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普里兹湾附近绕极深层水和底层水及其运动特征
蒲书箴, 胡筱敏, 董兆乾, 于非, 陈幸荣
2002, 24(3): 1-8.
摘要:
利用中国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1998年11月至1999年2月),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洋海域内,绕极深层水(CDW)和南极底层水(AABW)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同时还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在研究海域内,CDW在100~2000m之间从北向南扩展,其高温核(t>1.2℃)和高盐核(S>34.7)在75°E断面上最为深厚,向南扩展得最远;而AABW则在2500m以深由陆坡底部向北扩展,σθ>27.875的高密度水体在70°E断面上最为深厚,向北扩展得最远.此外还通过实测的CTD资料证实了CDW和AABW的经向环流特征,以及它们与迪肯流环(Deaconcell)、亚极地流环和深层流环的一致性.
POM模式在河口湾污染物质输运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管卫兵, 王丽娅, 潘建明, 董礼先
2002, 24(3): 9-17.
摘要:
具有复杂地形的河口湾,由于冲淡水的影响,湾内的流动具有很强的三维结构.因此要再现河口湾各种过程,必须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实际应用中,选用水平上采用正交曲线性网格和垂向上采用σ坐标的POM模式作为水动力模式比较合适.本研究在POM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示踪粒子三维Lagrange运动轨迹计算及水质模块,用以研究榆林湾水交换能力和污染物质输运过程.
我国海域分等定级指标体系研究
陈明剑, 何国祥
2002, 24(3): 18-27.
摘要:
长期以来,海域的无偿使用导致海洋开发活动秩序混乱、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海洋生物资源枯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阻碍和制约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地租级差”理论和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我国沿海1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理论探讨,给出了我国管辖海域的等级.为今后我国制定海域有偿使用金的征收标准奠定基础.
渤海风暴潮概况及温带风暴潮数值模拟
吴少华, 王喜年, 戴明瑞, 宋珊, 马毓倩
2002, 24(3): 28-34.
摘要:
分析研究表明,天津沿海是世界上风暴潮最频发区和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风暴潮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除夏季有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外,春、秋、冬季均有灾害性温带风暴潮发生.采用球坐标系下的二维风暴潮模式,对1969年4月23日引起渤海最大温带风暴增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风场和增水过程的计算结果验证表明,该模式可用于温带风暴潮的工程计算,并且只要依据文中方法计算出预报气压场和风场,该模式也具有预报能力.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陈锦年, 何宜军, 孙树远, 许兰英, 宋贵霆, 张艳慧
2002, 24(3): 35-44.
摘要: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海浪产生磁场的能量分布计算
唐劲飞, 龚沈光, 王金根
2002, 24(3): 45-51.
摘要:
结合前人在海浪功率谱研究以及海浪产生磁场两方面的研究,求出了海浪-磁场系统的传递函数,计算了传递函数的峰值、对应的峰值频率,分析了这些指标随高度的变化.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感应磁场总功率的表达式和峰值频率满足的方程,指出海浪感应磁场是一个窄带随机过程.最后选择几种典型的海浪谱,计算了它们感应的磁场功率谱以及总功率、功率谱峰值、峰值频率以及等效噪声带宽.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潘建明, 周怀阳, 扈传昱, 刘小涯, 董礼先, 张美
2002, 24(3): 52-59.
摘要: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薛家岛岬湾型海岸侵蚀演化的定量性研究
张军, 孙晓霞, 印萍, 崔承琦
2002, 24(3): 60-67.
摘要:
在4a连续观测的基础上,确定薛家岛周边大部分是抗蚀强度大的基岩岬湾海蚀岸,海蚀崖蚀退和海蚀平台蚀低的平均速率分别为10-2和10-4m/a量级;弓形海湾湾顶有薄层现代海滩砂砾,石雀湾和银沙滩崖前和后滨有大量海滩相大砾石(粒度为20~30cm).外侧海岸直濒开阔海,水下岸坡为深陡型,气象水文等外营力因素作用强度较大,显示中—高能海岸环境地质地貌特征.薛家岛外海海岸冲积物供给源贫乏,小于2×104m3/a.沿岸冲积物流流向北东至南西,采用目前国际较通用的波浪辐射应力模式方法计算其容量达13×104m3/a,这种源-运量的不平衡是造成基岩海蚀岸的机制.
