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7卷 第2期
2015, 37(2): 1-1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1
摘要:
将胜利和塔西两种原油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风化模拟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检测风化样品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探讨和揭示短期风化作用对混合溢油常用的甾萜类和多环芳烃诊断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 d的短期风化,在混源比例大于10%时,各系列混合油样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诊断指标与单一油品的相关诊断比值的差异性和混源油品比例值呈明显正相关.各系列混合油样中的常用萘及烷基萘等指标不适宜作为短期溢油来源鉴别的指标,但可以作为溢油是否发生混合的间接判定指标.根据常用的多环芳烃相...
将胜利和塔西两种原油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风化模拟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检测风化样品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探讨和揭示短期风化作用对混合溢油常用的甾萜类和多环芳烃诊断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 d的短期风化,在混源比例大于10%时,各系列混合油样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诊断指标与单一油品的相关诊断比值的差异性和混源油品比例值呈明显正相关.各系列混合油样中的常用萘及烷基萘等指标不适宜作为短期溢油来源鉴别的指标,但可以作为溢油是否发生混合的间接判定指标.根据常用的多环芳烃相...
2015, 37(2): 11-2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2
摘要:
对IODP333航次四国海盆北部地区C0011站位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和Sr-Nd同位素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邻近海域同位素数据进行比较.经分离自生碳酸盐组分,四国海盆全新世沉积物呈现较好的陆源、火山源二端元组分特征.从地理位置看,四国海盆北部主要物质来源包括伊豆-小笠原海脊火山物质、日本列岛西南部的混合型沉积物以及由西向风或河流入海洋流输送而来的亚洲陆地沉积物,且日本列岛西南部对于该区域物质贡献最大.对四国海盆北部而言,与海盆中部沉积及日本海沉积相比,源自亚洲大陆的碎屑沉积物具有更多的贡献.沉积物中...
对IODP333航次四国海盆北部地区C0011站位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和Sr-Nd同位素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邻近海域同位素数据进行比较.经分离自生碳酸盐组分,四国海盆全新世沉积物呈现较好的陆源、火山源二端元组分特征.从地理位置看,四国海盆北部主要物质来源包括伊豆-小笠原海脊火山物质、日本列岛西南部的混合型沉积物以及由西向风或河流入海洋流输送而来的亚洲陆地沉积物,且日本列岛西南部对于该区域物质贡献最大.对四国海盆北部而言,与海盆中部沉积及日本海沉积相比,源自亚洲大陆的碎屑沉积物具有更多的贡献.沉积物中...
2015, 37(2): 25-35.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3
摘要: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一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不同区段沉积充填和内部结构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陵水段位于峡谷西段,具有非常好的储层物性特征,是深水区峡谷勘探的重点区域.为了进一步精细刻画陵水段峡谷内部水道复合体的沉积充填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本文借助新增加的三维地震资料和新钻井资料,通过峡谷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将峡谷充填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并通过古生物有孔虫化石带、钙质超微化石带及井-震结合确定了峡谷底界为中中新世晚期S40界面,陵水段峡谷自西向东依次识别...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一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不同区段沉积充填和内部结构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陵水段位于峡谷西段,具有非常好的储层物性特征,是深水区峡谷勘探的重点区域.为了进一步精细刻画陵水段峡谷内部水道复合体的沉积充填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本文借助新增加的三维地震资料和新钻井资料,通过峡谷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将峡谷充填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并通过古生物有孔虫化石带、钙质超微化石带及井-震结合确定了峡谷底界为中中新世晚期S40界面,陵水段峡谷自西向东依次识别...
2015, 37(2): 36-43.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4
摘要:
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在耳石核心及相邻处为低值区(5.86±0.92);3段Sr/Ca高值区分别为近核心部(7.88±1.28)、第1龄处(9.44±1.82)及耳石边缘(7.91±1.38);揭示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鱼在后期的生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鱼耳石Sr/Ca比波动表...
