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长江河口下段分汊口的组构模式

贺松林

贺松林. 长江河口下段分汊口的组构模式[J]. 海洋学报, 2000, 22(1): 84-92.
引用本文: 贺松林. 长江河口下段分汊口的组构模式[J]. 海洋学报, 2000, 22(1): 84-92.
He Songlin. Combination mode of branching portions in downstream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J]. Haiyang Xuebao, 2000, 22(1): 84-92.
Citation: He Songlin. Combination mode of branching portions in downstream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J]. Haiyang Xuebao, 2000, 22(1): 84-92.

长江河口下段分汊口的组构模式

基金项目: “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子专题研究成果(编号:96-922-03-02-1)

Combination mode of branching portions in downstream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 摘要: 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呈三级分汉、四汉入海格局,比较稳定的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比较丰富的流域泥沙补给、中等强度的潮汐环境是长江口分汉水道形成、发育的主要水沙条件。分汉口态势变化对下游分汉水道的演变起着关键的作用。追溯了长江口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三个分汉口的变化过程,提挈出这三个分汊口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概化出分汊口的“板块一沟槽”组构模式,阐述了诸“板块”的组合和分离、“沟槽”的生成和消失对分汊口态势变化的影响。
  • 陈吉余,恽才兴,徐海根等.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海洋学报.1979,1(1),103~111
    陈吉余.徐海根.长江河口南支河段的河槽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2):93~107
    陈吉余,潘定安,苏法崇等.长江口北港河槽演变分析.见:陈吉余等编著.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90~403
    徐海根,茅志昌、周俊德等.长江口南北槽分水分沙变化及其原因分析.见:陈吉余等编著.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5~215
    徐海根.关于长江口北支河槽演变中的几十问题.海岸河口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41~56
    钱宁,张仁,周志德等,河槽演变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20~238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教研室.河流泥沙工程学(上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1.263~273
    程天文,赵楚年.我国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输沙量及对沿岸的影响。海洋学报,1985.7(4):460~47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5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79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8-05-06
  • 修回日期:  1999-10-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