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6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厄尔尼诺/拉尼娜信号循环回路及其传播特性研究
乔方利, 于卫东, 袁业立
2004, 26(4): 1-8.
摘要:
基于1992~2001年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海面高度距平在厄尔尼诺/拉尼娜(El Niño/La Niña)现象中的演变过程,发现:(1)在El Niño过程中,海面高度正距平信号从西太平洋沿赤道海域向东传播至东海岸,然后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在10°N附近从东太平洋传回西太平洋的信号最强,到达西太沿岸海域再传回赤道,表明El Niño信号传播在北半球存在一明显循环回路.赤道以南循环圈不及赤道以北环路清晰.东太平洋的季节变化信号主要通过6°N,10°N和8°S附近的3个通道向西太平洋传播.La Niña信号主要从5°N和7°S向西传播;(2)在大洋海盆尺度快速传播信号背景下,存在波长700~800km的慢速传播信号,两类信号将信息在太平洋内传送.传播速度分析表明,慢速传播信号的相速与Rossby波相速相符,而快速传播信号应该是海洋对大气变异的响应.
长江口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孔亚珍, 贺松林, 丁平兴, 胡克林
2004, 26(4): 9-18.
摘要: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测验,布控范围西自江阴东至口外-20m,测验站点覆盖4条入海汊道.测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1)径流大小、汊道分流比、潮汐强弱和地形条件是控制盐度时空变化的主要要素;(2)在盐度空间分布上从大至小的顺序是:北支,南槽,北槽,北港口;(3)北支枯季发生盐水倒灌南支,而洪季可有一半以上区段为淡水所控;在其他3个入海汊道中,北港口门段是长江口盐淡水混合相对最弱的区段,盐度潮周期变幅最大,但洪枯变幅最小;南槽的盐淡水混合较强,盐度潮周期变幅较小,但洪枯变幅很大;北槽介于两者之间.(4)盐度时空变化反映洪季北支、南港和南槽分流比都有所增加.
海浪混合参数化的渤海、黄海、东海水动力环境数值模拟
胡好国, 袁业立, 万振文
2004, 26(4): 19-32.
摘要:
在浪-流耦合的概念下,对Princeton Ocean Model(POM)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特征波参数下的海浪混合作用,并把潮流和环流同时模拟,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典型的环流和水文特征,特别是夏季黄海的温跃层现象,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路径以及我国东部海域冬季和夏季典型环流等.研究表明,海浪的作用使海洋上层混合得更均匀,潮流的作用使海洋底层混合得更均匀,二者是温跃层形成的重要原因;考虑潮效应模拟流场,由于潮扩散和潮余流的作用,长江冲淡水路径与实际观测更为符合.
风应力桥梁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
赵珊珊, 杨修群
2004, 26(4): 33-48.
摘要:
利用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大气和热带海洋模式的数值试验,模拟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通过风应力桥梁的相互作用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的1958~1998年SST强迫大气模式得到的风应力与NCEP再分析的同期热通量共同驱动海洋模式,作为控制试验;和控制试验平行,但强迫大气模式的SST在某一海盆取为多年气候平均值的试验作为敏感性试验.比较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模拟的SST变率,揭示了热带某海盆SST异常通过风应力桥梁作用对其他海盆SST的影响及其过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热带某海盆SST暖(冷)异常一般总是引起该海盆上空西部西(东)风异常和东部东(西)风异常;热带太平洋SST暖(冷)异常导致年际尺度上印度洋上空东(西)风异常和年代际尺度上热带印度洋风场辐散(合),该风应力导致热带印度洋年际SST暖(冷)异常以及年代际SST冷(暖)异常,但这种异常均较弱;热带印度洋SST暖(冷)异常导致热带太平洋上空东(西)风异常,该风应力异常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导致热带太平洋SST冷(暖)异常,但年代际尺度上异常更明显.考虑到热带印度洋SSTA受热带太平洋SSTA影响大,并且热带太平洋SST暖(冷)异常主要通过表面热通量导致热带印度洋SST变暖(冷)的观测事实,文中揭示的热带印度洋SST暖(冷)异常通过风应力桥梁作用导致热带太平洋SST冷(暖)异常的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SSTA对于热带太平洋SSTA主要起着一种负反馈作用,并且这种负反馈作用在年代际尺度上更为明显.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郑爱榕, 沈海维, 李文权
2004, 26(4): 49-57.