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在耳石核心及相邻处为低值区(5.86±0.92);3段Sr/Ca高值区分别为近核心部(7.88±1.28)、第1龄处(9.44±1.82)及耳石边缘(7.91±1.38);揭示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鱼在后期的生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鱼耳石Sr/Ca比波动表...
2015, 37(2): 44-5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5
摘要:
根据2011年春季(3月29日—5月27日)海洋综合调查,对东海有害藻华高发水域(28°15'36"~30°30'16"N、121°52'36"~123°15'6"E)的仔稚鱼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以及主要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27种,前几位优势种分别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鰕虎科sp.(Gobiidae sp.)、六丝钝尾鰕虎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该4种占...
根据2011年春季(3月29日—5月27日)海洋综合调查,对东海有害藻华高发水域(28°15'36"~30°30'16"N、121°52'36"~123°15'6"E)的仔稚鱼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以及主要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27种,前几位优势种分别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鰕虎科sp.(Gobiidae sp.)、六丝钝尾鰕虎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该4种占...
2015, 37(2): 55-6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6
摘要: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 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 rRNA 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 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 rRNA 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
2015, 37(2): 65-7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7
摘要:
2011年春季(3-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及演替过程中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该海域尿素的含量变化、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尿素的含量在检出限~6.32 μmol/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1.33±0.84) μmol/L,是该海域一种重要的溶解有机氮组分.其中,在DIN中所占比例8.73%~18.04%,在DON中所占比例5.63%~15.73%.赤潮的暴发对尿素含量和分布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并控制该海区尿素的实际浓度水平...
2011年春季(3-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及演替过程中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该海域尿素的含量变化、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尿素的含量在检出限~6.32 μmol/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1.33±0.84) μmol/L,是该海域一种重要的溶解有机氮组分.其中,在DIN中所占比例8.73%~18.04%,在DON中所占比例5.63%~15.73%.赤潮的暴发对尿素含量和分布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并控制该海区尿素的实际浓度水平...
2015, 37(2): 75-84.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8
摘要:
为探讨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采集了渤海湾和莱州湾共7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萃取金属(SEM)、有机碳(TOC)等参数,应用平衡分配模型(EqP Model)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研究显示,有8个站点超过了EqP Model的毒性阈值,显示潜在生物毒性,而61%的站点应无生物毒性.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的总含量,应用几种常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行了评价虽然有部分站点的Cu、Ni、Cr超过了基准值,但与渤海的背景值比较,这些基准值可能并不适用...
为探讨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采集了渤海湾和莱州湾共7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萃取金属(SEM)、有机碳(TOC)等参数,应用平衡分配模型(EqP Model)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研究显示,有8个站点超过了EqP Model的毒性阈值,显示潜在生物毒性,而61%的站点应无生物毒性.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的总含量,应用几种常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行了评价虽然有部分站点的Cu、Ni、Cr超过了基准值,但与渤海的背景值比较,这些基准值可能并不适用...
2015, 37(2): 85-92.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09
摘要:
本文通过现场Al加富培养实验探讨浮游植物细胞生长过程对溶解态Al的清除机制.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N/P/Si加富组,N/P/Si/Al加富组和沙尘添加组.结果表明:对照组浮游植物细胞的比生长率为0.46 d-1,两个营养盐加富组的比生长率增加至0.68 d-1,沙尘添加组的比生长率介于两者之间.培养过程中营养盐含量不断下降,直至消耗殆尽.对照组和N/P/Si加富组中溶解态Al浓度缓慢下降,而N/P/Si/Al加富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在指数增长期降低约40%,在衰亡期显著回升,沙尘添加组中...
本文通过现场Al加富培养实验探讨浮游植物细胞生长过程对溶解态Al的清除机制.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N/P/Si加富组,N/P/Si/Al加富组和沙尘添加组.结果表明:对照组浮游植物细胞的比生长率为0.46 d-1,两个营养盐加富组的比生长率增加至0.68 d-1,沙尘添加组的比生长率介于两者之间.培养过程中营养盐含量不断下降,直至消耗殆尽.对照组和N/P/Si加富组中溶解态Al浓度缓慢下降,而N/P/Si/Al加富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在指数增长期降低约40%,在衰亡期显著回升,沙尘添加组中...
