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7卷  第6期

海洋水文
用单站测量确定近海内潮波的方向和速度
束星北, 赵俊生, 王祯祥, 孙洪亮, 顾学俊, 耿世江
1985, 7(6): 665-673.
摘要:
本文从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方程出发,提出一种确定近海内潮波的方向和速度的方法,并根据单站的海流计阵列及测温链的测量进行了检验。本文限于潮流占主导的近海水域,在强温度层结条件下展开讨论,将海洋分为上、下等温层,层间以其平衡位置位于温跃层中央处的等温线为界,得出下、上层全流平均值的差Δu、Δv,基于潮波是透底长波,Δu、Δv中应不再含潮流成分,WT(z)取一级近似和内潮波按波包处理,得出内潮波引起的切变效应与等温线起伏之间的统计关系式AΔuI+BΔvI=ζ,波向及波速,由φ=arctgA/B,c=H1H2÷(H(A2+B2)1/2)求得,经L3站两次实测证明:单站测量确定内潮波是可行的,所算出的φ与Slick走向大体一致。
均匀倾斜水底上非线性波浪的传播与变形Ⅰ——非线性波动
孙孚
1985, 7(6): 674-684.
摘要:
本文以倾斜水底为边界条件,用摄动法求解二维非线性流体力学方程组,得到一种非线性波动群,其一阶近似与Biesel提出的势函数相同,文中对二阶近似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就此解讨论了波浪破碎前的波动特性,特别包括了平均水位的下降,将所得结果与实验资料以及其他理论在其各自实用的有效范围内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就波浪自深水至浅水传播的整个过程来说,本文提出的理论有更广泛的有效应用范围。
关于黄东海环流数值模拟方程的探讨
袁耀初, 苏纪兰, 赵金三
1985, 7(6): 685-688.
摘要:
关于黄东海的环流,近来已有不少数值模拟工作,由于各个工作所根据的控制方程式有所不同,模拟结果也有很大差异,本文从基本方程式出发,推导了几种形式的主控方程式,对分歧作了合理的解释,澄清了问题。
海洋气象
台风场的变分调整
吴辉碇, 朱宗申, 屠伟铭
1985, 7(6): 689-695.
摘要:
本文试图利用变分方法形成动力学上一致的台风数值预报初值,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北半球客观分析制作基本场,嵌入模型台风场,然后进行变分调整修正叠加后的场,采用准定常的原始方程,即∂V/∂t=0作为约束条件,海面分析的约束方程中考虑湍流摩擦作用。
双台风互旋与引导气流关系的研究
包澄澜, 阮均石, 朱跃建
1985, 7(6): 696-705.
摘要:
许多文献认为,在一定距离(约700—800海里)以内,双台风会发生相互旋转和相互吸引,这就是“藤原效应”,本文研究表明,在间距20°纬距以内,双台风发生明显气旋式互旋(12小时互旋角Δθ≥+10°)的仅占总数的30.3%,而且东台风处于西台风的东北象限时,发生明显互旋的机率要比东南象限大,这表明环境流场的引导作用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对13个双台风47时次资料,计算了藤原效应和环境流场引导作用引起的双台风互旋角速度,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双台风中心间距在7°纬距以内时,藤原效应起主要作用,7°—15°纬距时,环境流场引导气流起主要作用,间距15°纬距以上时,不适用藤原效应。
热带东风中经向扰动与纬向扰动的相互作用
左中道
1985, 7(6): 706-711.
摘要:
本文解释了热带大尺度大气运动速度的分布,从线性化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求出了波速公式,该公式等于罗斯贝波速与含有X和t的谐和函数之和,其周期约3.5天,并证明,此时扰动为正压不稳定,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经向扰动和纬向扰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海洋化学
海水中重金属在粘土上液-固分配的“离子交换-沉淀”型等温线——de Boer-Zwikker公式处理法
张正斌, 蔡卫君
1985, 7(6): 712-721.
摘要:
本文实验测定了三种不同温度下铜和铅在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上液-固分配的18条等温线,证明是“离子交换-沉淀”型等温线,这是海洋化学上的一类新型等温线,我们已提出用改进的BET公式和To'th公式表达它们,本文又提出第三种表达方法,即用de Boer-Zwikker公式处理法,此法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化学模型,其等温式比较简单,易于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
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的行为
王正方
1985, 7(6): 722-727.
摘要:
本文讨论了1980年6月长江口悬浮颗粒的分布变化,颗粒有机碳,氮在河海混合水体中的行为,经长江入海的悬浮颗粒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其相对含量亦逐渐增高,有生命的有机质含量亦逐渐增高,在河口环境中,悬浮颗粒含量的对数同有机碳、氮的比值存在如下关系:log SPM=-0.66+0.21C/N。
质谱同位素稀释法同时测定海水中痕量铀和钍
孟宪厚, 黄达峰, 宋新
1985, 7(6): 728-732.
摘要:
取水样10l,用0.45μm滤膜过滤,加入适量235U和230Th稀释剂,以Fe(OH)3沉淀载带法富集U,Th,进而在CL 5209型萃淋树脂柱上完成U、Th及Fe的分离,并在同一条样品带上完成U和Th的质谱测定,方法的检出限是2.4×109g钍和1.1×10-8g铀,测定海水中铀和钍的精密度分别为±1.7%和±3.6%。
海水中溶存离子对偕胺肟吸附剂提铀的影响
庄明江, 蔡水源
1985, 7(6): 778-779.
