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8卷  第1期

海洋水文
均匀倾斜水底上非线性波浪的传播与变形Ⅱ——波浪的破碎
孙孚
1986, 8(1): 1-7.
摘要:
本文依据前文[1]提出的理论系统讨论倾斜水底上的破碎深度及破碎波高等波浪破碎特性。文中采用了运动学波浪破碎判据并考虑了回流对波浪破碎的影响。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引入两个经验参数后所得的最终结果与观测较好地符合。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理论研究是必要的。
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参数模式
王宗山, 邹娥梅
1986, 8(1): 8-13.
摘要:
本文根据等(1963,1965)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黄、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1983)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形成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主要因子及其作用,同时避开了一般理论模式中的起算点和目前难以获得的物理海洋学参数,而可以直接利用表面水温、气温和风速进行海洋上层温度特征的计算。
1972—1983年期间东海(PN断面)的黑潮流况
浦泳修, 许小云
1986, 8(1): 14-20.
摘要:
本文利用1972—1983年期间PN断面的温盐和GEK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东海黑潮的流况。计算证实:1.PN断面0—800米层黑潮的12年平均体积输送量约为20×1063/秒;2.平均体积输送量有春夏强而冬秋弱的季节性变化,但幅度不大;3.PN断面的体积输送量出现高值时期恰对应了日本南部黑潮的大弯曲。并且发现,此大弯曲往往出现于PN断面上的黑潮体积输送量发生季节性陡增之后。最后,文章还讨论了PN断面、E断面和苏澳—与那国岛断面处黑潮各段体积输送量变化的差异。
海洋气象
1975年7号台风结构的进一步分析——Ⅰ.运动学场分析
丁一汇, 张键, 刘月贞
1986, 8(1): 21-30.
摘要:
利用冲绳和日本列岛等地区较稠密的探空资料对1975年8月17—23日在这地区形成的7号台风进行了结构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台风的切向风、径向风、散度场、涡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分析。分析表明,这个台风的气旋性最大切向风位于台风的东半部,离台风中心约150公里处。最强的流入位于台风南半部300百帕以下深厚层中。在边界层和中层分别有一个最大值。高层最强的反气旋流出在150hPa,主要位于台风东北象限。在台风内区,300百帕以下是对称分布的正涡度最大值区,以上是负涡度区,辐合层主要位于台风南半部。北半部在中低层是辐散层。垂直运动分布有类似的不对称分布特征,上升区主要在南半部,下沉区主要在北半部,并且上升运动最大值及其所在高度与台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上述台风运动学场的不对称分布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系统(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对台风结构的影响。
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的进展
包澄澜
1986, 8(1): 31-40.
摘要:
每年春季,冷空气南下常可引起华南地区大范围的一般性暴雨。华南前汛期特大暴雨则主要是由热带天气系统和来自孟加拉湾—南海中,南部的暖湿西南气流,以及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东南气流所引起的暖区降水。研究表明,低层(行星边界层)流场和湿度场的作用要比高度场-温度场显著得多。低层西南风急流的非地转性和脉动性,对于华南暴雨的产生及其时空分布的非均匀性有显著影响。华南海陆风效应极为明显,这正是华南易于出现大暴雨以及沿海和内陆最强雨峰出现时间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慕大群岛上空气溶胶物质的因子分析
陈立奇
1986, 8(1): 41-47.
摘要:
海洋上空中存在的气溶胶称为海洋气溶胶,它是由陆源和海源物质混合组成的。海洋气溶胶浓度变化由每立方米几微克到几百微克,颗粒直径从0.1μm到50μm,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从而构成了一种多来源的复杂体系。海洋气溶胶的颗粒在从陆地向海洋和从海洋向陆地的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一种大气通道的桥梁作用。在海气交换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判别海洋气溶胶中的物质来源,评价各个来源的贡献通量,对研究大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1],对百慕大上空的78个海洋气溶胶样品进行来源判别1),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海洋化学
长江口溶解铜、镍和镉的行为
陈泽夏
1986, 8(1): 48-52.