2015, 37(2): 93-103.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10
摘要:
采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3年6—8月九龙江口采集到的隶属于13目42科61属共71种鱼类的营养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鱼类的δ15N值跨度较大,介于7.23‰~14.66‰之间.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基准生物估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介于1.70~3.89之间,营养级最低与最高的鱼类分别为少牙斑鲆(Pseudorhombus oligodon)与多鳞鱚(Sillago sihama).与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数据进行比较,83.1%的鱼类的营...
采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3年6—8月九龙江口采集到的隶属于13目42科61属共71种鱼类的营养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鱼类的δ15N值跨度较大,介于7.23‰~14.66‰之间.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基准生物估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介于1.70~3.89之间,营养级最低与最高的鱼类分别为少牙斑鲆(Pseudorhombus oligodon)与多鳞鱚(Sillago sihama).与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数据进行比较,83.1%的鱼类的营...
2015, 37(2): 104-110.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11
摘要:
目的:探讨Cg-IL-17和Cg-TGF-β在太平洋牡蛎中表达的组织定位、免疫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实时定量PCR研究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弧菌感染后的太平洋牡蛎的鳃、外套膜、心包液、唇须、消化道和闭壳肌中表达明显增强.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未染菌组牡蛎的消化道、消化腺、鳃、唇须、外套膜中都有表达;染菌组以上各组织中的Cg-IL-17和Cg-TGF-β表达量均有显著...
目的:探讨Cg-IL-17和Cg-TGF-β在太平洋牡蛎中表达的组织定位、免疫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实时定量PCR研究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弧菌感染后的太平洋牡蛎的鳃、外套膜、心包液、唇须、消化道和闭壳肌中表达明显增强.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未染菌组牡蛎的消化道、消化腺、鳃、唇须、外套膜中都有表达;染菌组以上各组织中的Cg-IL-17和Cg-TGF-β表达量均有显著...
2015, 37(2): 111-119.
doi: 10.3969/j.issn.0253-4193.2015.02.012
摘要:
根据2008年9月在闽江口水域和2010年8月在椒江口水域的调查资料,对两个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和生态适应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夏季闽江口海域和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及其组成受水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椒江口受上升流的影响出现13个暖温带种,导致椒江口(44)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要大于闽江口(36);闽江口海域夏季主要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6个优势种全部为亚热带种,椒江口有7个优势种,包括4个亚热带种和3个暖温带种;从适温性上看,闽江口和椒江口均主要以亚热带种...
根据2008年9月在闽江口水域和2010年8月在椒江口水域的调查资料,对两个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和生态适应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夏季闽江口海域和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及其组成受水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椒江口受上升流的影响出现13个暖温带种,导致椒江口(44)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要大于闽江口(36);闽江口海域夏季主要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6个优势种全部为亚热带种,椒江口有7个优势种,包括4个亚热带种和3个暖温带种;从适温性上看,闽江口和椒江口均主要以亚热带种...
2015, 37(2): 120-129.
摘要:
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0.043)μg/L,爪哇海的SS4站位生物量最低,仅为0.014 μg/L,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上主要以Pico-级为优势,占80%以上;马六甲海峡自西北至东南存在明显的盐度梯度,在盐度最低的SM5站,叶绿素a生物量最高,达到1.080 μg/L;马六甲海峡站位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433±0.315)μg/L,同时...
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0.043)μg/L,爪哇海的SS4站位生物量最低,仅为0.014 μg/L,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上主要以Pico-级为优势,占80%以上;马六甲海峡自西北至东南存在明显的盐度梯度,在盐度最低的SM5站,叶绿素a生物量最高,达到1.080 μg/L;马六甲海峡站位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433±0.315)μg/L,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