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0卷 第12期
2018, 40(12): 1-1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1
摘要:
海洋波浪能平均功率的准确计算是波浪能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实践中,波浪能转换装置一般安装在有限水深区域。对于随机波,只有当详尽的波浪谱已知的时候,有限水深区的波能功率才能被准确计算出来。由于种种原因,实践中波浪的实测数据大多以散点图或有义波高和统计波周期的形式给出,而波浪谱信息有时则很难获得。基于这种情况,传统上人们利用无限水深条件下的相关公式来估算有限水深区域的波能功率,但这种做法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本研究显示,对于50 m水深的理论波谱JONSWAP谱来说该误差高达14.6%。为了提高波能功率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频率的一阶和二阶近似算法,可以在未知波浪谱的情况下较为准确地计算不同水深时的波能功率。针对两种理论波浪谱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在计算有限带宽内的波能功率时计算误差低于2.8%。
海洋波浪能平均功率的准确计算是波浪能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实践中,波浪能转换装置一般安装在有限水深区域。对于随机波,只有当详尽的波浪谱已知的时候,有限水深区的波能功率才能被准确计算出来。由于种种原因,实践中波浪的实测数据大多以散点图或有义波高和统计波周期的形式给出,而波浪谱信息有时则很难获得。基于这种情况,传统上人们利用无限水深条件下的相关公式来估算有限水深区域的波能功率,但这种做法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本研究显示,对于50 m水深的理论波谱JONSWAP谱来说该误差高达14.6%。为了提高波能功率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频率的一阶和二阶近似算法,可以在未知波浪谱的情况下较为准确地计算不同水深时的波能功率。针对两种理论波浪谱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在计算有限带宽内的波能功率时计算误差低于2.8%。
2018, 40(12): 11-2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2
摘要:
化感作用是浒苔绿潮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浒苔产生化感物质的结构、种类以及产量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针对黄海浒苔绿潮致灾藻种,利用毒性鉴别程序(TIE)对其体内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及结构鉴定,明确了浒苔产生化感物质的主要成分。首先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3种有机溶剂分别对新鲜浒苔进行提取,得到3种不同溶剂粗提物,其中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藻活性最强,对测试物种中肋骨条藻的半数有效浓度(96h-EC50)值为22.25 mg/L;其次对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萃取分离得到初步提纯物,其对中肋骨条藻的96h-EC50值为21.12 mg/L;然后用硅胶层析柱对上述初步提纯物进行分离,共得到6种组分,其中抑藻活性最强的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96h-EC50值为10.57 mg/L;最后,对新鲜浒苔提取物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化感物质为: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2-十六碳烯酸、棕榈酸、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六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13-二十二碳烯酸等8种脂肪酸。研究结果对于系统阐释浒苔绿潮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化感作用是浒苔绿潮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浒苔产生化感物质的结构、种类以及产量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针对黄海浒苔绿潮致灾藻种,利用毒性鉴别程序(TIE)对其体内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及结构鉴定,明确了浒苔产生化感物质的主要成分。首先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3种有机溶剂分别对新鲜浒苔进行提取,得到3种不同溶剂粗提物,其中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藻活性最强,对测试物种中肋骨条藻的半数有效浓度(96h-EC50)值为22.25 mg/L;其次对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萃取分离得到初步提纯物,其对中肋骨条藻的96h-EC50值为21.12 mg/L;然后用硅胶层析柱对上述初步提纯物进行分离,共得到6种组分,其中抑藻活性最强的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96h-EC50值为10.57 mg/L;最后,对新鲜浒苔提取物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化感物质为: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2-十六碳烯酸、棕榈酸、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六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13-二十二碳烯酸等8种脂肪酸。研究结果对于系统阐释浒苔绿潮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8, 40(12): 21-3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3
摘要:
前期蛋白质质谱分析发现,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其皮肤黏液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表达明显上调。目前,肌酸激酶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尚未深入开展。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松江鲈CK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fM-CK)。TfM-CK基因的cDNA全长为1 474 bp,开放阅读框为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TfM-CK序列高度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TfM-CK mRNA广泛表达于松江鲈各组织,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血液。鳗弧菌刺激后,TfM-CK mRNA在肌肉、皮肤、脾脏和头肾中均上调表达。其中,脾脏中的表达量高达对照组的900多倍。原核重组表达纯化的TfM-CK (rTfM-CK)蛋白酶活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酶活为22.0 U/mg。rTfM-CK对鳗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强的凝集作用。由以上实验结果推测,TfM-CK可能通过细菌凝集作用参与到了松江鲈抵抗病原菌的先天免疫防御过程中。本研究为认识鱼类肌酸激酶的功能及其在病原菌防御过程中的分子免疫机制机制提供了参考。
前期蛋白质质谱分析发现,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其皮肤黏液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表达明显上调。目前,肌酸激酶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尚未深入开展。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松江鲈CK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fM-CK)。TfM-CK基因的cDNA全长为1 474 bp,开放阅读框为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TfM-CK序列高度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TfM-CK mRNA广泛表达于松江鲈各组织,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血液。鳗弧菌刺激后,TfM-CK mRNA在肌肉、皮肤、脾脏和头肾中均上调表达。其中,脾脏中的表达量高达对照组的900多倍。原核重组表达纯化的TfM-CK (rTfM-CK)蛋白酶活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酶活为22.0 U/mg。rTfM-CK对鳗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强的凝集作用。由以上实验结果推测,TfM-CK可能通过细菌凝集作用参与到了松江鲈抵抗病原菌的先天免疫防御过程中。本研究为认识鱼类肌酸激酶的功能及其在病原菌防御过程中的分子免疫机制机制提供了参考。
2018, 40(12): 31-3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4
