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1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渤、黄海及东海北部强温跃层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
赵保仁
1989, 11(4): 401-410.
摘要: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根据渤海和黄海北部的强温跃层分布在海底低洼区域的事实认为:渤海和黄海的强温跃层是因海底低洼地区容易保存冷水而形成的,然而近几年用CTD所作的观测表明,夏季南黄海的所有强温跃层区不是分布在海底低洼地区,而是分布在水深较浅的海底斜坡地区,只有到了秋季强温跃层才向深水低洼处转移,夏季南黄海的强温跃层具有上混合层浅、跃层厚度薄的特点,根据各区域温度垂直剖面的年变化特征,把渤、黄海的温跃层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是较合适的,本文指出在渤、黄海除上混合层底部的湍流挟带过程外,来自海底的潮流湍流混合在下混合层上界处形成的挟带过程,对温跃层的成长和消衰过程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海浪波面包线的计算及其分布函数的再推导
徐德伦, 赵锰, 楼顺里
1989, 11(4): 411-416.
摘要:
本文借助Hilbert变换技巧给出一种由波面记录计算波面包线的准确且简便的方法,并在线性海浪理论范围内和不受窄谱限制的条件下严格地再导波面包线的分布函数,最后,还用导出的波面包线分布函数讨论了海浪的波高分布问题.
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
王世平, 赵汉光, 王慕贞
1989, 11(4): 417-422.
摘要:
本文利用1967-1985年间,西太平洋137°E剖面(34°N-1°S)的深层海温调查资料及500hPa月平均图,首先分析了该剖面上深层海温变化的分布结构和年际变率特征,发现西太平洋赤道暖池温跃层(取纬度4°-8°N,厚度75-200米)海温年际间的变化与赤道逆流流量呈反位相的关系,在埃尔尼诺年期间,赤道逆流(自西向东)加强,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下降.当埃尔尼诺结束时,赤道逆流流量迅速减小、温跃层海温上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发现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与低纬大气的关系比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要明显,尤其是对夏季低纬大气和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统计事实说明,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重要热源.
1949-1987年间埃尔尼诺现象的分析
战淑芸, 杨淑瑞
1989, 11(4): 423-430.
摘要:
本文利用1949年至今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资料对各次埃尔尼诺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过程及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各次埃尔尼诺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展望了于1986年开始的埃尔尼诺过程.
舟山地区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
杨中秋, 许绍祖, 耿骠
1989, 11(4): 431-438.
摘要:
1985年4-5月在舟山海域对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进行了现场观测研究.初步结论是海雾由西南或东南暖气流在冷海面上平流冷却形成,有利的天气形势有:鞍型气压场、冷锋、气压东高西低、切变线和弱低压的暖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因气流来向不同而有差异,可分为两类.在受陆地影响的西及西南气流中的大陆性雾,雾滴浓度较大,达48个/厘米3;雾水中含有较多的NH4+和SO42-,较少的C1-相反,海洋性的东南气流中的海洋性雾,雾滴浓度较低,仅31个/厘米3,NH4+和SO42-的含量少,但要C1-的含量多两类雾中,滴谱分布密度函数也是不相同的.但含水量无多大差别平均为0.10-0.15克/米3,最大值可达0.5克/米3.
长江口浮游植物生长的磷酸盐限制
胡明辉, 杨逸萍, 徐春林, J.P.哈里森
1989, 11(4): 439-443.
摘要:
通过生物培养试验发现,长江口海区春夏季的三角褐指藻、双突角毛藻、钙质角毛藻和异胶藻等浮游植物,在N:P=8-30的海水培养液中其生长同时受到N和P的限制;大于此比值范围,浮游植物生长受P限制;小于此比值范围受N限制长江口海区水体N:P一般高出Redfield比值1倍以上,利用高N:P比值的长江口水样进行生物试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长明显受P限制所试验浮游植物都显出对P优先吸收,而其水体最佳适宜生物生长的N:P为18.
在线冷阱捕集氢化物法流液测定海水中砷和锑
陆贤昆, 李静, 陈淑珠, 戴国升
1989, 11(4): 444-449.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自动流液系统,在线液氮冷阱捕集氢化物、无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无机砷和锑对反应酸度、硼氢化钠用量、载气(高纯氮)流量等进行条件实验和最佳化选择,该法的检出限砷为0.15μg/l,锑为0.24μg/l在测定微克/升级海水样品时,砷和锑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和±10%一次测定消耗样品量分别为:砷9ml,锑12ml测定频率分别为:砷20个/小时,锑15个/小时.
闽江口水体中镉、铅和铜的行为
林峰, 黄江淮, 唐依池, 许清辉
1989, 11(4): 450-457.
摘要:
作者分别于1986年6月和10月研究了闽江口水体中镉、铅和铜的行为发现颗粒态镉、铅和铜的含量主要受制于悬浮物的含量,而不同季节闽江口悬浮物的组成有差别,溶解态金属的河口行为因元素的不同而异,镉在6月和10月均呈添加行为,添加率分别为1400%和460%;铅在6月呈添加行为,添加率为1500%,在10月呈保守行为;在6月和10月铜均呈保守行为,溶解态镉、铅和铜的河口行为与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悬浮物的组成有关.
亚马孙河及其河口区中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和运移
蔡德陵, F.C.陈, J.M.艾德蒙德
1989, 11(4): 458-469.
