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一种台风浪的数值预报方法
杨春成, 戴明瑞, 高志华, 程展, 许富祥, 刘煜, 李凤金, 李洁, 苏东甫, 张大错, 徐启春
1996, 18(1): 1-12.
摘要:
本文介绍由台风实时预报气压场资料、海上风的数值模式和台风浪数值模式三者构成的一种台风浪数值预报方法.在西北太平洋-中国近海20m以上深水区采用1°×1°网格“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1,2],而在南海和东海近海台风浪多发区内(含浅水区),分成若干小区块,采用(1/4)°×(1/4)°细网格,分别嵌套浅水WAM模式[3].小区域的边界条件由大区域得到的计算结果提供.该方法经过1990、1991、1992年的试报[4]、改进和完善后,于1993年6月开始进入国家海洋预报台的海浪预报业务.已对22个台风过程的台风浪进行模式跟踪预报,即准业务化预报.该方法运行稳定、预报结果也令人满意.1994年7月10日该方法的数值预报产品已在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播出.
渤、黄海夏季低温带及其形成机制初析
苏育嵩, 苏洁
1996, 18(1): 13-20.
摘要:
本文利用卫片资料分析渤、黄海夏季表层低温带的分布特征,初步提出鲁南低温中心的移动规律和低温带的形成机制.提出潮混合、风混合和海底坡度是形成低温带的基本原因.低温带的强度则主要决定于大陆增温、跃层强度、上混合层深度、海底坡度、潮混合强度和冷水补充.
1986~1989年间热带太平洋环流数值模拟与观测资料间的比较研究──Ⅰ.海面起伏
张荣华
1996, 18(1): 21-30.
摘要:
本工作较详细地分析、比较了1986~1989年间热带太平洋环流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应的观测资料.作为第一部分,本文给出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模拟得到的热带太平洋海面起伏与热带太平洋18个海岛站水位计和美国地球卫星(Geosat)观测资料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与1986-1987ElNiño而和1988LaNiña事件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水位场时空演变.如1986年下半年暖水在日界线附近堆累和水位上升;1986年底这一高水位区以Kelvin波形式迅速向东太平洋和南美沿岸地区传播,且该地区水位场演变呈双峰结构.模式海面起伏与18个海岛站间平均相关系数高达0.79,与其平均误差为4.5cm;与Geosat观测相比,模式海面起伏相关系数的区域平均值为0.36;文中还讨论了对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工作和海面起伏观测资料在自由表面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同化应用等问题.
热带太平洋特征模模式以及埃尔尼诺形成动力机制
张向东, 黄士松, 张晶
1996, 18(1): 31-42.
摘要:
本文引入并构造了分层的热带太平洋扰动的特征模模式,进一步探讨了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扰动的动力学机制及动力学结构,发展和改进了ENSO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第一阶铅直斜压模扰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洋混合层(表层)与温跃层(次表层)之间的动量交换是形成温跃层深度扰动的重要动力学机制之外,分层海洋的铅直质量交换同样在导致温跃层深度扰动中发挥重要的动力学作用,两者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埃尔尼诺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过程.
中国FY-1B卫星海洋通道应用于水色遥感的潜力研究
潘德炉, RDoerffer
1996, 18(1): 43-50.
摘要:
1990年9月3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2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FY-1B.当时,正好中方科学家在德国研技部GKSS研究中心,参加中德海洋水色遥感合作研究.FY-1B上的海洋通道引起了中德双方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立即从事FY-1B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海洋水色遥感潜力研究.通过一系列FY-1B模拟数字条辐图像和在德国实际接收到的图像,评价了FY-1B卫星所安装的高分辨率扫描辐射机(VHRSR)的两个海洋通道(480~530和530~580nm)图像的利用率和辐射分辨率;研究表明,VHRSR的波段配置科学地结合了气象和海洋两者的应用.两海洋通道资料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海洋沿岸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和大洋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的测量.为了今后中国气象卫星上加海洋通道获得更佳应用效果,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关系的研究
暨卫东, 黄自强, 黄尚高, 卢美鸾, 陈砚, 陈国祥
1996, 18(1): 51-60.
摘要:
本文根据1992~1993年的4个季节观测资料,对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安湾、厦门西港、九龙江口均属于中营养海区,马銮湾、筼筜湖均属于过营养海区.同安湾、厦门西港、九龙江口浮游植物数量少,种类多,马銮湾、筼筜湖则相反.马銮湾扭曲小环藻、柔弱菱形藻形成了慢性赤潮.筼筜湖扭曲小环藻、骨条藻已形成了赤潮.马銮湾生态养殖,筼筜湖污水治理后,水质明显地得到改善,同时也减轻了厦门西港环境容量的负荷,1988年以来,厦门西港未再发生赤潮.
南海表层沉积中深海介形虫分布
赵泉鸿, 郑连福
1996, 18(1): 61-72.
摘要:
南海中、北部111个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分析表明,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在1000m以浅的陆坡上部最高,随深度增加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加强而显着减少,至3000m,即浮游有孔虫溶跃层深度之下则罕见;埋葬群由67属204种组成,以Krithe占优势,其在样品中的平均含量达38.7%;种群中含典型的大洋性“冷水圈”深海介形虫,显然与经巴士海峡注入南海的太平洋中、深层水密切相关.文内列出了所有属种的深度分布,讨论了各水团中介形虫组合特征.
南海北部陆架WC-F孔早、中上新世超微化石及古环境
成鑫荣, 麦文
1996, 18(1): 73-79.
