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7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风浪统计性质的实验研究
丁平兴, 孔亚珍, 孙孚, 杨智章
1995, 17(5): 1-9.
摘要:
本文为风浪统计性质的实验研究的第2部分.利用在第1部分中获取的风浪资料,着重讨论波高与周期的联合统计分布及其随风速、风区、水深、坡度等的变化规律.此外,还系统分析了理论结果与实际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统计分布的有关参数.
海浪波高序列的Cauchy统计模式和分式统计模式
梅丽明, 沈正, 陈伯海, 王进忠, 雷方辉
1995, 17(5): 10-20.
摘要:
根据海浪波高序列的长期相关性和自仿射分形结构,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波高序列模式:Cauchy统计模式和分式统计模式.前者将实测的有限个波高值作为Cauchy初始条件,应用自仿射定理对波高序列今后的取值在统计意义上作出预报;后者适用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海浪波高的统计特性.应用实测资料对模式的检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模式在预报和模拟海浪波高序列时均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它们为海洋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海洋流体动力学的一种交替方向隐式二维数值模式
潘海, 方国洪
1995, 17(5): 21-31.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浅海潮汐、风暴潮及其他长周期波动的二维数值模式.动力学方程用建立在交错网格上的二步差分子方程近似,两步均为隐格式,其中一步用于计算水位和x方向速度分量,另一步计算水位和y方向速度分量.两步交替进行以获得每一时间步长的值,该格式具有二阶精度.文章用Von Neumann方法证明了该计算格式的线性差分方程是无条件稳定的.为检验数值模式的可靠性,本文作了一系列数值实验.在有一开边界的长方形平底和斜底水域中以开边界处周期性振动和海面处定常风应力驱动下,数值模拟所得结果与解析解完全一致;在水深不连续,边界封闭的矩形水域中,水位对定常风响应的数值解也与Leendertse模式计算结果完全一致.模式还用于对南海风暴潮进行后报,良好地再现了风暴增水过程.
赤道附近141°30'E断面温盐细结构特性
张爱军, 方欣华
1995, 17(5): 32-41.
摘要:
根据中美海气TOGA调查第1~4航次(1986~1988年)的CTD资料及部分ADCDCP资料,分析研究横跨赤道141°30'E断面的内波及细结构特性,其中包括温度垂直梯度的概率分布及其谱特性,COX数的统计分布及Richardson数的垂直分布等,由此得出;该断面存在入侵性细结构、双跃层及阶梯结构;温度垂直梯度谱在波数0.1附近有一折点K1,按谱斜率不同将谱分为3段,当0.03<K<K1时,β<1;当K1<K<0.6时,β为-1.7~-3;当0.6<K
一种复合形式的风浪频谱
付昱华
1995, 17(5): 42-49.
摘要:
为了克服改进的理论风浪频谱的美中不足之处,本文用改进的理论风浪频谱的低频部分和改进的P-M谱组成无因次复合谱,它是分两段给出的,且满足下述四个条件:谱峰位于始定点(1,P);谱面积m0=1;在分段处谱值及斜率均连续.另外,分段点也是可变的,复合谱的参数是根据变分原理来确定的.
一个区域耦合海气模式及其实验
王志仁, 姜达雍, 包澄澜
1995, 17(5): 50-58.
摘要:
本文研制了一个区域的简单耦合海气模式,并用来模拟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模式由一层大气模式和一层海洋模式构成.大气模式由运动方程和热力方程组成;海洋模式由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海温方程组成.非绝热加热与风应力构成海气间耦合媒介项,其中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以风应力为主,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以非绝热加热为主.在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正常运转,并且应于对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数值模拟.对该事件从发展到衰弱的全过程,特别是中期与成熟期获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显示出本模式的模拟能力,也验证了热带太平洋区域耦合海气作用对ENSO循环的重大贡献.
黄海温跃层声散射与浮游生物垂直分布的关系
包青华, 柴心玉
1995, 17(5): 59-64.
摘要:
详细分析了夏季黄海温跃层中浮游生物垂直分布对声散射信号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了浅海浮游生物空间随机不均匀分布引起的声散射,仅是来自分层不均匀界面-温跃层上散射的背景干扰.
长江口生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絮凝沉降的关系
林以安, 唐仁友, 李炎, 董恒霖, 关许为, 陈英祖
1995, 17(5): 65-72.
摘要:
本文研究了长江口区生源元素C、N、P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与悬浮物质絮凝沉降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活动及水-颗粒物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不同,导致C、N、P等生源元素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形态变化和物相转移,从而改变了颗粒的表面组分、性质及介质成分,影响胶粒分散系的稳定性.夏季出现NO3-、PO43-与logSPM呈正相关,PON、POC、PP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与logSPM呈负相关.颗粒物从河流向海方向运移过程中在盐度0.1~2.0出现絮凝速度的峰值区和在底层盐度2~11形成巨形网状絮凝团和高浊度区,并且在这两段盐度区间分别均出现C/N的峰值(亦即CEC的低谷区).说明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控制长江口区颗粒物絮凝的重要因素和主要机制之一.
大亚湾沉积物间隙水的无机磷硅氮营养盐化学
顾德宇, 汤荣坤, 余群
1995, 17(5): 73-80.
摘要:
1988~1989年对大亚湾14个站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溶解性磷酸根、硅酸根、氨氮和硝酸根+亚硝酸根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它们在间隙水及上覆水中的浓度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变化:除个别情况外,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比上覆水高.间隙水中的营养盐除硝酸根+亚硝酸根浓度随沉积物深度而降低外,其他的随深度增加.根据沉积物界面上的营养盐浓度梯度计算了它们的扩散通量.
