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地区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
-
摘要: 1985年4-5月在舟山海域对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进行了现场观测研究.初步结论是海雾由西南或东南暖气流在冷海面上平流冷却形成,有利的天气形势有:鞍型气压场、冷锋、气压东高西低、切变线和弱低压的暖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因气流来向不同而有差异,可分为两类.在受陆地影响的西及西南气流中的大陆性雾,雾滴浓度较大,达48个/厘米3;雾水中含有较多的NH4+和SO42-,较少的C1-相反,海洋性的东南气流中的海洋性雾,雾滴浓度较低,仅31个/厘米3,NH4+和SO42-的含量少,但要C1-的含量多两类雾中,滴谱分布密度函数也是不相同的.但含水量无多大差别平均为0.10-0.15克/米3,最大值可达0.5克/米3.
-
王彬华,海雾,海洋出版社,1983. 国守华,长江口及舟山海区海雾分布规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海洋实践,1979,2:45-74. Kocmond.W.C.et al.Investigation of warm fog properties and fog modification concepts,NASA,1969,CR-1071. 王庚辰,雾微物理结构的观测分析,气象学报,39(1981).4:45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90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999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