摘要:
本文将碳同位素比值用于研究亚马孙河及其主要支流中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同时也探讨了河流POC向海洋环境的输送,在亚马孙河上游POC的碳同位索值δ13C(-24.5——28.0‰)较之在其中下游的相应值(-27.9——30.1‰)要重一些一般来说,其支流POC的同位素组成要比在亚马孙河主航道中测得的值要轻一些由碳同位素数据证明,亚马孙河主航道中POC的主要来源是陆地物质,而不是河生生物,在亚马孙河口区和淡水舌中观测到POC的同位素组成有很大的变化范围(-17.5——28.4‰),这被认为是河流的POC与海洋的POC在该区域中混合作用的结果.由同位素数据可计算出河流有机碎屑沿平行于河流航道方向向海可搬运至距河口290km处,而沿亚马孙河淡水舌方向在河口西北方向1100km处仍可看到河流POC的稳定同位素信号.
山东半岛滨外坝沙体沉积特征
庄振业, 李从先
1989, 11(4): 470-480.
摘要:
山东半岛滨外坝-泻湖岸线约占全部岸线的21%以上,沙体平均长约7.5km,厚约7-8m半岛东部多海湾型滨外坝,坝多而规模小,泻湖宽而深;半岛西北和西南段发育开敞型沙坝,坝体长,泻湖窄浅,宽而长的老沙坝,多形成于4-6kaB.P,具有淤涨的海退型和稳定型层序;窄而低的新沙坝是近数百年的产物,近期遭受强烈侵蚀,具有海进型层序,水盆边缘滨外坝的组构和配置与一定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可为油气勘探提供有益的对比模式.
石花菜繁殖方法的研究
黄礼娟, 席振乐, 赵淑正, 王立超, 孙送
1989, 11(4): 481-485.
摘要: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Lamx.)Lamx繁殖方式,可归纳为,有性繁殖——果孢子繁殖;无性繁殖——四分孢子繁殖;营养繁殖:(1)幼苗阶段——出芽繁殖,匍匐枝繁殖.(2)成藻阶段——营养体再生,匍匐枝繁殖等.试验结果表明,上述石花菜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只有通过孢子育苗这一途径才能完全获得.在研究中发现幼苗有出芽繁殖的特性,为石花菜的繁殖增加了新内容,对匍匈枝繁殖做了系统的观察.因此通过采孢子育苗将出芽繁殖及匍匐枝繁殖应用到栽培中来,形成高密度,使苗量不断地补充,不断地采收达到一次采孢子长年利用多茬采收的效果.
台湾海峡西部毛颚类的生态研究
戴燕玉
1989, 11(4): 486-492.
摘要: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西部综合调查所获的浮游毛颚类样品,经分析共出现26种毛颚类,其中,尤以肥胖箭虫、百陶箭虫和拿卡箭虫最优势,本海区毛颚类虽周年可见,但以春、夏两季较多,尤其是夏季,其种类数和个体数皆居年的最高值,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暖水性、近岸暖温性、广盐暖水和外海暖水等4个生态类群,其季节变化分布规律与沿岸水系、外海水系的消长和推移密切相关.
厦门港及邻近海域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生态研究
林茂, 张金标
1989, 11(4): 493-500.
摘要:
本文根据1980年9月-1981年8月在厦门港及邻近海域逐月定量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的周年资料,分析了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扼要介绍了优势种单囊杯水母、拟细浅室水母和球型侧腕水母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母种类的季节变化周年有一个高峰;总个体数的周年变化有1个高峰和两个次高峰,根据水母的生态特点,调查海区的水母可分为河口性、近岸性和大洋广暖水性等生态类群,它们的演替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不同水系的强度.
南极威德尔海陆缘固冰区叶绿素a及硅藻的分布
陈兴群, G.迪克曼
1989, 11(4): 501-509.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85年1月-2月联邦德国“极星”号极地考察船沿威德尔海陆缘固冰区调查期间所获得的冰柱状样内叶绿素a以及硅藻的分布,对三个不同区域柱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底部10-30cm的海冰多呈褐色,其内由大量藻类,特别是由硅藻细胞的富集而形成,丰度变化大.在融化的底部冰样中,细胞数高达108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2220mg/m3,中部常见到大量小型的失去色素乃至死亡的硅藻细胞.初步鉴定出26种硅藻,其多数隶属于茧形藻属(Amphiprora),斜纹,藻属(Pleurosigma),菱形藻属(Nitzschia),盒形藻属(Biddulphia),角刺藻属(Corethron),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以及脆杆藻属(Fragilaria)等,本文还记录了两种不同的底部生态群落:寡种和多种集群的生态类型,并对硅藻的富集和分布成因作了一些讨论.
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误差分析
张道平
1989, 11(4): 510-517.
摘要:
本文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定位的随机误差和测量值误差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提高定位精度的某些方法和措施.
-渤海海冰侧限抗压强的试验研究
隋吉学, 李志军, 孟广琳, 于永海, 严德成
1989, 11(4): 518-524.
摘要:
本文介绍渤海海冰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部分结果及其在塑性理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有侧限抗压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随应变率的增大出现延性、过渡和脆性三个破坏阶段,但在有侧限情况下,后两个阶段推迟出现.此外,在侧限应力与侧限应力率、侧向压力系数(等于泊松比)与应变率之间也同样存在上述三个阶段结果还表明,屈服时间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减小.
辽东湾平整固定冰冰温及其他物理特性的测定与分析
李志军, 隋吉学, 严德成, 孟广琳, 张明元
1989, 11(4): 525-533.
摘要:
在鲅鱼圈港区工作码头港池内,风与海流对海冰的生成和成长影响较小,因此在此能生成典型的平整固定冰,结合近年来海冰力学性质测试研究,1986-1987年冬季,对该港区海冰的温度及其他物理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测试.本文以大量观测和测试结果为依据,介绍该港区平整固定冰的一般物理特征,重点分析日气温变化、长时间气温变化以及积雪对冰温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和一般变化规律,简述盐度、密度和晶体粒径的一般垂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