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2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
刘秦玉, 杨海军, 李薇, 刘倬腾
2000, 22(2): 1-8.
摘要: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潍河口水文特征分析
董礼先, 苏纪兰, 陈琪, 陈耕心
2000, 22(2): 9-15.
摘要:
根据1997年和1998年两次潍河河口水文调查资料分析了潍河河口的水文特征及建闸截流的影响。结果说明,潍河是一个M2潮占主导地位的不规则半日潮弱潮河口。上游建闸截流使得河口5、6月份的水温降低而盐度增高,并减少了口门内重力环流的出现机率。
北半球从冬到夏季节急变的共轭敏感性分析
魏民, 杨燕
2000, 22(2): 16-24.
摘要:
根据共轭敏感性理论,用共轭模式对1983~1987年北半球从冬到夏的季节急变,包括这5a平均情况及1983年和1987年异常偏早或偏晚的个例进行分析,分别得出这些急变影响最大的初始扰动分布。从年平均的资料来看,在4月前后季节急变所对应的最敏感扰动与海洋的作用有关;而6月前后的季节急变所对应的最敏感扰动与海洋的作用延伸到陆地后受到大地形的影响有关。1983年和1987年的个例分析表明:4月份大陆上出现最敏感扰动中心,造成4月急变偏早或偏晚发生;6月份海洋上出现最敏感扰动中心,造成6月急变的异常;4月急变偏早时6月急变偏晚;4月急变偏晚时6月急变偏早。
南海地区潜热输送与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的遥相关分析
任雪娟, 钱永甫
2000, 22(2): 25-34.
摘要:
使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南海潜热输送之间相关场的分布型,从中找出遥相关的“关键区”,并对找到的高相关区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南海潜热输送相关密切,尤其春、夏季潜热输送与降水相关程度更高。前期中的冬季,南海北部潜热输送与华南及其近海地区的夏季降水有较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春季,南海中部海盆地带的游热输送与长江以南至华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夏季,南海中部海盆地带仍是影响同期华南降水的“关键区”.
南海夏季风暴发过程的低频特征
宋焱云, 谢安, 毛江玉, 叶谦
2000, 22(2): 35-40.
摘要:
应用1979~1996年共18a的NOAA卫星OLR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85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南海地区及南海季风暴发过程的某些低频特征。认为北半球夏季南海地区的低频活动较活跃,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同南海季风的暴发时间有联系。南海地区的低频振荡在南海季风暴发后增强。通过对18a 及K*的时段叠加合成图的分析,发现南海夏季风的暴发同赤道印度洋低频振荡的东传及西太平洋低频扰动西传有密切联系,南海夏季风暴发期间南海地区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低频活动联系在一起。
近期黄河口沙嘴演变遥感信息的拓扑模型研究
刘宝银, 王岩峰, 高俊国
2000, 22(2): 41-47.
摘要: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阐述了近期黄河口沙嘴演变中的时空属性和时间维的概念化系统,以此进行相关参数的量化和沙嘴空间结构的拓扑分析,并建立符合表达黄河口沙嘴延伸和发育的模型。就此指出沙嘴发育指数趋近于0时,其已发育至晚期的后阶段,加之科氏力和海洋动力的增强,依据平行四边形法则,现行流路上的河口沙嘴进入深水区再难以向海延伸,从而促使黄河入海流路“人工改汊”的综合治理。
离水辐射非朗伯特性的Monte Carlo模拟及分析
唐军武, 田国良, 陈清莲
2000, 22(2): 48-57.
摘要:
水体光场的非朗伯特性(二向性)是目前水色反演算法中的误差因素之一。随着新一代高精度水色遥感器的发射,原来的许多次要因素已变得不可忽略。为研究水体光场的非朗伯特性,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维MonteCarlo海洋光学模型,并利用国际上提出的7个海洋光学标准问题中的4个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模拟了不同太阳天顶角、体成分等参数对离水辐射率的方向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遥感器-太阳-像元几何条件下,同一水体的光场二向性带来的离水辐射率变化可能大于已有的业务化水色大气修正算法反演高水辐射率的误差。模拟结果对水色遥感中正确进行现场数据获取及遥感与地面数据比对有一定的意义。
南大洋磷虾富氟机制Ⅰ.氟的化学赋存形态研究
潘建明, 张海生, 刘小涯
2000, 22(2): 58-64.
摘要:
通过对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进行活体生长培养,对其不同部位及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样品进行了氟的形态赋存分析,研究表明磷虾中90%的氟集中在甲壳中,在其生长脱壳周期中,甲壳和肌肉中的氟含量呈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在脱壳后最初新甲壳和肌肉中氟含量较低,通过生物主动吸收,海水中氟迅速被有效吸收和转化,而磷虾所吸收的氟最终又以存在于旧甲壳中随磷虾脱壳而丢失。在磷虾的生长周期中甲壳和肌肉中的不同化学形态氟赋存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最后提出了磷虾富氟机制的一个过程模式。
海水中胶体有机碳的测定──高温燃烧法和紫外/过硫酸钾法的比较
王江涛, 赵卫红, 谭丽菊, 张正斌
2000, 22(2): 65-70.