摘要: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代谢的关键酶,肌肉和肝脏是鱼类脂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研究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ELISA技术检测了在35 d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在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饥饿胁迫显著降低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脂肪含量,以及脂肪合成关键酶ACC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脂肪分解关键酶HSL mRNA表达水平(P<0.05)。饥饿胁迫对肌肉和肝组织中HSL和ACC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肌肉和肝组织HSL (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 2和0.539 6)以及肌肉组织ACC酶活性(r=0.677 7)与对应mRNA表达水平呈中度正相关(0.5 < r < 0.8),但ACC酶活性在肝组织与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74 0),提示饥饿胁迫对大黄鱼HSL和ACC的表达存在翻译前和翻译后两种水平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饥饿胁迫对大黄鱼脂类代谢分子层面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代谢的关键酶,肌肉和肝脏是鱼类脂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研究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ELISA技术检测了在35 d饥饿过程中这两种酶在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饥饿胁迫显著降低大黄鱼肌肉和肝组织中脂肪含量,以及脂肪合成关键酶ACC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脂肪分解关键酶HSL mRNA表达水平(P<0.05)。饥饿胁迫对肌肉和肝组织中HSL和ACC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肌肉和肝组织HSL (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8 2和0.539 6)以及肌肉组织ACC酶活性(r=0.677 7)与对应mRNA表达水平呈中度正相关(0.5 < r < 0.8),但ACC酶活性在肝组织与其对应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74 0),提示饥饿胁迫对大黄鱼HSL和ACC的表达存在翻译前和翻译后两种水平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饥饿胁迫对大黄鱼脂类代谢分子层面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
2018, 40(12): 40-48.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5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多维含量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8.54±0.05) 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5%、1%、2%、3%、4%、5%)的多维,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28 d。结果表明:多维添加量对花鲈的体成分、存活率、肝指数、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2%时,花鲈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大,与多维添加量为2%相比较,随着多维添加量继续增多,花鲈的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5%时,花鲈的肠蛋白酶活性较0.5%和1%添加量组显著提高(P<0.05),而多维添加量为0.5%时,花鲈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任意一组(P<0.05),各组之间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维添加量为0.5%相比,多维添加量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花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而血清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多维含量为5%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肠道蛋白酶活性,而在含量为2%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多维含量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8.54±0.05) 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5%、1%、2%、3%、4%、5%)的多维,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28 d。结果表明:多维添加量对花鲈的体成分、存活率、肝指数、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2%时,花鲈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大,与多维添加量为2%相比较,随着多维添加量继续增多,花鲈的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5%时,花鲈的肠蛋白酶活性较0.5%和1%添加量组显著提高(P<0.05),而多维添加量为0.5%时,花鲈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任意一组(P<0.05),各组之间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维添加量为0.5%相比,多维添加量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花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而血清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多维含量为5%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肠道蛋白酶活性,而在含量为2%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
2018, 40(12): 49-57.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6
摘要: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病助长无残留等特性,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复方中草药(由黄芪、党参、大黄等12种中草药组合而成)不同剂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9.16±0.25) g,体长为(10.63±0.56)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和2%复方中草药连续饲喂珍珠龙胆28 d。结果显示,该种复方中草药在添加剂量1.6%以内时,能有效降低石斑鱼的饵料系数(P<0.05),对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提高石斑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TP)、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量在0.8%和1.2%时能很好地提高石斑鱼的免疫能力。石斑鱼肠道中的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受该种复方中草药的影响显著(P<0.05),在添加量为1.2%以内显著提高了肠道中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肠道总蛋白含量,而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明显(P>0.05),中草药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添加剂量为1.2%时尤为明显。综合石斑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性能结果,认为该种复方中草药的最适添加量为1.2%左右。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病助长无残留等特性,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复方中草药(由黄芪、党参、大黄等12种中草药组合而成)不同剂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9.16±0.25) g,体长为(10.63±0.56)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和2%复方中草药连续饲喂珍珠龙胆28 d。结果显示,该种复方中草药在添加剂量1.6%以内时,能有效降低石斑鱼的饵料系数(P<0.05),对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提高石斑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TP)、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量在0.8%和1.2%时能很好地提高石斑鱼的免疫能力。石斑鱼肠道中的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受该种复方中草药的影响显著(P<0.05),在添加量为1.2%以内显著提高了肠道中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肠道总蛋白含量,而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明显(P>0.05),中草药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添加剂量为1.2%时尤为明显。综合石斑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性能结果,认为该种复方中草药的最适添加量为1.2%左右。
2018, 40(12): 58-67.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7
摘要:
鲐鱼是中上层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种群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和海表温度以及海面高度两个关键环境因子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捕捞努力量的鲐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条件下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通过计算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或增大),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骤减(或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适宜性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显著相关,且随着异常气候事件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鲐鱼是中上层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种群受到气候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和海表温度以及海面高度两个关键环境因子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捕捞努力量的鲐鱼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条件下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通过计算和交叉验证,结果发现,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与栖息地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小(或增大),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骤减(或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栖息地适宜性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显著相关,且随着异常气候事件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018, 40(12): 68-8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8