摘要:
用MgCl2,NaOH和HCl对大亚湾的大鹏澳、南海的珠江口、厦门湾的胡里山沉积物进行了逐级提取和总磷分析,并以这3种沉积物为惟一磷源培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估算了藻类对沉积物中磷的可利用量.结果表明,3种沉积物总磷含量分别为449.3,650.1和643.9mg/kg;MgCl2和NaOH提取的生物可利用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为168.8,146.6和118.1mg/kg.非磷灰石无机磷占总磷的18.3%~32.6%.3种提取剂对3种沉积物提取的磷是HCl提取相最大,NaOH提取相次之,MgCl2提取相最小.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最大相对生长率为4.3%~26.9%,两种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生长与非磷灰石无机磷和藻类可利用的颗粒磷量相对应.颗粒磷占非磷灰石无机磷的42.4%~78.2%,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磷的21.1%~27.1%,占总磷的11.8%~20.3%.
胶州湾海洋黄色物质的生化成分分析
吴永森, 张绪琴, 张士魁, 张振生, 孙培光
2004, 26(4): 58-64.
摘要:
在实验室对胶州湾现场水样进行了处理、分析,获得了黄色物质溶液中六种生化成分在胶州湾的水平分布和测定数据,其中测得胶州湾黄色物质溶液中总脂质含量的平均值为21.03mg/dm3,游离氨基酸为1.75mg/dm3,总糖为1.41mg/dm3,氨基多糖为14.23μg/dm3,而胡萝卜素和酚分别为1.13和0.004μg/dm3.黄色物质在胶州湾海水中约为24.20mg/dm3.计算给出了胶州湾黄色物质中总脂质占86.90%,总糖占5.82%,游离氨基酸占7.22%,氨基多糖占0.06%,而胡萝卜素和酚所占比例甚小,与总脂质、氨基酸和总糖相比,约相差几个数量级.分析认为,胶州湾黄色物质以陆源输入为主,其生化成分分布受河流淡水入海流路和湾内环流等影响而被进一步扩散、输送.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铁、锰元素的分形演化及其意义
韩喜球, 李家彪, 王英, 章伟艳, 马维林, 何高文
2004, 26(4): 65-70.
摘要:
运用分形理论,通过建立不同的相空间,计算了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的铁、锰元素的时间序列在各相空间中的关联分维,并与其在沉积物岩心中的关联分维进行了对比.通过研究发现,多金属结核中铁、锰元素和沉积物中Fe2O3及MnO在分形演化过程中均存在分维吸引子,认为沉积物中的Fe2O3和MnO可以用3个变量来描述,它们可能代表了火山、生物和陆地的三种来源,而描述结核中的铁、锰元素却需要14个变量,反映多金属结核中铁、锰元素的来源和/或赋存非常复杂,至少有14个因素在起作用,可能暗示了结核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为多金属结核的生物成因提供了间接的数学证据,同时也合理解释了结核生长结构所具有的自相似韵律现象.
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与基岩关系的研究
陈建林, 马维林, 武光海, 初凤友, 高水土
2004, 26(4): 71-79.
摘要:
对我国首次取得的中太平洋海山基岩和富钴结壳样品的结构构造、矿物和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基岩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磷块岩、磷酸盐化碳酸盐岩和燧石等,碱性玄武岩分布最广,并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观察表明,富钴结壳的载体可以是各种岩性的基岩.玄武岩、风化火山岩和磷块岩上的结壳厚度比燧石的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选矿冶炼的主要对象.对于调查区内富钴结壳形态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板状、砾状和结核状结壳.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结壳与基岩之间的关系:(1)海水、基岩和结壳中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特点;(2)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结壳与基岩之间的亲疏程度;(3)结壳的分布特征;(4)不同基岩类型对结壳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内的火山岩及磷块岩对结壳形成的贡献大(比其他类型岩石).
天然气水合物BSR的识别与地震勘探频率
张明, 伍忠良
2004, 26(4): 80-88.
摘要:
地震勘探是调查天然气水合物广泛使用而有效的方法,而BSR是水合物赋存的主要标志.通过对实际调查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国外的调查研究成果,探讨了地震勘探频率在BSR识别中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在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调查中有利于BSR识别的合适的频率范围.
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景观异质性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以厦门市马銮湾地区为例
陈国强, 陈鹏
2004, 26(4): 89-95.
摘要:
以厦门马銮湾为研究区域,在分析景观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显示功能,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生态效应分布图的表示方法,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区域景观异质性变化和由此导致的景观生态效应程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城市景观的同化过程是区域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景观生态效应空间分布图也表明城市化对应的生态学过程的规模效应在整个规划区内有扩大的趋势.
皱纹盘鲍胚后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崔龙波, 周雪莹, 陆瑶华
2004, 26(4): 96-109.
