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0年  第12卷  第2期

海洋水文
黄海热结构的三层模式
万邦君, 郭炳火, 陈则实
1990, 12(2): 137-148.
摘要:
本文建立了黄海热结构的一维三层模式.模式中包含海面热输入和风混合作用下形成的上均匀层,由潮流混合作用形成的下均匀层以及具有一定厚度的温跃层.我们分别得到了上、下层的卷挟速度.本模式较好地描述了黄海季节温跃层的成长和消衰过程,并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黄海冷水团、苏北沿岸锋及其表层冷水等重要水文现象,对它们的形成机制和青岛外海水域的强温跃层现象作了较合理的解释,认为潮流混合对苏北沿岸锋及青岛外海水域强温跃层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风混合和潮混合作用下,一部分高营养盐的下层水被卷挟到上层,这对提高海区的生物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流速分解法
唐永明, 孙文心, 冯士筰
1990, 12(2): 149-158.
摘要:
以一个差分-微分方程导出了含有局部惯性项的三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流速分解模型的公式,将水平流速分解成4个分量——梯度流、风海流、线性惯性流和非线性惯性流.各流速分量的无因次垂向剖面采用变分-有限元方法求解,并单纯组成了风暴潮位的抛物型方程,从而使模拟计算类似于超浅海风暴潮所用的方法.最后,基于上述流速分解方法对渤海风潮作了数值研究,比较了各种效应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86—1987年埃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的物理海洋学事件
王宗山, 邹娥梅, JohnM.Toole, LindaJ.Mangum, 徐伯昌, 杨克奇
1990, 12(2): 159-166.
摘要:
文中,根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第1—4航次考察的资料结合美国NOAA提供的SST资料和Wyrtki博士提供的水位资料,对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衰过程中的海洋事件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这次埃尔尼诺是一个中等偏强的事件.SST场和水位场的宏观变化是同步和相似的,并且都与风场特征有关.次表层温度结构的变化是与上层暖水的东向输送相对应.在此期间,热带西太平洋的流系结构和方向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在埃尔尼诺爆发前期,南赤道流较强,暖水在西太平洋堆积;在爆发期内,则在12.5个纬度带内形成东向流,向东输送暖水;在消衰期内,北赤道逆流变弱、而南赤道逆流变强;在埃尔尼诺结束后,海洋转为动力调整,并在约12个纬度范围内变为西向流.在这次埃尔尼诺期间,向东输送的暖水总量为11.4×1014m3,此量比1976年埃尔尼诺多1/3,而比1982—1983年埃尔尼诺少2/5.
海洋气象
1983年埃尔尼诺期间海气热交换分析
朱亚芬, 杨大升
1990, 12(2): 167-178.
摘要:
本文利用198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与美国气候分析中心(CAC)月平均海温网格点资料,计算了45°E—75°W,35°N—35°S范围内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交界面上的感热、潜热通量,着重分析埃尔尼诺El Nino事件发展最盛的1983年1月和结束的12月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1981年1月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在El Nino年,在日界线以西的中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海气之间的热交换比正常年份强烈,但在170°W以东的中、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南侧SST的强增暖区为热通量的低值区,而印度洋上感热、潜热通量的强度分布类似于正常年份.这种热通量的强交换区的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度的高温区和强增暖区及强对流区和OLR的负距平区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但与1000hPa的风场有着十分良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强交换随着El Nino过程的衰退和结束而减弱.
海洋对风暴响应的动力热力学分析
张淮水
1990, 12(2): 179-186.
摘要:
本文旨在讨论风暴影响下海气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海洋响应问题.首先,说明适于描述问题的扰动微分方程组,主要给定两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函数作为定解条件.其次采用特定的变量变换和变幂级数解法,对非线性扩散方程组求解.最后对圆形强风暴的响应扰动作计算,从而对海洋响应的发展过程作定量描述.
南极南大洋夏季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观测实例及分析
王景毅, 谭燕燕
1990, 12(2): 251-256.
摘要:
利用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极南大洋考察的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及1986—1987年第三次南极考察的观测资料,研究发现南极夏季气旋存在一种独特的爆发性加深(1 hPa/h)特征.伴随这一过程,将会出现强烈的天气要素突变现象.在气旋影响的区域内,其风力可达8级以上,有时可超过12级,能与台风的强度相比.
海洋化学
海上石油蒸发过程的研究
杨庆霄, 徐俊英, 李文森
1990, 12(2): 187-193.