摘要: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远洋渔业之一,探究其渔场时空变动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根据2016年1—6月收集的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生产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ArcGIS和GAM模型分析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变动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1—6月CPUE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4月均达最高值,分别为2.45尾/千钩和3.56尾/千钩,各月CPU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变动基本趋于一致,均为先向东北移动,后向西北移动,最后再向东北移动的趋势;GAM模型分析显示,大眼金枪鱼CPUE与模型因子的解释率为32.1%,纬度和250 m水深温度影响最显著,黄鳍金枪鱼CPUE与模型因子的解释率为37.2%,200 m水深温度影响最显著;协同分析表明,1—6月,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中心渔场分布于1°S~9.5°N,47°~64°E,且海表温度在29.3~30.8℃的海域。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远洋渔业之一,探究其渔场时空变动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根据2016年1—6月收集的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生产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ArcGIS和GAM模型分析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变动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1—6月CPUE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4月均达最高值,分别为2.45尾/千钩和3.56尾/千钩,各月CPU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变动基本趋于一致,均为先向东北移动,后向西北移动,最后再向东北移动的趋势;GAM模型分析显示,大眼金枪鱼CPUE与模型因子的解释率为32.1%,纬度和250 m水深温度影响最显著,黄鳍金枪鱼CPUE与模型因子的解释率为37.2%,200 m水深温度影响最显著;协同分析表明,1—6月,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中心渔场分布于1°S~9.5°N,47°~64°E,且海表温度在29.3~30.8℃的海域。
2018, 40(12): 81-93.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09
摘要: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北关港附近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大型污损生物9门44科53属59种,种类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污损生物群落。固着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群体,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种是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es),其次为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强壮藻钩虾(Stenothoe valida)等种类。该海域污损生物全年各月均有附着,6-10月板的覆盖面积均达100%,附着盛期为6-8月,月板、季板、半年板和年板的平均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 371±8 722) ind/m2和(1 667.5±506.0) g/m2,(31 605±17 671) ind/m2和(5 879.1±2 576.5) g/m2,(31 188±10 834) ind/m2和(13 989.6±4 755.4) g/m2,(18 425±5 757) ind/m2和(6 581.9±2 175.9) g/m2,其中夏季附着强度最高。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栖息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另外,盐度、水体透明度以及光照等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素。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北关港附近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大型污损生物9门44科53属59种,种类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污损生物群落。固着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群体,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种是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es),其次为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强壮藻钩虾(Stenothoe valida)等种类。该海域污损生物全年各月均有附着,6-10月板的覆盖面积均达100%,附着盛期为6-8月,月板、季板、半年板和年板的平均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 371±8 722) ind/m2和(1 667.5±506.0) g/m2,(31 605±17 671) ind/m2和(5 879.1±2 576.5) g/m2,(31 188±10 834) ind/m2和(13 989.6±4 755.4) g/m2,(18 425±5 757) ind/m2和(6 581.9±2 175.9) g/m2,其中夏季附着强度最高。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栖息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另外,盐度、水体透明度以及光照等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8, 40(12): 94-111.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10
摘要:
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分别对硇洲岛大型海藻场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91种和浮游幼虫36种,隶属于17大类群。其4个季节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86.5 ind/m3和431.0 mg/m3,高峰期均位于夏季,低谷位于冬季。优势种共有19种(类)。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4),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3.1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在38%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4组,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组群的组内相似性和组间非相似性均大于50%,对组内相似性及组间非相似性起主要贡献的种类有37种。通过生物-环境匹配(BIOENV)分析,水温、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分别对硇洲岛大型海藻场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91种和浮游幼虫36种,隶属于17大类群。其4个季节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86.5 ind/m3和431.0 mg/m3,高峰期均位于夏季,低谷位于冬季。优势种共有19种(类)。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4),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3.1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在38%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4组,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组群的组内相似性和组间非相似性均大于50%,对组内相似性及组间非相似性起主要贡献的种类有37种。通过生物-环境匹配(BIOENV)分析,水温、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2018, 40(12): 112-11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11
摘要: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和MOBIO PowerSoil®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 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和MOBIO PowerSoil®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 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2018, 40(12): 120-128.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8.12.012
摘要:
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H.Lim,C.P.Leaw&P.T.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
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H.Lim,C.P.Leaw&P.T.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