摘要: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自孵化后的担轮幼虫至1a龄幼鲍10个时期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食道于面盘幼虫早期出现;自围口壳幼虫食道中段的上皮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在上足分化幼体食道侧囊形成;在稚鲍,食道侧囊上皮分化成微绒毛细胞、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嗉囊直至稚鲍期才形成;在1a龄幼鲍,嗉囊腔大于胃腔.胃出现于面盘幼虫早期;到匍匐幼虫,胃腔出现单细胞藻.肠出现于面盘幼虫早期;在上足分化幼虫,肠上皮分化为纤毛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两种细胞;在稚鲍肠上皮分化成纤毛细胞、微绒毛细胞、Ⅰ型腺细胞、Ⅱ型腺细胞和黏液细胞共5种细胞,肠沟出现.唾液腺形成于上足分化幼虫期.消化腺于面盘幼虫早期出现,自面盘幼虫中期开始分化成嗜碱性细胞和消化细胞.嗜碱性细胞的细胞质由嗜酸性逐渐转变为嗜碱性;至上足分化幼虫,细胞内出现含铁的折光小体.消化细胞自匍匐幼虫摄食起就出现内吞作用,细胞内含大量囊泡.研究表明,发育到稚鲍时,消化系统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已基本接近成鲍.
二种多管水母光蛋白基因的分离、表达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罗文新, 张军, 李少伟, 程通, 陈敏, 李少菁, 夏宁邵
2004, 26(4): 110-117.
摘要:
分别从厦门东海域的大型多管水母和细小多管水母中分离到了新的光蛋白基因aeqxm和aeqxxm,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aeqxm和aeqxxmDNA序列的编码区总长均为585bp,无内含子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总长均为195个氨基酸.aeqxm,aeqxxmDNA和AEVAQ440XcDNA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7%,85.1%,aeqxm和aeqxxmDN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2%.原光蛋白apoaeqxm,apoaeqxxm与AEVAQ440X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4.7%,84.2%,apoaeqxm和apoaeqxxm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4.4%.分别将aeqxm和aeqxxm基因克隆至pTO-T7表达载体,apoaeqxm,apoaeqxxm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都达到40%左右.取菌体超声上清与腔肠动物荧光素f、巯基乙醇混合再生后,加入CaCl2,用荧光全谱仪检测到470nm处的瞬时发光,表明表达的apoaeqxm,apoaeqxxm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95Zr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迁移、富集和分布
孙平跃, 史建君, 李明云
2004, 26(4): 118-124.
摘要:
在模拟海洋环境中,海水中95Zr的比活度在试验前期快速下降,在最初4h内下降了90%以上,此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底质中95Zr的比活度在试验前期逐渐上升,至48h达到最大值,此后随时间逐渐降低.半褶织纹螺螺壳富集95Zr的能力显著强于螺肉,螺壳和螺肉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0.32和4.68.大弹涂鱼各组织器官中,根据富集量,对95Zr的富集能力最强的是内脏,其次是鳃和鳍,最弱的是肌肉,次弱的是脊椎.大弹涂鱼除鳃外,其余各组织器官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半褶织纹螺对95Zr的富集能力比大弹涂鱼更强.
泥蚶同工酶谱在不同组织的差异研究
李太武, 吕振明, 林志华, 苏秀榕, 柴雪良
2004, 26(4): 125-132.
摘要:
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泥蚶5种组织中的19种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除其中4种酶未显示任何有活性的区带,两种酶只显示极微弱且不稳定的区带外,其他种酶类在各个组织中都显示出清晰稳定的图谱,且这些酶在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说明泥蚶组织中已存在相当丰富和完整的酶系统,基本具备了与高等动物相类似的机体代谢方式,而且这些酶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组织分布上的自我调控机制.同时与其他贝类和高等动物相比,泥蚶的同工酶基因的表达既表现出了与其分类地位相一致的特征,又反应出在分类阶元上的特殊性.
风浪背景下舰船水压场信号的自适应AR模型预测滤波
林春生, 邓大新, 任德奎
2004, 26(4): 133-138.
摘要:
为了有效地从风浪背景中检测舰船水压信号,首先根据舰船水压信号和波浪噪声的特点以时间序列的AR模型理论为依据,导出一种便于实现的自适应滤波器结构,并用NFTF自适应算法实现对舰船水压信号的预测滤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方法对抗波浪干扰具有良好的性能.
研究报道
近岸海水质量量化方法及分类评价
曾江宁, 黄韦艮, 曾淦宁, 郑平, 周青松, 吕海燕, 王正方
2004, 26(4): 139-146.
摘要:
近岸海域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界面[1],沿海100km以内区域聚积着约60%的世界人口[2],其环境质量强烈受人类活动影响.对近岸海域进行水质环境管理,应依据海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海水进行分类评价[3,4].
台湾岛以东海域若干浮游动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
钱鲁闽, 林景宏, 焦念志, 陈瑞祥
2004, 26(4): 147-152.
摘要: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海洋物理学家著文论述了强厄尔尼诺期间,台湾岛以东海域水文状况的变异.同时也有一些海洋生物研究者撰文阐述了台湾岛以东海域浮游生物的生态特征[1~6],但他们尚未涉及到浮游生物对厄尔尼诺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