摘要:
在长江口咸淡水混台过程中,铜属保守行为,溶解铜的入海有效浓度为19—21nmol/kg;镍和镉属非保守行为,由于河水中悬浮颗粒物与海水中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溶解镍和镉有了增量,其入海有效浓度分别为4nmol/kg和0.20—0.22nmol/kg。
珠江及其河口的悬浮颗粒物质
陈金斯, 徐梅春, 林植青, 郑建禄
1986, 8(1): 53-60.
摘要:
珠江及其河口因季节不同,该河段上游至河口区悬浮物含量变化规律有差异。丰水期悬浮物含量比枯水期高,底层比表层高,落潮比涨潮高。珠江及其河口悬浮物含量与浊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测定浊度值,可以计算悬浮物质含量。珠江干流悬浮物每年经虎门入海总量约为5.4×106t。
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对汞的摄取规律研究
许昆灿, 吴丽卿, 郑长春, 陈世敢, 詹秀美
1986, 8(1): 61-65.
摘要:
本文研究了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对汞的摄取,提出了摄取方程及富集因子和百分摄取率方程,并用九龙江口的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
H+与Cl-缔合作用的进一步探讨
陈国华, 陈颖, 晋叶
1986, 8(1): 111-116.
摘要:
众所周知,在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研究中,人们总是把通常浓度的盐酸和高氯酸当作非缔合电解质[1-6]。近期,继文献[7]报道了用电导法测定Cl-与Na+和K+的缔合常数以后,K.S.Johnson和R.M.Pytkowicz认为H+与Cl-有缔合,他们求算了其化学计量缔合常数,并在其改进的海水化学模型中考虑了H+、Na+、K+与Cl-的缔合作用[8,9]。然而,苏联作者对在海水中形成MgCl+和CaCl+离子对提出了异议[10]。我们用有液界电池电动势法和无液界电池电动势法试图测定HCl°的化学计量缔合常数,根据实验结果着重探讨了H+与Cl-有无缔合的问题。
原始天然水由Zn2+等饱和的水蒸气形成
顾宏堪, 刘明星, 李国基, 包万友, 张首临
1986, 8(1): 117-120.
摘要:
顾等分析表明[1,2,7],中国近海天然海水和河水痕量Zn2+等离子的浓度是相近似的,从而判断天然水蒸发循环时必然带着这些离子;离子与悬浮体之间在天然水pH条件下没有重要的平衡转移;离子随水循环可能是水的携带,不依于离子本身的蒸发能。
海洋地质、地貌
东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氧同位素古气候与全新世底界划分
钱建兴, 施光春
1986, 8(1): 66-71.
摘要:
本文应用东海南部7055站岩芯的氧同位素组成,绘制了东海26600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曲线,对东海玉木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将岩芯划分为九个氧同位素气候期,上述九个氧同位素气候期均可与欧洲的气候期相吻合,反映了较好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岩性、有孔虫组合标志,按气候地层学的原则,对比V28-238标准氧同位素曲线,把该区全新世底界定为13000年。
对渤海西、南岸平原第四纪海侵命名的讨论
王强, 李凤林, 李玉德, 高秀林
1986, 8(1): 72-82.
摘要:
本文据150余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资料,对渤海西、南岸平原第四纪海侵命名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古潮汐、沉积作用对微体化石的分布有重大影响;鉴于目前的技术水平,起码应将化石证据充分、气候状况清楚,层位稳定来作为建立海侵层序的条件;建立一次海侵,应提出其时、空概念的内容,并进行生物相、沉积相及古气候学的综合分析。
南极维多利亚地区粘土矿物组合的X射线鉴定报告
唐锦龙, 游仲华
1986, 8(1): 121-126.
