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22卷 第1期
2000, 22(1): 1-16.
摘要:
主要根据近几年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结果,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对南黄海环流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所得主要认识为:(1)南黄海环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冬、夏季环流的基本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别。(2)黄海暖流的路径和强度均有一定的年际变化。分析显示,1997年冬季,暖流路径明显偏于槽的西侧;而1986年冬,暖流的主流路径则沿槽北上。(3)黄海暖流并非对马暖流的直接分支。黄海暖流水是对马暖流水和陆架水混合而成。而且,它主要是在济州岛西侧海域,从锋区中衍生出来的。(4)夏季黄海表、底层环流大致皆是由一大的道时针向流系构成。但在其表层海盐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内部还存在小的气旋和反气旋流环。分析亦表明,不论表层或底层,皆无高盐暖水从济州岛邻近海域进入黄海东部的明显迹象。
主要根据近几年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结果,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对南黄海环流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所得主要认识为:(1)南黄海环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冬、夏季环流的基本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别。(2)黄海暖流的路径和强度均有一定的年际变化。分析显示,1997年冬季,暖流路径明显偏于槽的西侧;而1986年冬,暖流的主流路径则沿槽北上。(3)黄海暖流并非对马暖流的直接分支。黄海暖流水是对马暖流水和陆架水混合而成。而且,它主要是在济州岛西侧海域,从锋区中衍生出来的。(4)夏季黄海表、底层环流大致皆是由一大的道时针向流系构成。但在其表层海盐尺度的气旋式环流内部还存在小的气旋和反气旋流环。分析亦表明,不论表层或底层,皆无高盐暖水从济州岛邻近海域进入黄海东部的明显迹象。
2000, 22(1): 17-26.
摘要: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及物质输运”合作研究项目第一航次1996初春所获得的CTD资料描述了南黄海初春温、盐和密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水团结构,并揭示了春季在34°~36°N,121°45'~124°E的南黄海西部水域的中层冷水现象。分析结果表明初春黄海暖流上表层开始向济州岛方向退缩,黄海底层冷水团首先在青岛外海形成。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及物质输运”合作研究项目第一航次1996初春所获得的CTD资料描述了南黄海初春温、盐和密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水团结构,并揭示了春季在34°~36°N,121°45'~124°E的南黄海西部水域的中层冷水现象。分析结果表明初春黄海暖流上表层开始向济州岛方向退缩,黄海底层冷水团首先在青岛外海形成。
2000, 22(1): 27-34.
摘要:
南海环流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上层海洋环流具有多涡结构,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演变(时间上的生消和空间上的迁移)是南海环流季节调整的可能方式。文中依据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和实际海洋观测所揭示的南海北部存在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基本事实,采用一个改进了涡分辨(eddy-resolving)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对冬季处于强盛的东北季风强迫以及黑潮在巴士海峡入侵的共同作用下的南海北部环流的中尺度涡旋体系进行了数值研究,初步再现了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生命史。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的气候冬季风应力驱动下,具有的实际侧边界地形的南海北部呈现有强烈的中尺度涡旋。文中探讨了中尺度涡的垂直结构、温盐场的配置以及大尺度水平辐合辐散、海洋垂直运动与之相关的时空结构。由此可以得知,在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上述动力学因子的重要性是相对的。不同的敏感性试验表明,斜压调整是形成冬季南海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决定性因子;边界的入流和风应力驱动是影响中尺度涡旋运动的主要因素。
南海环流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上层海洋环流具有多涡结构,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演变(时间上的生消和空间上的迁移)是南海环流季节调整的可能方式。文中依据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和实际海洋观测所揭示的南海北部存在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基本事实,采用一个改进了涡分辨(eddy-resolving)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对冬季处于强盛的东北季风强迫以及黑潮在巴士海峡入侵的共同作用下的南海北部环流的中尺度涡旋体系进行了数值研究,初步再现了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生命史。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的气候冬季风应力驱动下,具有的实际侧边界地形的南海北部呈现有强烈的中尺度涡旋。文中探讨了中尺度涡的垂直结构、温盐场的配置以及大尺度水平辐合辐散、海洋垂直运动与之相关的时空结构。由此可以得知,在冬季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上述动力学因子的重要性是相对的。不同的敏感性试验表明,斜压调整是形成冬季南海中尺度涡旋体系的决定性因子;边界的入流和风应力驱动是影响中尺度涡旋运动的主要因素。
2000, 22(1): 35-42.