摘要:
本文在对南海北部WC-F孔36个样品中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某些属种含量变化推测上新世古环境作了尝试.490~850m井段在超微化石分带上属NN12至NN15带.以730m为界,可分为早、晚两大阶段.早期气候温暖、海面较高、生物生产率较低,以盘星石Discoaster和冷杉楔石Sphenolithus abies较高含量为特征;晚期气候较冷、海面下降,陆源物携带之营养物质增多,生物生产率增高,以盘星石和冷杉楔石含量下降为标志.根据盘星石的相对丰度变化,还可分为10个次一级的冷、暖旋回.
舰船的生物附着与腐蚀调查
马士德, 黄修明, 谢肖勃, 李言涛, 尹建德, 彭树杰, 吴培辉
1996, 18(1): 80-83.
摘要:
根据对航行在渤海、黄海、东海的舰船的附着生物和腐蚀的调查,讨论了舰船附着生物的附着规律、生态特点以及由附着生物引起腐蚀的原因.
Cr6+对海湾扇贝早期发育的影响
匡世焕, 张福绥
1996, 18(1): 84-90.
摘要:
在温度为23℃和盐度为31.6的海水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六价铬离子(Cr6+)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胚胎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的影响.海湾扇贝胚胎、早期D形幼虫、壳顶幼虫和眼点幼虫对Cr6+的敏感性各不相同.Cr6+对胚胎孵化的半数影响浓度(48h)EC50为2610μg/dm3;对早期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90和2400μg/dm3.眼点幼虫在变态的过程中对Cr6+尤为敏感:小于200μg/dm3的Cr6+对眼点幼虫的变态有不正常的刺激作用;大于这一浓度的Cr6+对其变态则有抑制作用.因此,其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变态期眼点幼虫>壳顶幼虫>胚胎>D形幼虫.被Cr6+污染的饵料(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亦可对海湾扇贝幼虫产生毒性影响,说明Cr6+的毒性可通过食物链传递.慢性毒性实验表明:Cr6+对海湾扇贝幼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AS法分析结果显示:Cr6+在D形幼虫体内的累积随着外界Cr6+浓度的升高而增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海湾扇贝人工育苗过程中水质控制Cr6+浓度应低于10μg/dm3.
浅水波能谱试验研究
苏德慧
1996, 18(1): 91-98.
摘要:
室内试验是研究风浪特性的一重要途径,文中首先对试验研究方法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探讨.对比了天然风浪与试验风浪的风场特点,确定了两者特征风速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采用人工风与不规则造波机相结合来生成与模拟风浪,延长了试验条件下风浪成长所需的风区长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试验研究的优点,完成了较大范围浅水风浪试验,对浅水波能谱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较深水情况波能谱在浅水域其谱峰变小,谱形变得更加尖窄,反映出其波能量趋于集中,并给出了相应的表达式.
海面阻力系数模式的探讨
汪炳祥, 陈伯海
1996, 18(1): 99-106.
摘要:
海面阻力系数模式的量值及其变化受制于多种因子[1,2].风对洋(或海)面施加的应力异于陆面,其原因在于下垫面不同:前者易动,后者则固定不变.这隐示着海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轻视的.
褐菖鲉结合蛋白的分离提纯及某些性质研究
陈荣忠, 杨丰, 徐洵
1996, 18(1): 107-113.
摘要:
自50年代日本发生由汞引起的水误病及60年代由福引起的骨痛病以来,重金属污染所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
郑成兴, 黄宗国, 李传燕, 王建军, 林娜
1996, 18(1): 114-124.
摘要:
汕头港位于广东省沿海东北部,港内的水工建筑(如码头、浮标等)受海洋污损生物严重污损.1991年6月,对汕头港的3个码头(岩石海军码头、渔业修造船厂码头及妈屿验潮井码头)和3个浮标(娘礁标、1号和3号标)进行了污损生物调查(图1).本文研究了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量及分布等生物学特征.
软珊瑚提取物内酯基降倍半萜对钙离子颉颃作用的研究
赵迪, 刘锡金, 钟红茂, 李长荣
1996, 18(1): 125-129.
摘要:
内醋基降倍半菇是从中国西沙群岛水域采集的拟鳞花软珊瑚(Paralemnalia thyroides)中提取所得.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已发现该化合物对平滑肌有松驰作用,并初步证明了此作用与领顽钙有关.为进一步明确其对Ca2+的颇顽作用及作用途径,本文着重研究了该化合物对豚鼠离体心房肌和免离体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大弹涂鱼耗氧率研究
戴庆年, 张其永, 黄兰芳
1996, 18(1): 130-133.
摘要:
鱼类耗氧率和窒息点不仅表达鱼体的代谢生理,也反映鱼类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的生活状况.研究鱼类的耗氧率在鱼类养殖业上可为鱼类养殖密度、水质管理、饵料利用以及活鱼运输提供科学依据.
海冰、海流、风的运动学关系
尹逊福, 房宪英, 李繁华
1996, 18(1): 134-142.
摘要:
掌握海冰的运动规律,在实践中是有重要意义的.辽东湾北部海域,由于西北利亚冷空气的侵入,每年冬季均能生成各种类型、不同厚度的海冰.这些海冰受海流,特别是潮流、风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在海面上运动.海冰的运动具有巨大的能量,它可以推倒或摧垮阻碍其运动的一些建筑物和运行的船舰,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