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1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模糊目标函数聚类算法及其在东海黑潮水团分析中的应用
卢中发
1989, 11(3): 265-274.
摘要:
由于受陆架海区气候、海底地形等影响,使东海黑潮及其邻近海域的水团划分与分析较为困难,本文应用模糊目标函数的聚类算法对这个海区的水团进行了划分与分析,文中详细地叙述了这种算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包括对原始样本资料进行加权处理,利用Fuzzy伪F统计比率选择子模式样本确定水团个数和利用隶属度公式确定水团边界以及逐步修正模糊协方差矩阵和聚类中心的过程,由于采用这种方法,该海域的水团得到了一种最佳的划分.本文采用1986年5、6月中日合作黑潮调查资料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本海区存在属于两种基本类型的8个水团和一个混合区,它们是:一、黑潮水:1.黑潮表层水(Kf);2.黑潮次表层水(Ks);3.黑潮中层水(Kc).二、混合水:1.东海混合水(E);2.福建东北部海域混合水(Fem);3.黄海上层混合水(Yf);4.对马暖流表层水(Tsuf);5.屋久岛南部海域表层水(Uf),此外,有一个混合区(Mk).
台湾海峡冬季亚潮频水位波动的初步研究
李立
1989, 11(3): 275-283.
摘要:
冬季台湾海峡两岸水位存在较强亚潮频波动,西岸尤为显著.波动能量在32、10.7、4.6、3.6和2.9天频带出现谱峰.分析表明除主要由风场波动造成的埃克曼增减水(32、3.6天波动)外,海峡风场的波动还激发了周期为4.6和2.9天的陆架波,16天波动也具有陆架波的物理性质,但源于东海,非海峡风场所致.
北太平洋热带的低频振荡--北方涛动
陈烈庭
1989, 11(3): 284-293.
摘要:
北方涛动是近几年在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发现的一种东西向的大气涛动.本文试图对北方涛动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温、降水、信风和沃克环流等的联系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北方涛动存在的真实性,而且还揭示了它的大尺度特征及其在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年际变化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据延伸的1921-1946年资料的分析表明,北方涛动仍然非常明显,说明它不是某一时期特有的现象,而是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固有的一种低频振荡.北方涛动3-4年的年际振荡与热带太平洋海温、降水、信风和沃克环流关系密切.并且它在这一频带与南方涛动发生强烈的耦合.我们认为,东赤道太平洋之所以是全球热带海洋中海温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以及该区的海气相互作用之所以能够产生世界性年际气候变化最强的信号,可能与它们之间强烈的耦合作用不会没有关系.
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高士英, 王静曙
1989, 11(3): 294-303.
摘要:
本文利用综合海洋大气资料(COADS),对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风场,气压场和海温场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由于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赤道地区海平面气压的seesaw现象,导致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同样出现了seesaw现象.风场的seesaw又导致印度尼西亚和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温出现seesaw.埃尔尼诺是海洋对印度洋的季风系统和太平洋的信风系统联合的强迫响应.
海水中铬(Ⅵ)对浮游植物生长率的影响
孙秉一, 叶霖, 史致丽, 戴国升, 祝陈坚
1989, 11(3): 304-309.
摘要:
本工作使用一次培养法初步研究了Cr(Ⅵ)对菱形硅藻和隐藻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r(Ⅵ)浓度大于16 ppb时,则对其生长率产生抑制作用,其72小时EC50值分别为260ppb和230ppb.根据活性点位模式计算了Cr(Ⅵ)与藻体的结合常数,约为2×105.藻体中Cr含量与培养液中Cr浓度有关,两者近似指数关系,根据藻体中Cr含量和溶液中Cr的浓度,估计每个硅藻细胞与Cr最大结合容量约为5×1017mol/dm3.
珠江口海区悬浮物质的研究 Ⅳ.化学组成和变化
李飞永, 陈金斯
1989, 11(3): 310-319.
摘要:
作者经过2个航次,采集了珠江干流和珠江口30个观测站的悬浮物质,通过X射线能谱(EDAX)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等,测定了其中的主要无机成分和微量金属Si,Al,Fe,K,Ca,Ti,Mg,P,S,Mn,Cu,Zn,Cr,Sr,Co等.研究了这些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变化.通过研究,探讨了悬浮颗粒物质化学组成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引起化学组成变化的各种机制--物理机制、生物机制和化学机制.
铀酰络离子在水合氧化钛上的吸附作用 Ⅱ.红外光谱研究
傅文通, 骆炳坤
1989, 11(3): 320-324.
摘要:
本文测定了Na4[UO2(CO3)3]、Na[UO2(OH)3]和水合氧化钛(HTO)在海水中及NaCl-NaHCO3-U水溶液中吸附铀的红外光谱,得到它们的铀酰振动光谱带,计算了表面吸附态和某些铀酰络合物配位体与中心原子的电荷迁移量,研究红外光谱特性与络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海水中铀在HTO上的吸附,除了HTO作为配位体外,吸附态的其他配位体是H2O和OH,也有一部分CO32-基团.提出了吸附态结构和吸附作用机理.
琉球沟弧盆系及邻近海区的重力场和深部构造特征
喻普之, 李乃胜
1989, 11(3): 325-332.
摘要:
依据以琉球沟弧盆体系为中心的重力异常图,本文进行了莫霍面计算、频谱分析、平滑滤波、解析延拓、水平求导、相关分析等多项计算处理,对照反射地震面进行分析讨论,以琉球海沟为界,两侧洋陆壳表现为明显不同的重力场和深部构造特征,由于俯冲的机制,使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岩石圈结构复杂化,与大洋岩石圈为突变关系.