摘要:
递归滤波(RF)是一种属于经验线性插值类的客观分析方法。因其处理边界域和背景场的独特能力以及在计算机处理上的快速便捷优于其他的传统分析方法,适合于分析诸多资料量大(如卫星资料)、不同来源的不均匀资料。本文主要发展这一客观分析方法在海温场分析上的应用。综合利用各种时空分布和精确度均不相同的海温资料,对几个基本参数的取法进行调试并选取适当的值,分析得出细网格的海温场。结果表明,递归滤波方法不仅灵活简便,而且分析出的海温场质量好,基本上可以反映海温的实际情形。对海温场的分析还可为其他从卫星等提取的非常规资料分析提供借鉴。
递归滤波(RF)是一种属于经验线性插值类的客观分析方法。因其处理边界域和背景场的独特能力以及在计算机处理上的快速便捷优于其他的传统分析方法,适合于分析诸多资料量大(如卫星资料)、不同来源的不均匀资料。本文主要发展这一客观分析方法在海温场分析上的应用。综合利用各种时空分布和精确度均不相同的海温资料,对几个基本参数的取法进行调试并选取适当的值,分析得出细网格的海温场。结果表明,递归滤波方法不仅灵活简便,而且分析出的海温场质量好,基本上可以反映海温的实际情形。对海温场的分析还可为其他从卫星等提取的非常规资料分析提供借鉴。
2000, 22(1): 43-51.
摘要:
基于南沙群岛珊瑚环礁发育指数为多指标的观点,将测度出的多项相关因子的遥感复合信息数据,细分作N1,N2,…,N10个地理事件,进行了环礁信息熵分析。表征了烟值大小与干出环礁发育指数密切相关的因子,它们依次为礁顶面积(0.319)、渴湖面积(0.324)、环礁开放度(0.336)、走向(0.551)等。就此,对干出环礁发育指数提出一个新的表达式,用以划分南沙环礁发育的开放性类型。
基于南沙群岛珊瑚环礁发育指数为多指标的观点,将测度出的多项相关因子的遥感复合信息数据,细分作N1,N2,…,N10个地理事件,进行了环礁信息熵分析。表征了烟值大小与干出环礁发育指数密切相关的因子,它们依次为礁顶面积(0.319)、渴湖面积(0.324)、环礁开放度(0.336)、走向(0.551)等。就此,对干出环礁发育指数提出一个新的表达式,用以划分南沙环礁发育的开放性类型。
2000, 22(1): 52-61.
摘要:
应用烯酮化合物的不饱和比值U37k计算得出冲绳海槽海水古温度波动幅度在15.9~26.2℃之间,平均为22.9℃,和冬季实测表层水温22.0℃相接近,探讨了U37k值在冲绳海槽指示的古海水温度和季节有关,主要反映在冬季。
应用烯酮化合物的不饱和比值U37k计算得出冲绳海槽海水古温度波动幅度在15.9~26.2℃之间,平均为22.9℃,和冬季实测表层水温22.0℃相接近,探讨了U37k值在冲绳海槽指示的古海水温度和季节有关,主要反映在冬季。
2000, 22(1): 62-68.
摘要:
1993年8和11月,1994年3,5和10月,应用荧光法测定了厦门西海域水体中各载体相(浮游植物、细菌和游离态)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结果表明:APA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总APA表现为夏季(1993年8月)最高,春(1994年5月)秋(1993年11月)最低;结果亦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和海水是碱性磷酸酶的主要载体,平均分别占44.7%和40.5%;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各形态磷,硝态氮、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初级生产力、细菌生长速率(BP)对APA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除BP与APA成正相关外,其余均为负相关。还对碱性磷酸酶作为水体磷状况的指示和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
1993年8和11月,1994年3,5和10月,应用荧光法测定了厦门西海域水体中各载体相(浮游植物、细菌和游离态)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结果表明:APA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总APA表现为夏季(1993年8月)最高,春(1994年5月)秋(1993年11月)最低;结果亦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和海水是碱性磷酸酶的主要载体,平均分别占44.7%和40.5%;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各形态磷,硝态氮、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初级生产力、细菌生长速率(BP)对APA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除BP与APA成正相关外,其余均为负相关。还对碱性磷酸酶作为水体磷状况的指示和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
2000, 22(1): 69-75.
摘要:
通过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东、西两区的多金属结核进行粒径分析,发现其粒径分布有分形特征。无缆取样结核粒径分形有着上、下限,虽然在小粒径上没有分形关系,但却存在着另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说明东、西区结核在粒径、重量等分布上有着客观的一致性。通过分形分析得到了结核空间分布、粒径和重量分布的线性方程,对多金属结核矿藏储量和集矿机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东、西两区的多金属结核进行粒径分析,发现其粒径分布有分形特征。无缆取样结核粒径分形有着上、下限,虽然在小粒径上没有分形关系,但却存在着另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说明东、西区结核在粒径、重量等分布上有着客观的一致性。通过分形分析得到了结核空间分布、粒径和重量分布的线性方程,对多金属结核矿藏储量和集矿机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2000, 22(1): 76-83.
摘要:
为了便于多金属结核的开采、结核分布规律的探讨和矿藏储量计算,对DY85-4航次所取得的多金属结核抽样样品进行了逐个三轴粒径测量和称量工作,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分形研究,得到了多金属结核的粒径统计分布规律。从而为集矿机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便于多金属结核的开采、结核分布规律的探讨和矿藏储量计算,对DY85-4航次所取得的多金属结核抽样样品进行了逐个三轴粒径测量和称量工作,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分形研究,得到了多金属结核的粒径统计分布规律。从而为集矿机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0, 22(1): 84-92.
