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2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东海西北部中层冷水垂直热结构数值预报方法研究Ⅰ.一维数值预报模式
廖启煜, 王宗山, 徐伯昌, 邹娥梅
2002, 24(2): 1-8.
摘要:
文中,以水温垂直剖面的自模性将其由T-Z分布变为θ-η剖面为基础,在考虑海面加热,忽略热平流效应和来自海底的热通量情况下,将海洋分为4层,并在各层内利用其自模函数的积分趋于常量的特性,对引入自模函数的热传导方程进行推导运算,导出描述含中层冷水垂直热结构7个特征量的闭合方程组.当解得这些特征量之后,代入含有自模函数的温度表达式,即获得预报的整个水温剖面.为了检验模式的功能,我们利用东海西北部海域中27个测站,以5月5日和5月10日实测的特征量作为初值,分别试报了5月10日和5月15日的特征量及水温剖面.试报的结果表明:试报特征值和温度剖面与其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特征温度小于或等于0.23℃,特征深度小于或等于1.18m,而水温剖面小于或等于0.20℃.由此可见,试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黄海、东海表、上层实测流分析
林葵, 汤毓祥, 郭炳火
2002, 24(2): 9-19.
摘要:
根据迄今为止所获得的142套锚碇浮标和58套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大范围测流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海、东海表、上层环流.研究结果更加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黑潮及其向对马暖流的分支,台湾暖流的分叉,和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及涡旋发达海区的若干主要特征.
潮汐作用下渤海温跃层波动与起伏的数值研究
周小兵, 张延廷, 曾庆存
2002, 24(2): 20-29.
摘要:
研究了潮汐(四大分潮 M2,S2,K1,O1同时输入)作用下渤海温跃层起伏与波动的三维数值模型(将海洋分为3层,即上混和层、跃层和下混和层),揭示了整个海区温跃层上界面处跃层起伏(在文中指每个时刻跃层波高的周期平均值)的地理分布及叠加在起伏之上的潮周期波动的时空变化,模拟出跃层波动与实测基本一致.结果发现大振幅的跃层波动均发生在海峡及近海地形突变之处.一般界面波动的波高大于甚至远远大于同一位置的表层潮波.从位相以及周期来看,潮波和跃层上下界面波动相互之间,有些海域一致,有些地方则相差甚远.跃层上界深度及厚度的梯度,对跃层起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跃层起伏还可能与海岸海底摩擦有关.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趋势研究
沈焕庭, 杨清书, 罗宪林, 罗章仁, 杨干然, 欧素英
2002, 24(2): 30-38.
摘要:
根据珠江三角洲网河区29个验潮站的实测验潮记录,应用傅氏变换与最平滤波器串联的方法来消除月均序列的周期波动对确定水位变化趋势的影响,由低通序列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各站水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周期波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是显著的.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网河区的水位变化场进行分解,由相互独立的时间函数和空间特征函数表征网河区区域的水位变化特征;应用时间特征函数计算区域水位的平均变化率为0.02mm/a.根据验潮站的水位变化趋势,探讨网河区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的关系.
热带西太平洋大气气候基本态与厄尔尼诺期间赤道附近西风异常
严邦良, 张人禾
2002, 24(2): 39-50.
摘要:
利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自1961年以来观测到的8次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异常与大气气候基本态的关系,结果发现厄尔尼诺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异常具有和大气气候基本态相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利用一个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观测到的厄尔尼诺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异常的变化特征.对模式结果的分析表明,大气气候基本态对厄尔尼诺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异常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它是通过影响大气模式中的加热场来影响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异常.大气模式中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加热场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地区性,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初始阶段,大气气候基本态是大气模式中的加热场形成的主要因子,而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是加热场形成的主要因子.模式模拟结果对大气气候基本态依赖的敏感性试验说明,在大气模式加热场中含有大气气候基本态的模拟中,沿中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纬向风异常表现出和观测类似的传播特征.
河口悬浮泥沙浓度Sea WiFS遥感定量模式研究
李四海, 恽才兴, 唐军武
2002, 24(2): 51-58.