摘要:
利用切向超滤(cross-flow ultrafiltration)技术对海水中胶体有机碳(COC)和真溶解有机碳(UOC)进行了分离,并分别用高温燃烧法和紫外/过硫酸钾法对胶体有机碳和真溶解有机碳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切向超滤能定量分离海水中的胶体有机碳,高温燃烧法和紫外/过硫酸钾法对胶体有机碳和真溶解有机碳的测定结果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表明这两种方法的氧化效率基本相同,胶体粒子的存在,对紫外/过硫酸钾法的氧化效率没有显着影响。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海岸阶地确定与对比──以辽东半岛大连东北海岸为例
邬伦, 刘岳峰, 韩慕康
2000, 22(2): 71-78.
摘要:
海岸阶地的确定与划分对比对区域研究与应用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野外测绘方法劳动强度大、耗时多、效率低,而且有许多局限性。结合地貌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阶地分析模型方法与处理流程,并以辽东半岛大连附近地区为实验区进行了试验分析与机助制图。对比结果表明,该新方法具有节省人力和物力、精度和效率高、可视化效果直观、全面等特点,能使阶地研究达到新的深度。
浙江健跳港动力沉积过程及冲淤平衡机理
蒋国俊, 姚炎明, 张志忠
2000, 22(2): 79-86.
摘要:
根据浙江健跳港实测水文泥沙和港道底部高程资料,分析了健跳港动力沉积过程及其港道的冲淤平衡机理。健跳港受潮流动力作用,大潮冲刷,小潮淤积,港道底部冲刷,湖滩淤积,随着空间上的冲淤变化,岸坡逐渐变陡,最终失去平衡,发生滑塌,形成潮滩与港道底部之间的动态平衡。
条斑紫菜高纯度总DNA及其质粒状DNA的提取
郭宝太, 毕玉平, 单雷, 李广存, 戴继勋
2000, 22(2): 87-91.
摘要:
提取条斑紫菜高纯度总DNA及其质粒状DNA的新方法。先用海螺酶处理紫菜叶状体制备细胞,然后用SDS-蛋白酶K裂解细胞提取总DNA,再用玻璃粉浆(glassmilk)对其纯化,经纯化后的总DNA能被EcoRI,Dral与HaeⅢ等限制酶完全酶切,并在酶切图谱上形成明显的DNA带型。当用异硫氰酸胍一十二烷基肌氨酸钠裂解紫菜细胞时,在总DNA提取物中直接发现有一条质粒状DNA带(2.3Kb),即建立了一种极简便的质粒状DNA提取方法。
苯并(a)芘和芘对梭鱼肝脏DNA损伤的研究
陈奕欣, 王重刚, 李钦, 刘艳, 郑微云
2000, 22(2): 92-96.
摘要:
用苯并(a)芘、芘以及它们的等量混和物,分别在浓度为0.1,1,10,20,50μg/dm3浓度下对梭鱼暴污,5d后取梭鱼肝脏和鳃用碱解旋法分别测定其DNA的损伤,结果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肝脏DNA损伤程度增加;在相同浓度下,苯并(a)芘和芘的联合毒性大于苯并(a)芘和芘分别作用时的毒性之和。所以苯并(a)芘和芘对DNA损伤的联合作用应为加强作用。
毛嵌线螺的研究Ⅰ.繁殖及幼虫发生特征
周永灿, 陈国华, 潘金培
2000, 22(2): 97-104.
摘要:
毛嵌线螺(Cymatium pileare)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育及幼虫从卵囊中游出等4个阶段。交配一般在产卵前10~15d进行,产卵后母体并不离开卵群,而是持续静伏在卵群的开口上进行孵育,直至其中的幼虫离开卵囊。温度和盐度对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在22~30℃的适宜温度区域内,将受精卵孵育成能自由生活的晚期面盘幼虫需438日度左右的总积温。毛嵌线螺受精卵的发育与其他前鳃类腹足动物相似,包括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及面盘幼虫期4个阶段。
轴对称物体上的三阶波浪力
滕斌, 李玉成, 董国海
2000, 22(2): 105-112.
摘要:
对于轴对称物体,提出了一个三阶波浪力的全绕射计算方法,自由水面上的三阶强迫项采用向外递推的方法加以计算。本方法已在计算机上实现。对于均匀圆柱问题,本方法计算结果与Malenica的半解析解吻合良好。本方法还被用于计算圆柱上的三阶波浪力矩,结果发现在低频区三阶波浪力矩具有很大的量值。
潮汐水域中污水侧向排放的数值模拟
梁书秀, 沈永明, 孙昭晨, 倪浩清
2000, 22(2): 113-119.