摘要:
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呈三级分汉、四汉入海格局,比较稳定的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比较丰富的流域泥沙补给、中等强度的潮汐环境是长江口分汉水道形成、发育的主要水沙条件。分汉口态势变化对下游分汉水道的演变起着关键的作用。追溯了长江口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三个分汉口的变化过程,提挈出这三个分汊口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概化出分汊口的“板块一沟槽”组构模式,阐述了诸“板块”的组合和分离、“沟槽”的生成和消失对分汊口态势变化的影响。
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呈三级分汉、四汉入海格局,比较稳定的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比较丰富的流域泥沙补给、中等强度的潮汐环境是长江口分汉水道形成、发育的主要水沙条件。分汉口态势变化对下游分汉水道的演变起着关键的作用。追溯了长江口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三个分汉口的变化过程,提挈出这三个分汊口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概化出分汊口的“板块一沟槽”组构模式,阐述了诸“板块”的组合和分离、“沟槽”的生成和消失对分汊口态势变化的影响。
2000, 22(1): 93-101.
摘要: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2000, 22(1): 102-109.
摘要:
基于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法获得的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生物量,计算了胶州湾水体中同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并与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周年变化的比较和优势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两次高峰(主峰1月份,次峰9月份),转换生物量仅出现一次高峰(8月份);优势种分析表明,上述峰值期的不同,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不同种群细胞的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浮游植物现存量,又能从群落、种群结构角度解释能量分布及不同种群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各自贡献。
基于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法获得的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生物量,计算了胶州湾水体中同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并与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周年变化的比较和优势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两次高峰(主峰1月份,次峰9月份),转换生物量仅出现一次高峰(8月份);优势种分析表明,上述峰值期的不同,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不同种群细胞的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浮游植物现存量,又能从群落、种群结构角度解释能量分布及不同种群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各自贡献。
2000, 22(1): 110-116.
摘要:
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无机氮丰富还是贫乏的水域,铁元素的供应对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生长率、种类组成及初级生产力均会产生影响。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铁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海水中铁浓度的变化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有显着影响。在5×10-7mol/dm3铁浓度时,三角褐指藻可达到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在添加铁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细胞多种生化组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增加了25%~35%,叶绿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长幅度要小于叶绿素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了5%~10%,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幅度在5%~15%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DCMU荧光增强比(Fd/F)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铁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限制因子。
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无机氮丰富还是贫乏的水域,铁元素的供应对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生长率、种类组成及初级生产力均会产生影响。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铁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海水中铁浓度的变化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有显着影响。在5×10-7mol/dm3铁浓度时,三角褐指藻可达到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在添加铁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细胞多种生化组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增加了25%~35%,叶绿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长幅度要小于叶绿素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了5%~10%,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幅度在5%~15%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DCMU荧光增强比(Fd/F)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铁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限制因子。
2000, 22(1): 117-124.
摘要:
针对与砂质海岸在波浪作用下的演变有关的波浪、近岸流及输沙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结构物附近海岸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波浪折射-绕射及波浪破碎的综合作用,在近岸流场的模拟中用沿水深积分形成的K方程模型确定涡粘系数。计算岸滩地形变化时,综合波浪、近岸流作用的底沙和悬沙输沙率,并考虑波浪对泥沙作用的影响。模型对防波堤和近岸沉船附近地形变化进行了模拟,效果良好。
针对与砂质海岸在波浪作用下的演变有关的波浪、近岸流及输沙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结构物附近海岸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波浪折射-绕射及波浪破碎的综合作用,在近岸流场的模拟中用沿水深积分形成的K方程模型确定涡粘系数。计算岸滩地形变化时,综合波浪、近岸流作用的底沙和悬沙输沙率,并考虑波浪对泥沙作用的影响。模型对防波堤和近岸沉船附近地形变化进行了模拟,效果良好。
2000, 22(1): 125-130.
摘要:
对线性水波的折射一绕射问题应用变分原理,对非等深、具有缓坡和不连续的底被导出了一种修改的抛物型缓坡方程近似模型,可预测三维地形上波浪的折射一绕射。同抛物型缓坡方程的线性方程进行了对比。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求解,表明本方法可用于地形条件下的波浪折射一绕射问题。
对线性水波的折射一绕射问题应用变分原理,对非等深、具有缓坡和不连续的底被导出了一种修改的抛物型缓坡方程近似模型,可预测三维地形上波浪的折射一绕射。同抛物型缓坡方程的线性方程进行了对比。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求解,表明本方法可用于地形条件下的波浪折射一绕射问题。
2000, 22(1): 131-135.
摘要:
海冰在全球气候的变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气候模拟中,海冰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对气候的中、长期预测。海冰的成长和消融受诸多物理过程控制,其中海冰的热力过程是最重要因素之一。
海冰在全球气候的变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气候模拟中,海冰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对气候的中、长期预测。海冰的成长和消融受诸多物理过程控制,其中海冰的热力过程是最重要因素之一。
2000, 22(1): 136-140.
摘要:
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藻类)的个体密度都是海域中初级生产者现存量的指标,这些初级生产者数量的多寡与该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其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域中其他生物的生产力.
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藻类)的个体密度都是海域中初级生产者现存量的指标,这些初级生产者数量的多寡与该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其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域中其他生物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