摘要:
随着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研究工作进展,直接应用有机吸附剂提取海洋中的物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3]。在海水提铀方面,偕胺肟具有选择性强、吸铀量高、吸附速度快、机械强度好,pH适应范围广等优点,但它的吸铀量随重复使用次数增加而降低的原因和海水中溶存离子对它吸铀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仅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海洋地质、地貌
西太平洋边缘地质结构和陆洋地壳的转化
张文佑, 张抗
1985, 7(6): 733-743.
摘要:
新生代以来,拼合的亚洲大陆东部以大陆壳的拉张、减薄和不同程度的大洋化为主要趋势,形成了大陆裂谷和边缘海盆地,造成大陆向太平洋的蠕散和仰冲,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间的相向运动造成了岛弧-海沟系,在西太平洋有散布的海台,其中一些可能是早期大陆的残块。大地构造旋回通常以拉张开始,以挤压结束,当以拉张为主要趋势时,大陆上出现各种裂谷,最终出现洋壳,当以挤压为主时,洋壳可封闭,陆壳碰撞并加厚乃至造山,这种发育过程可因应力转化、松驰而发育不完全,从而产生出复杂的构造型式,显然,地壳运动和转化的机制与地球的自转和壳下热动力活动有关。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化石硅藻的指相意义
黄镇国, 宗永强, 何锐如, 齐雨藻, 林兰英, 张子安
1985, 7(6): 744-750.
摘要:
本文对12个钻孔中的85个样品及已知环境的13个样品的化石硅藻群进行了分析,根椐化石硅藻的分布,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的边界,根椐硅藻群的组合结构和含量,分析了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的沉积相横向变化,并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对全新统沉积相垂向变化的研究表明,本区的全新世海侵有过两次由强转弱的变化。
海洋生物
浙江沿岸上升流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宁修仁, 刘子琳, 胡钦贤
1985, 7(6): 751-762.
摘要:
本文叙述了1981年8月和10月在浙江近海上升流区(27°30'—30°30'N,124°00'E以西)所进行的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海面辐照度、海水光学参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同化指数的测定,绘出了该水域夏季上升流盛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图,并结合同步调查的海洋水文要素及化学营养盐资料,详细论述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区叶绿素a分布的高值区位于近岸和上升流锋层顶部,最大值为7.40mg/m3,真光带平均潜在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仍为近岸和上升流的中心区为高值区,调查海区上升流盛期平均现场初级生产力为1.25mgC/(m2·d),上升流中心区要超过2.0g C/(m2·d),整个水域有机碳生产量约为4.4×104t/d。
东海西北部渔、海况的若干变异
郑平胜
1985, 7(6): 780-784.
摘要:
本文主要依据1983年8月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大面调查资料及作者参与的本所水文组在1983年9月的两次上层鱼中心渔场专题调查的渔、海况资料,并收集参考了部分渔探记录及群众渔业生产情况,渔获物比例系由本所上层鱼组测定。为便于对比,还统计了1960年以来(1968—1974年未作统计)东海西北部历年同期有关调查资料,其中浮游生物资料年序较短,为1979-1983年。
一部底栖生物调查工具磨形套筛和淘洗分离器
刘泉顺
1985, 7(6): 785-787.
摘要:
底俩生物磨形套筛是为了防止泥样冲洗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流失现象而设计的, 底栖生物磨形套筛由三个圆形套筛和中间支架组成(图1),底层套筛口径大于上中两层套筛。整体高度90cm,各套筛筛网口径自上而下分别为3.5、1.6和0.5ram.底层套筛装1个出水管,该管出水口下方放1个筛网孔径为0.5ram的套筛,配备分叉水管(图2),分叉水管一端具阀门A和蜂窝喷头的喷水枪;分叉水管的另一分叉接阀门B和消防水管活动接头。在淘洗分离时将使用此分又。
海洋工程
赤湾港内波浪数学模型
戴功虎, 姚国权
1985, 7(6): 763-777.
摘要:
港内波浪数学模型要求计算机容量大,计算时间长、费用高,难于直接用于实际港口规划。因此,针讨具体港口,提出简化模式,减少存储,加快计算速度,节省费用,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本文引用单源点法,针对赤湾港具体情况,提出三种简化数学模型,可供港口规划、设计工作采用。
论文
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著名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在青岛逝世
陈鸿衡
1985, 7(6): 788-788.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兼海洋物理学编写组主编,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海洋学报》编委,我国著名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因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于1985年7月14日在肯岛不幸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中国海洋学会秘书长、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方宗熙教授在青岛逝世
陈鸿衡
1985, 7(6): 789-789.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常委、民盟青岛市委副主席、全国侨联委员、山东省侨联副主席、青岛市侨联主席、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秘书长、山东海洋学院前副院长、《海洋学报》副主编、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方宗熙教授,因患胰腺癌,经医治无效,于1985年7月6日在青岛不幸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中国海洋学会前秘书长、著名海洋化学家李法西教授在厦门逝世
陈鸿衡
1985, 7(6): 790-790.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厦门大学海洋系副主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海洋化学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成员、《海洋学报》副主编、我国著名的海洋化学家李法西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85年8月3日在厦门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岁。李法西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于8月7日在厦门举行。
《海洋学报》编委、海洋地质学家刘敏厚同志在青岛逝世
韩树桥
1985, 7(6): 791-791.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海洋学报》编委刘敏厚同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1985年7月26日在青岛不幸逝世,终年五十五岁。刘敏厚同志是山东省牟平县人,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年考取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1968年赴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