摘要:
基于N-S方程,采用深度平均的应力-通量代数全场模型,模拟流场及热水或污染物侧向排入大水体的各向异性的输移扩散规律。模型中采用深度平均的连续、动量、浓度方程进行潮汐流动的数值模拟计算,潮流采用非对称潮流,模拟结果给出了一个周期内流场、污染物浓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所得的数值结果与他人的模型实验结果非常一致,而较其他结果更合理,说明本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近海海域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许志强, 刘淑珍, 冯恩民, 刘恒魁
2000, 22(2): 120-124.
摘要:
针对近海海域污染源合理布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论述解的存在性,构造了优化计算方法,对实际海域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优化前后海域污染程序的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与算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研究报道
大连老虎滩澳的大振幅假潮
刘赞沛, 陈则实, 邹娥梅, 鄢利农
2000, 22(2): 125-131.
摘要:
潮汐周期以外的大振幅水位波动(即大振幅假潮),在老虎滩澳时有发生。老虎滩澳位于大连湾侧,是一半封闭深度较浅的三角形小海湾(图1).验潮站位于湾的左岸,距湾顶约1km,水深2.8m.据统计,1980~1994年15年间出现波高大于20cm的假潮共61次。波高超过40cm的为12次。较大振幅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3日,其最大波高为91cm,谱分析显着周期为10min.类似这种小海湾的大振幅假潮在世界其他港湾也经常观测到。其中,以中国的龙口港、日本的长崎港和巴利亚里群岛西岸的锡尤达德拉(Ciu-tadella)港发生的大振幅假潮最为突出。
用ELISA检测中国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汪岷, 戴继勋, 张士璀, 包振民, 李红岩, 王馗
2000, 22(2): 132-136.
摘要: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对虾病毒性疾病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早期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这依赖于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1972年由Engvall等在酶免疫试验(enzyme immunoassay,EI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病毒等疾病有关的抗原抗体系统的定性或定量测定领域内已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病毒纯化,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多克隆抗血清,并对抗体进行纯化、酶标记,建立了双抗体夹心直接ELISA的检测方法。
钝顶螺旋藻对不同无机硒的吸收研究
喻达辉, 刘少明
2000, 22(2): 137-141.
摘要: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证明硒具有保护生物膜、清除自由基、抗癌、防衰老、增进免疫等生物学功能。但无机硒为剧毒品,使用范围及剂量受到限制。只有当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后才有普遍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然而国内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有机硒,因而一些学者进行了动植物对无机硒的吸收转化来获取有机硒[1~3]
饵料对花尾胡椒鲷仔鱼消化酶的影响
蔡克瑕, 陈品健, 王重刚, 谢仰杰
2000, 22(2): 142-145.
摘要:
饵料是海水鱼种苗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迄今,在海水鱼早期发育的特定阶段,配合饲料还无法替代活饵料,虽然早在仔鱼开口期就已能检测到大多数消化酶的存在,有些笔者认为仔鱼不能利用配合饲料是因为消化酶活性低[1,2],而活饵料体内的消化酶能弥补这种不足[3,4],但Tadahide Kurokawa等[5]的实验表明来自活饵料的蛋白酶对仔鱼消化的直接贡献不显着。目前国内对海水仔稚鱼的消化酶研究开展的很少[6,7].我们选用不同活饵料投喂花尾胡椒鲷仔鱼,研究活饵料对仔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饵料与消化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可望为花尾胡椒鲷种苗生产中饵料的选用提供参考。
《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评介
张宝珍
2000, 22(2): 146-146.
摘要:
海洋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是由我国着名海洋化学家张正斌教授等撰写,并受到我国首批国家科学技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专着。全书80多万字,共分9章。本书从海水的形成和组成分析人手,深入地论述了我国近海海水中的常量元素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水中气体和中国近海中碳化学,海水中营养盐和环境海洋化学,海水微量元素和海洋重金属污染,海洋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海洋同位素化学及海洋化学的理论模式和物质全球循环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海洋化学若干发展前沿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作了介绍。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数据新、且可靠,论述深入浅出,笔锋直达科学前沿,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地论述海洋化学理论体系的专着。
“工程海冰”新观点, “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
赵士青
2000, 22(2): 146-147.
摘要:
由国家科学技术着作出版基金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资助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等着述的专着《工程海冰学概论》已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工程角度出发,以海冰为主体,介绍了海冰区工程的环境及其对工程行为的影响以及海冰监测、海冰灾害预警和抗冰减灾技术等。该书集海冰理论和工程环境应用于一体。随着海洋工程,尤其是海上油气开发的蓬勃发展,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海洋工程界的难题,也是制约海上工程活动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是目前海冰工程学所不能及的,因而就酝酿着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