下辽河平原—辽东湾的新构造运动
许坤, 李宏伟, 邱开敏
2002, 24(3): 68-74.
摘要:
通过地质、地貌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研究,发现下辽河平原—辽东湾的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除了断裂发育、火山活动早期剧烈而晚期衰弱、现代地震活跃以及地壳差异和反差升降运动明显之外,还显示了:(1)深大断裂的控制性,(2)沉降中心的迁移性,(3)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和旋回性.
应力-应变过程中海底沉积物微结构变化对其声速的影响
李赶先, 卢博, 黄韶健, 刘叔灼
2002, 24(3): 75-80.
摘要:
阐述了对海底沉积物样品在应力-应变过程中进行同步声学测量的实验工具及方法,分析了采自南海45个站位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资料,结果表明,沉积物颗粒越粗、孔隙越小、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声速越高.沉积物样品在受力应变过程中,声速具有明显的随应力而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应变阶段沉积物的声学特征以及应力所导致沉积物微结构变化对其声速的影响过程,这一研究将在石油地质测井和海底工程基底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李双林, 李绍全, 杨文达, 陈裕迅, 龙江平
2002, 24(3): 81-87.
摘要:
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组成曲线对比,可将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分为5期,分别对应着冰消期、末次冰期极盛期、末次冰期间冰段、末次冰期初期和末次间冰期.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与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基本一致.δ18O和δ13C的相关性在不同气候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陆源水和海水交换复杂程度的控制.
福建红树林区4种海藻的营养成分
刘维刚, 林益明, 陈贞奋, 林鹏
2002, 24(3): 88-93.
摘要:
主要对福建红树林区4种海藻(扁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混合卷枝藻Bostrychia mixta,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节附链藻Catenella impudica)的营养元素和氨基酸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红树林区 4种海藻Fe,Mn含量显著高于一般海藻的平均浓度;Ca含量则普遍低于一般海藻的平均浓度;P,K,Mg含量则高于或低于一般海藻的平均浓度;(2)福建红树林区4种海藻总氨基酸含量(TAA)由高到低依次为(干重):扁浒苔265.89mg/g,混合卷枝藻211.96mg/g,鹧鸪菜189.53mg/g,节附链藻111.10mg/g;而必需氨基酸含量(EAA)由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卷枝藻87.42mg/g,扁浒苔82.92mg/g,鹧鸪菜73.62mg/g,节附链藻34.41mg/g;(3)在3和6月,对生长在秋茄板状根上和岩石面上的鹧鸪菜营养成分比较,前者的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后者;而元素含量则有不同变化.
超声波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李文权, 王宪, 陈清花, 张元标, 翁蓁洲
2002, 24(3): 94-100.
摘要:
设计了一个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和处理时间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对湛江等鞭金藻的生物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频率对湛江等鞭金藻的生物学效应显著,而超声功率和处理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提高湛江等鞭金藻生长速率常数,最佳超声条件为20kHz,6W,10s3次;对于提高其脂肪酸不饱和度和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最佳超声条件为20kHz,4~6W,30s.在最佳超声条件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长速率常数最高可达0.630d,是对照组的2.02倍,其脂肪酸不饱和度最高可达79.6%,比对照组提高7.8%,其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珠江口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研究
蔡昱明, 宁修仁, 刘子琳
2002, 24(3): 101-111.
摘要:
1996年12月和1997年8月在珠江河口湾及其毗邻海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及其环境制约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均是夏季高于冬季,冬、夏两季的平均值分别为(0.95±0.41)和(1.08±0.52)μg/dm3,(69.2±75.5)和(198.7±119.1)mg/(m2·d),(1.46±0.79)和(3.05±3.09)mg/(m3·h).冬、夏两季平均f-比分别为0.45和0.38.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冬、夏两季均以微型和微微型级分(<20μm)占优势,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分别为796%和81.6%,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70.7%和896%.调查海区具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叶绿素a和潜在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冲淡水区的中部,向口门区和远岸区逐渐降低.现场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远岸区,它与复合参数BeZpI0(Be为真光层平均叶绿素a,Zp为真光层深度,I0为海面光辐射强度-PAR)呈很好的正相关,说明光是研究海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新生产力冬、夏两季的高值分别出现在交椅湾和伶仃洋西南部.