摘要:
通过室内模拟及海上现场实验表明,海上溢油的蒸发损失在最初几天最大.影响蒸发速率的因素第一是风速,其次是环境温度,第三是油类的组成.以蒸发速率的大小可将石油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蒸发率较大的,半衰期在10天左右的燃料油,如0#轻柴油.第二类是基本上不存在蒸发半衰期,即可挥发部分(<n-C18)不超过50%的某些原油,如大庆原油.第三类是对蒸发过程相对惰性的润滑油,如15#机油.本文采用了Moore的质量平衡原理和一级衰减定律,对海上和室内石油的蒸发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式,并计算了石油烃中n-C9—n-C18,可挥发的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蒸发系数.理论计算数据与实验室结果最大相差4%,与海上现场实验最大相差12%.
海洋地质、地貌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汪素云, 时振梁, 环文林
1990, 12(2): 194-199.
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广西高德、涠洲岛海岸带现代介形虫的分布
阮培华
1990, 12(2): 200-212.
摘要:
本文叙及的现代介形虫系采自广西高德和涠洲岛海岸带.高德地区介形虫丰富度、分异度皆低,而涠洲岛的丰富度、分异度非常高,且自潮上带至潮下带数量渐增.涠洲岛的介形虫组合与海南岛东岸所见相似,大多属种是速足介目的沿岸、底栖类型,仅很少数属于丽足介目(如Rutiderma,Cylindroleberis,Poly-ope).文内分析了本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探讨介形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划及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杭州湾地貌及沉积界面的活动性
冯应俊, 李炎, 谢钦春, 张立人
1990, 12(2): 213-223.
摘要:
杭州湾的地貌发育过程中具有沙坎区、潮流槽脊区、平缓堆积区三种特征分区.杭州湾的沉积界面具有高度的活动性.本文引用沉积界面活动层和混合系数,作为描述和分析各区沉积界面动态特征的定量指标.根据地形时序过程和210Pb放射性比度在沉积剖面中分布的推算,年周期波动的活动层为0.1—4m,多年波动的活动层为0.5—8m,并由沙坎区往湾口逐渐减小;混合系数从沙坎区的10-3cm/s、潮流槽脊区10-4cm2/s至平缓堆积区10-5cm2/s量级,也向湾口逐渐降低,比湾外的长江水下三角洲高出1—3个数量级.
海洋生物、水产
环境因子对褐藻酸降解菌引起海带病烂影响研究
丁美丽
1990, 12(2): 224-230.
摘要:
海带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常有病烂发生,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病烂出现时通常伴生有褐藻酸降解菌的大量繁殖.将接种褐藻酸降解菌而引起病烂的海带切片、镜检,观察到细菌开始侵入海带表面的分生组织,然后进入外皮层、内皮层和髓部.还观察到在细胞间隙有大量细菌存在,许多藻细胞游离,部分游离细胞的细胞壁破损,因而导致组织崩溃、变软.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藻体上的主要附生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造成危害.试验表明,在藻体表面损伤、过于密植、水温较高等不利条件下,藻体抗病能力下降,褐藻酸降解菌有机会大量增殖,病烂也就发生.因此,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育苗系统生态环境不良,是诱发病烂的主要原因.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洪水根, 朱燕
1990, 12(2): 231-235.
摘要:
本文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长毛对虾卵子发生中主要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糖类及酶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对虾幼体真菌病和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孙修勤, 王云鹏, 张进兴
1990, 12(2): 257-260.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由链壶菌(Lagenidium sp.)引起的对虾幼体真菌病和聚缩虫(Zoothamnium sp.)引起的纤毛虫病的病原、病理、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试验场地为河北省唐海县一农场育苗室、八农场育苗室及八里滩养殖场育苗室、试验材料为感染了链壶菌病的幼体及附生聚缩虫的幼体.
贻贝作为海区90Sr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蔡福龙, 陈英, 黄凌毅
1990, 12(2): 261-264.
摘要:
利用海洋生物积累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监测海洋环境的放射性水平,能克服利用海水进行监测需要大量水样的缺点,达到快速、简便、节约人力、财力的优点.因此,生物监测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是当前监测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众所周知,贻贝已越来越多地用于监测海洋污染[1,2],而在放射性监测方面也有过一些报道[3,4],多数集中于监测活化产物的研究.
海洋工程
蒙特-卡洛方法在海洋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刘德辅, 施建刚, 周志刚
1990, 12(2): 236-243.
摘要:
近年来,我们在有关海洋工程的问题中,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表明,在海浪统计分布的参数估计、台风波浪长期极值分布的概率模式检验和海上平台失效概率估计等方面,蒙特-卡洛方法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用并联电感法提高换能器接收灵敏度及展宽通频带
兰军
1990, 12(2): 244-250.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接收换能器在共振频率附近一个比较宽的频带内得到较平坦的接收灵敏度响应,其带宽近似为共振频率的一半,并使谐振接收灵敏度提高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