摘要:
利用海洋水色卫星 Seastar/SeaWiFS数据和准同步实测表层含沙量资料,建立长江口区悬浮泥沙遥感定量模式.通过“exact closed-form”算法对多时相SeaWiFS数据进行几何定位,并利用大气辐射传输简化理论对其进行大气校正,求得各波段遥感反射率;在完成投影变换和几何精校正之后,建立遥感参数与含沙量相关关系,得到长江口区悬浮泥沙遥感定量模式.
海口湾的台风及其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机制分析
陈春华, 李巧香
2002, 24(2): 59-65.
摘要:
海口湾受台风影响全年以7~10月为盛行时期,尤以8~10月最盛.我们于1996年台风季节前、后在海口湾海域布设了10个监测站,进行了pH,DO,COD,PO4-P,NO2-N,NO3-N和SiO3-Si的监测,分析了它们在台风前后的变化,结合台风暴流的数值计算,初步探讨了因台风引起水质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台风、大浪和风暴流掀起海底沉降物或促使底层高营养盐的水体与表层强烈地混合,尤其是风暴流在湾顶辐聚,强烈的流速悬浮湾顶主要由生活污水排污口附近海域受污染的沉积物,一些污染物溶解于水体,伴随着台风而来的暴雨也将陆源污染物通过南渡江搬运到海口湾,使COD,PO4-P,NO2-N,NO3-N和SiO3-Si的含量台风后高于台风前.台风大浪和风暴流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使外海高DO的海水与湾内海水进行充分的交换,又使空气中的氧充分溶解于水体,使DO在该次台风后反而比台风前高,风暴流的水交换作用也使pH值在该次台风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厦门湾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垂向输出通量:234Th/238U不平衡的应用
陈敏, 黄奕普, 邱雨生
2002, 24(2): 66-76.
摘要: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陈中原
2002, 24(2): 77-83.
摘要: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
吴华林, 沈焕庭, 胡辉, 张莉莉, 黄清辉
2002, 24(2): 84-93.
摘要:
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实现了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蚀、沙岛形成与变迁等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河槽容积,实现了对不同时段泥沙冲淤量的计算.结果表明,155a来拦门沙总的趋势是不断淤积,但不同时期淤积速度大不一样,个别时期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这主要与动力条件的波动有关.1842~1997年,共淤积泥沙38.10亿t,平均每年淤积0.246亿t,约占长江来沙的5%,年均淤厚为1.1cm泥沙淤积部位主要在九段沙、横沙及横沙东滩、崇明东滩三处.发生冲刷的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21.4%,主要在北槽,北港上段和南槽局部也有轻微的冲刷发生.
珠江口外海沉积物(原状样)微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性质
卢博, 李传荣
2002, 24(2): 94-100.
摘要:
以第四纪地质土质学的显微结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珠江口外海沉积物工程地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电子探针等微区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软土结构、微结构的组构和层理以及分类特征,结合原状样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研究颗粒接触、堆垒、孔隙等现象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表明,珠江口外海沉积物存在着6个微结构类型,其中混合接触结构的底质类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渤海、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异养细菌
林凤翱, 卞正和, 关春江, 冯志权, 马明辉, 贺杰, 张映
2002, 24(2): 101-106.
摘要: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6cfu/g湿重,平均值为2.7×105cfu/g湿重,其中异养细菌总数最高的样品是在吕四沿岸3号站采集的四角蛤蜊(1.6×106cfu/g湿重),其次分别在北戴河沿岸2号站采集的杂色蛤(1.2×106cfu/g湿重)和毛蚶(1.1×106cfu/g湿重),而异养细菌总数最低样品是在青岛沿岸采集的镜蛤(2.0×103cfu/g湿重)和在大连沿岸采集的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和皱纹盘鲍(≤5.0×103cfu/g湿重).该海区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范围为2.5×105~1.0×108cfu/dm3,全海域平均值为1.2×107cfu/dm3.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2.8×103~7.5×105cfu/g干重,全海域平均值为1.3×105cfu/g干重.根据上述结果和欧共体委员会(93/51/EEC)指令要求,对各海区贝类卫生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海湾扇贝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张喜昌, 梁玉波, 刘仁沿, 王立俊, 杨波
2002, 24(2): 107-113.