深圳福田红树林区7种红树植物叶热值的季节变化
林益明, 柯莉娜, 王湛昌, 林鹏
2002, 24(3): 112-118.
摘要:
对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7种红树植物叶热值和灰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种红树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2)7种红树植物叶中,大戟科的海漆、梧桐科的银叶树这两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其余5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3)从干重热值的季节变化来看,2001年1月(冬季)、2001年4月(春季)7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2000年7月(夏季)7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显著的线性相关,2000年10月(秋季)7种红树植物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4)7种红树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存在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但7种红树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均是秋季最高.
斜向不规则波入、反射波分离的实验研究
邵利民, 俞聿修
2002, 24(3): 119-127.
摘要:
斜向入射的不规则波在海岸结构物前发生反射形成入、反射波共存的波浪场,对这种物理场的入、反射波的分离是海岸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改进了一种可用于斜向入射的不规则波分离的两点法,使得测波阵列的两波高仪可布置在结构物前任何方向上.将此方法应用于三维波浪水池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试验了不同的两波高仪的组合、不同的基床高度、不同的入射方向和不同的波浪要素等各种条件对分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情况在满足非奇异条件下可得到较好的分离结果.该方法计算简便,可以给出较准确的反射系数和入、反射波的频谱.
研究报道
台风过程研究中四维资料同化方法的探讨及应用
马艳, 张庆华
2002, 24(3): 128-135.
摘要:
与把任意分布的观测值通过空间和时间插值分析到网格点的方法相比较,结合动力关系分析大气场问题的方法,其优势十分明显.Charney等[1]建议在一个能提供时间连续和动力耦合的模式预报方程中,有机地结合现在和过去的资料.后来这个概念被发展为众所周知的四维资料同化(FDDA).起初,四维资料同化主要应用于全球尺度,现在,无论是动力初始化还是作为一个分析或者研究工具,四维资料同化都有效地应用在中尺度模式上[2,3].
化学生态调控对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辛福言, 陈碧鹃, 曲克明, 崔毅, 赵俊, 过锋, 袁有宪
2002, 24(3): 136-141.
摘要:
鳌山湾,是一个营养类型特殊的海湾,湾中基本无径流输入,呈“C”字形,封闭性较强,水较浅,湾内主要有筏式扇贝养殖和底播贝类养殖,沿岸有滩涂池塘养殖.根据1996年11月至1998年5月的调查结果得知,鳌山湾海域为贫营养海域[1,2].为探讨贫营养海域进行化学生态调控的可能性,利用鳌山湾的封闭性,根据其水交换规律[3],于1999年6月首次对鳌山湾进行了全湾规模较大的化学生态调控试验,旨在有效提高鳌山湾的营养水平,为今后在贫营养海域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科学依据,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温度、体重和摄食水平对花尾胡椒鲷幼鱼粪便比能值及吸收率的影响
王瑁, 丘书院
2002, 24(3): 142-147.
摘要:
鱼类没有消化的食物通过粪便而排出体外.没有消化的食物、黏液、消化道脱落细胞、代谢酶以及细菌等就组成了鱼类的粪便.排粪后所保留的食物能可以通过吸收率来估算,其计算式为:A=C-FC/C×100%,式中A(吸收率)以百分数表示;C(摄食量)等于摄入的食物质量乘以食物比能值;F(粪便排出量)等于排出的粪便质量乘以粪便比能值.吸收率在营养学上又称为消化率.粪便比能值的测定在计算吸收率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以往对鱼类吸收率的研究[1~6]中,由于粪便收集的困难及粪便的样品量通常很少,均没有对不同条件下鱼类所排出粪便的比能值进行单独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