厦门西海域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分布、动态及其与各形态磷的关系
薛雄志, 洪华生, 黄邦钦, 戴家银, 邓永智
1995, 17(5): 81-87.
摘要:
本文首次对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分布、动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在同步检测该沉积物各种形态磷含量的基础上对该酶与各形态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分布与陆源排污对水体的污染有明显的相关性;酶活力与总磷、总无机磷含量相关性较大,与弱吸附可交换磷相关性不大,与总有机磷含量则呈显着不相关性.并认为,就厦门西海域而言,碱性磷酸酶活力的水平可作为小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南永一井珊瑚礁岩心的ESR年龄分析
温孝胜, 刘韶
1995, 17(5): 88-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用ESR方法测定南永一井中10个珊瑚礁样的年龄,并与U系年龄等进行了对比、讨论.笔者认为,根据岩石地层学、结构构造等验证,其中有6个年龄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得出的珊瑚生长速率与地质历史中气候、环境的变化相吻合.岩心中最老地层的年龄为1.46MaBP,未见到第三系沉积.在计算年龄过程中还考虑了Th的影响.
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溺谷湾岸的充填与成陆过程
符文侠, 苗丰民, 魏成凯
1995, 17(5): 95-102.
摘要:
本文依据钻孔岩心、微古、孢粉及14C测年等有关资料,结合河口水沙及动力地貌特征的研究,阐述了我国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典型溺谷湾岸的形成、发育的古地形基础、充填模式及成陆过程.
鲁东南滨海平原全新世海进地层研究
李道高, 郭永盛
1995, 17(5): 103-111.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对钻孔样品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及14C测年资料,探讨了鲁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全新世海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特征、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在早全新世阶段,该区处于滨海环境,广泛发育了下全新亚统滨海沼泽相沉积层;中全新世时,该区遭受海侵,为河口湾、滨岸沉积环境,发育了中全新亚统海陆过渡相沉积层;自晚全新世以来,该区成为冲积海积平原环境,上全新亚统陆相沉积层得以发育形成.
海洋围隔生态系内污染压力作用于浮游植物种群的方式
唐森铭, 侯舒民
1995, 17(5): 112-116.
摘要:
1985年4月,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在厦门联合进行了海洋生态围隔实验.在8个中尺度围隔装置内分别添加重金属(Cu、Hg、Pb、Zn和Cd)混合物和底质沉积物.21天的实验表明,添加的污染物对装置内浮游生物产生了综合效应,硅藻种群的增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高峰期滞后,种群的瞬时增长率降低,倍增时间延长和生物量偏低.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在轻污染袋内较高,成为抑制藻类种群生长的重要因子.污染压力通过动物种群的捕食而传达.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端足类的分布特征
林景宏, 陈明达, 陈瑞祥
1995, 17(5): 117-123.
摘要:
本区共记录浮游端足类7l种,种数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测区东南角最高的分布态势.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测区北部边缘区和长江口外东南水域,但两区的种类组成和生态性质明显有别,单一种拟长脚和羽刺似蛮分别为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主要种.多种不同性质的水系在测区内运动及其相互推移制约了浮游端足类的时空分布.
大亚湾和厦门港水域的嗜盐弧菌
倪纯治, 叶德赞, 林燕顺, 周宗澄, 姚瑞梅, 顾静瑜
1995, 17(5): 124-129.
摘要:
报道厦门港水域7个站位和大亚湾9个站位嗜盐弧菌的数量分布特征、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采用“MPN”法进行弧菌计数,以TCBS进行弧菌分离以及采用API20E标准系列进行弧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水中弧菌测值范围为1.48~5.38lg(个/dm3),平均菌数为3.90lg(个/dm3).厦门港测值范围为2.36~5.38lg(个/dm3),平均菌数为3.89lg(个/dm3).弧菌数量随温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菌数多,冬季菌数少.出现于两港湾的主要弧菌种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创伤弧菌、模拟弧菌和麦氏弧菌,溶藻弧菌为优势种.
耐低温轮虫品系筛选的研究
张学成, 谭桂英, 于春燕, 赵举风
1995, 17(5): 130-134.
摘要:
叙述了用激光和化学诱变剂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诱变处理及耐低温轮虫品系的筛选,还测定了不同品系的轮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增殖率,在不同盐度及温度条件下形态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耐低温轮虫大规模培养的情况,并对诱变机制进行了讨论.
虾池生态系的特点与虾病
李庆彪, 李美芝, 王宝廷
1995, 17(5): 135-139.
摘要:
分析了虾池生态系统的特点,指出了由此产生的自身污染和虾病,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评价了目前预防自身污染和虾病的措施,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立波作用下堤前冲刷特性及预报
高学平, 赵子丹
1995, 17(5): 140-146.
摘要:
本文对立波作用下堤前海床的冲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了立波作用下直立堤前海庆的冲刷形态;分析堤前冲刷机理;提出了堤前冲刷形态的判别标准;给出了反映粒径效应的堤前冲刷深度公式;研究了突基床尺度对堤前冲刷的影响规律.
为适应海洋事业需要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海洋学文集》
张兰芬, 陈茂廷
1995, 17(5): 147-148.
摘要:
《中国海洋学文集》自1991年创办至今已出版5集,还有几集正在印制和编辑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各集的不断问世,越来越多的海洋工作者在关注和支持着该《文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工作者在准备利用《中国海洋学文集》这块出版园地出版他们的科研成果.但尚有相当一部分海洋工作者、海洋工作单位及文献收集部门对此《文集》的创办及发展情况掌握不全,他们希望及时而详细地得到该《文集》的进展信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建设这块出版园地.现撰此稿,期望给广大海洋工作者及有关部门获得信息带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