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粘塑性本构关系;在冰边缘密集度较低的冰带采用基于离散介质理论的碰撞本构关系计算冰内力;溢油运动预报模型包括连续冰盖及高、中、低密集度冰场中溢油的漂移和扩展过程的预报.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该模型可用于事故溢油预报,为溢油的围收治理提供依据.
1998, 20(1): 123-129.
摘要:
论述了极浅水域中圆柱形构筑物的地震动水压力,当外部水深或内部储液深度与结构半径之比小于某一数值时,其他震动水压力可近似地用无限长直墙的地震动水压力公式表示.通常情况下水深若小于结构高度的一半时,地震动水压力中的弹性动水压力影响可以忽略.建议使用的地震动水压力简化公式,可为极浅水域中圆柱形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论述了极浅水域中圆柱形构筑物的地震动水压力,当外部水深或内部储液深度与结构半径之比小于某一数值时,其他震动水压力可近似地用无限长直墙的地震动水压力公式表示.通常情况下水深若小于结构高度的一半时,地震动水压力中的弹性动水压力影响可以忽略.建议使用的地震动水压力简化公式,可为极浅水域中圆柱形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1998, 20(1): 130-133.
摘要:
首次将单源点法应用于水深有陡变的人工港域内波高分布的数值计算,结果与一维理论解符合极好,并与工程实例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符合也很好.
首次将单源点法应用于水深有陡变的人工港域内波高分布的数值计算,结果与一维理论解符合极好,并与工程实例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符合也很好.
1998, 20(1): 134-143.
摘要:
马銮湾养殖海域位于厦门西港的西侧,与厦门西港仅一堤之隔,属于封闭式的养殖海域.马銮湾内有260hm2余虾池和130hm2余水域用于网箱养鱼,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于水产养殖业的无序、单一、高密度的养殖,导致养殖海域自身有机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时常发生赤潮,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1~9].本文根据1992年6月至1994年5月的马变湾的观测结果,各要素的时空变化、数量统计和相关分析,揭示了马銮湾养殖海域自身有机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的成因,为养殖海域的环境保护和渔业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马銮湾养殖海域位于厦门西港的西侧,与厦门西港仅一堤之隔,属于封闭式的养殖海域.马銮湾内有260hm2余虾池和130hm2余水域用于网箱养鱼,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于水产养殖业的无序、单一、高密度的养殖,导致养殖海域自身有机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时常发生赤潮,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1~9].本文根据1992年6月至1994年5月的马变湾的观测结果,各要素的时空变化、数量统计和相关分析,揭示了马銮湾养殖海域自身有机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的成因,为养殖海域的环境保护和渔业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