天然放射性示踪剂的应用 Ⅱ.利用总β放射性探索九龙江泥沙对厦门航道淤积的影响
陈进兴, 张平青
1989, 11(3): 333-340.
摘要:
本文通过测定厦门海域特别是九龙江口海区沉积物中总β放射性(以下简称总β)的水平分布,了解到九龙江入海泥沙的绝大部分是沿着九龙江水的主流方向流经厦门外港输入外海,仅有一小部分泥沙输入厦门西港.但是进入西港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停留在西港的西断面,不能进入西港的东断面,而且进入西断面的九龙江泥沙仅能到达16号站,不能再往北推移.同样地也有一部分西港泥沙随着落潮输出九龙江口,最后进入外海.因此我们认为造成西港淤积的主要原因是西港周围环境泥沙的冲刷造成的.至于九龙江下来的泥沙也仅对西港的嵩鼓海峡产生一些影响,对厦鼓海峡(即西港的东航道)看不出有明显影响.
海洋围隔生态的油污染试验 Ⅰ.烃降解菌的生态分布
周宗澄, 倪纯治, 蔡子平, 曾活水
1989, 11(3): 341-348.
摘要:
我们在厦门港东部海域进行围隔生态的油污染试验,研究烃降解菌的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异养菌的数量比烃降解菌数高2-4个数量级;(2)油浓度,颗粒有机碳、氮和磷与菌数有正的相关性;(3)烃降解菌的种类组成为革兰氏阴性菌占绝对优势,其中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100%;(4)加入分散剂有利于烃降解菌的生长,烃降解菌的数量直接影响降解率.
南海中部叶绿素a分布和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陈兴群, 陈其焕, 庄亮钟
1989, 11(3): 349-355.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83年9月-1984年12月4个航次南海中部(12°-19°30'N,111°-118°E)综合调查期间有关叶绿素a和光合作用的测定结果,并对叶绿素a时空分布,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调查表明:次表高值层为叶绿素分布的一个特征,其深度在50-100m左右,含量范围多在0.1-0.6mg/m3之间.叶绿素a的垂直变化与温、盐跃层,营养盐以及光的分布有关,而垂直积分的总量平面分布则与不同水团的消长有关.光合作用随深度的变化说明某些浮游植物适于低光下生长,而这些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亚硝酸盐和溶解氧的生成.
浙江近海上升流区无机磷酸盐和溶解氧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蒋国昌, 王玉衡
1989, 11(3): 356-363.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浙江近海上升流区无机PO4-P和O2的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调查海区PO4-P高值区主要存在于沿岸区和σt跃层至底部,而盐度锋以外海区近表层PO4-P和O2含量低.这些分布特征与夏季沿岸锋和上升流锋的出现密切相关;10m以浅的沿岸区表观产氧量(AOP)高是光合作用强的结果,而沿岸区营养盐丰富又是产生强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发现4号断面30m以浅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随PO4-P含量增加而增加.σt跃层以下,AOU与PO4-P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而且从直线斜率获得ΔO2/ΔP为200:1原子单位比.
作用于可渗可压缩海床上的墩柱底面上的波浪力
孙昭晨, 邱大洪
1989, 11(3): 364-371.
摘要:
在坐于可渗可压缩海床上的大尺度墩柱的设计中,波浪引起的渗流浮托力是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圆柱墩所受到的由波浪引起的渗流压力.假定海床中的流体为可压缩的,其流动遵从达西定律,从土介质的平衡方程和流体的连续方程中消去土介质位移,最终的控制方程为以孔隙水压力为变量的泊松方程.在确定墩柱以外海床上的波压力分布时,忽略了海床渗流的影响,直接由MacCany和Fuehs的线性绕射理论得出.文中将渗流压力场分为两个子域:一个位于圆柱墩之下,是一个圆柱域;其他部分为第二个子域.对两个子域内的渗流压力求得了解析解,据此,可以计算作用在墩柱底面上的浮托力和倾覆力矩.该解适用于有限厚度海床的一般情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期进退的环流机制
喻世华, 王绍龙
1989, 11(3): 372-377.
摘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进退过程中,存在着副热带西南季风上升气流和北支高空热带东风下沉气流构成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联系西太副高进退的一支主要气流;高纬地区Ferrel环流的存在,把西风带气流和副高联系起来,但这支西风带气流是通过加强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对副高起作用的.
试论河口湾
金长茂, 眭良仁
1989, 11(3): 378-384.
摘要:
对于河口湾(estuary),许多欧美学者有过各种类似的定义,其中较全面的有两家:Pritchard提出:“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它与外海有自由的联系,在此水体内的海水受到来自陆地径流某种程度的冲淡.”他对其定义还作了如下进一步的说明:首先,“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这意味着河口湾的重要特性是其间的水运动受到它的海岸边界的明显制约.
西北太平洋沉积物和锰结核中微生物的丰度和锰细菌
史君贤, 陈忠元
1989, 11(3): 385-391.
摘要:
在海洋中生存着大量的细菌,它们活跃在海水和沉积物中,在它们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促进了海洋中许多化学变化程序.前人大量的工作充分证明了微生物是沉积变化与成岩作用的主要作用者[1].近二十年来,国外很多微生物学家对深海细菌在锰铁沉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颇感兴趣,在大西洋、波罗的海和太平洋进行了很多工作[2-4].
随机组合概率分析方法及设计水位的推算(Ⅱ)
王超
1989, 11(3): 392-400.
摘要:
由于风暴引起的增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增水时变剖面)可能呈现为各种形态的曲线(图1),且难于用某一种形态的曲线统一或概括,因此我们将视其为随机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