摘要:
用等位基因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大连沿岸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大李家湾低排筏、大李家湾高排筏、凌水桥、棋盘磨4个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4个群体的7种等位基因酶和闭壳肌蛋白中均检测到了22个基因位点,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22.73%,22.73%,22.73%,18.18%(P≤0.95)和27.27%,27.27%,31.82%,36.36%(P≤0.99);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64,0.071,0.075,0.069;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分别为-0.068,-0.020,-0.032,-0.050;近交系数分别为0.568,0.565,0.487,0.550;位点等位基因有效数分别为1.102,1.109,1.143,1.122;遗传变异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0060,0.0071,0.0088,0.0073.海湾扇贝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较低,但在这4个群体中,凌水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大李家湾高排筏和棋盘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大李家湾低排筏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
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综合影响
颜天, 周名江, 钱培元
2002, 24(2): 114-120.
摘要:
利用多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麻痹性贝毒产毒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经三维ANOVA统计分析(Tukey test)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温度12,19,25,32℃;盐度10,18,25,30,35和光照强度0.02×1016,0.08×1016,0.3×1016,1.6×1016s-1/cm2),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藻生长率有显著的影响(P<0.001).光照强度和温度、盐度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以及这3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P<0.001),在本实验中该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19℃,1.6×1016s-1/cm2,盐度30.根据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特性,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因子在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波浪增减水的实用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郑永红, 游亚戈, 沈永明, 伍超
2002, 24(2): 121-126.
摘要:
提出了一种模拟近岸区波浪增减水的实用数学模型.首先采用考虑波能损失的抛物型缓坡方程数值模拟波浪破碎引起的波浪复振幅变化,接着根据计算得到的波浪复振幅,采用一种新的辐射应力公式计算辐射应力分量,然后采用深度平均方程计算波浪破碎产生的增减水.采用该模型对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增减水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模拟近岸区由于波浪破碎引起的增减水.
不规则波浪数值水槽的造波和阻尼消波
高学平, 曾广冬, 张亚
2002, 24(2): 127-132.
摘要:
利用MAC(marker and cell)法直接数值求解连续方程和N-S方程.为模拟不规则波长时段连续造波及消除波浪遇结构物后形成的二次反射,采用了源造波法.对开敞边界,采用了海绵阻尼消波和Sommerfeld条件相结合的处理方式.
研究报道
长江口新生沙洲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袁兴中, 刘红, 陆健健
2002, 24(2): 133-139.
摘要:
沙洲岛屿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口海岸带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沙洲岛屿潮滩的底栖动物群落与其生活的底质构成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底栖亚系统,是河口地区生物多样性最直接和最易于观察研究的一个层次,它们在揭示群落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1-2].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生沙洲,是继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之后的又一成陆冲积沙洲,是一块重要的河口沙洲型滨海湿地[3].九段沙受人类干扰较少,其生物资源保持着天然状态.
远海梭子蟹对主要环境条件的要求
廖永岩, 李晓梅
2002, 24(2): 140-145.
摘要:
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又名远洋梭子蟹,俗称“花蟹”,属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栖息于水深10-30m的沙质或泥沙质底上,可在河口或沿岸捕获.该种蟹属暖水蟹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各省(区)沿海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印度洋、东非海域[1,2];主产在中国南海珠江口以南的南海海域,是海南、粤西、北部湾一带海域的主要经济蟹类,在这一带产量相当大.远海梭子蟹体型大(体宽最大达187mm),食用价值高,是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可供出口创汇[3].
紫菜丝状体DNA的提取
王勇, 裴鲁青, 骆其君, 刘必谦, 费志清, 薛庆中
2002, 24(2): 146-148.
摘要:
紫菜(Porphyra spp.)是一种大型红藻,它的孢子体世代是丝状体.丝状体适于在常温条件下(20℃左右)长期保存和培养,是筛选丝状体优良栽培品系,利用光生物反应器进行紫菜育苗的理想材料.紫菜细胞含有大量胞外多糖,主要以硫酸基多糖和羧基多糖形式存在,它们比陆生植物的中性多糖更易溶于水,与DNA产生共沉淀,从而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消化和PCR扩增.另外,紫菜细胞DNA含量较少,DNA酶含量却很高,使紫菜DNA提取的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