摘要:
南极大陆被坚硬而巨大的冰川、冰盖连成一体,上有占该大陆面积不及5%的裸露岩石区,而且尚有活火山,其中一座埃里伯斯火山就是在我们取样的罗斯岛上。南极洲主要可分为两个地质区[1]:其一是东南极洲,它濒临大西洋和印度洋,占南极大陆的大部分。它是典型的大陆性地质,基底为火成岩和变质岩,上面覆盖着较年青的水平沉积岩和层状火山岩,其中以片麻岩为最多;其二是西南极洲,它一般由较年青的变质岩构成,那里的火山仍然在活动,所以侵入岩和火山岩到处可见。
海洋生物、水产
盐度对九龙江口桡足类分布的影响
黄加祺, 郑重
1986, 8(1): 83-91.
摘要:
九龙江口盐度变化幅度很大,从E站的0.04增加到C站的31.7。桡足类的分布明显受到盐度变化的影响,其种数、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度(d)及均匀度(J')都随盐度的上升而增加;但其数量(特别是D站以下)有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优势种(火腿许水蚤、中华异水蚤及纺锤水蚤)的数量所决定。根据桡足类在不同盐度中的分布,可把它们划分为淡水(<0.5)、河口低盐(0.5—15)、河口中盐(15—25)、沿岸(20—30)和外海(<30)五种生态类群。从它们在九龙江口的分布中可明显看出,由河口上部移向河口口部,这五种生态类群随着盐度的逐渐升高而变化,也就是淡水类群→河口低盐类群→河口中盐类群→沿岸类群→外海类群演替。这种生态类群的演替趋势,正反映出河口盐度从河口上部低盐向河口口部高盐的变化规律。此外,本文对桡足类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盐度的关系也作了扼要的叙述。
双突角毛藻休眠孢子的形成和萌发
林均民, 金德祥
1986, 8(1): 92-99.
摘要:
休眠孢子在硅藻生态上和分类上的重要性已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我们在双突角毛藻培养中培养基的,NO3-N和NO2-N含量下降到4μg/l以下时,或在氮量有一定程度消耗状况下突然升高培养基的盐度,可以诱发休眠孢子形成。形成过程最短的时间是24小时孢子成对地形成在两个新生的相邻的孢母细胞中,而在20℃温度和6000lx光照下,在新鲜培养基中48小时内又能萌发成新的营养细胞。
海洋工程
沿岸输沙量的年变化
谢世楞, 牛广军
1986, 8(1): 101-106.
摘要:
在本文中根据努瓦克肖特港的实测泥沙资料,确定了贝克尔(Bijker)沿岸输沙率公式中的床面糙率r。当海滩上泥沙的中值粒径D50为0.2毫米时,r为0.03—0.04米。 用该港1976—1982年的波浪观测资料,计算了各年的沿岸输沙量,其结果表明输沙量的年变化是不容忽视的,在七年中输沙量的最大值与平均值之比为1.3,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1.9。
海洋物理
南海深水散射层的实验研究
李玉昕, 杨颐华, 李志宽, 董仲奎
1986, 8(1): 107-110.
摘要:
1983年10月,作者在南海首次进行了深水散射层的实验。这项实验是采用遥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时分别在两种深度上投放定深信号弹,同时在这两个深度上用无方向性水听器接收混响信号。本文对现场实测的体积混响信号进行了计算,求得了该海区深水散射层的层深、层厚、层强度以及平均反向体积散射系数,由此估计出该海区的散射层是由尺寸为几厘米的有鳔鱼群体构成。
液态沉积层声特性遥测模拟实验
林俊轩, 马恒仁
1986, 8(1): 127-130.
摘要:
近20年来关于纵波速度与海底介质密度的关系已进行了许多研究.E.L.Hamilton指出[1]:介质的弹性模量和刚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率。或者说,孔隙率更能在声速度这一物理量中得到反映。由此推理,应当研究的是速度与介质孔隙率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在研究ν—ρ曲线,这可能是由于密度这个量便于测量,而且各海区不同类型底介质密度的调查资料发表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