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  第6卷  第5期

海洋水文
日平均海面与潮差的关系及其初步动力学解释
余宙文, 叶安乐, 陈宗镛
1984, 6(5): 561-571.
摘要:
文中对若干个站位上的日平均海面和平均潮差进行了谱分析,发现它们的半月变化成分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指出可能异致这种线性关系的几种原因的同时,用辐射应力的概念并引进摩擦对其作了初步的动力学分析,表明起因于非线性效应的辐射应力亦是导致日平均潮差半月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渤海海冰的数值试验
王仁树, 刘旭世, 张立锟
1984, 6(5): 572-580.
摘要:
本文建立了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模式,该模式除含有一般常用的海冰热力—动力学过程外,增加了海冰漂到暖水中的融解过程,为了探讨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机制,用该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具体内容为:1.在模式结构不变情况下各别地变化与海冰生消有关的某些海洋、气象等因子;2.在海洋、气象等因子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模式结构,分为考虑海冰的单纯的热力学生消过程和不考虑海冰漂到暖水中的融解过程这两种情况。试验的主要结果表明,在计算渤海那样不完全封冻海区的海冰生消时,必须考虑海冰漂到暖水中的融解过程。
海洋气象
西北太平洋热量收支分量的时空特征
陈永申, 李克让, 梁珊
1984, 6(5): 581-593.
摘要:
本文根据我们收集的1958—1970年约150万组的船舶水文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量收支分量的时空特征。在计算蒸发与热交换时,其扩散(交换)系数不是常数,它取决于各海区计算月的风速和大气层结特征。分析表明,本海区海面年总热量差额最大负值中心恰好位于黑潮暖流的主轴附近,正值中心出现在印尼苏拉威西海域,总热量收支差额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洋流和东亚季风对这种时空特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东亚七地区台风频数与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相关关系的长期变化
解思梅, 吉野正敏, 青木孝
1984, 6(5): 594-606.
摘要:
本文计算了西沙、广州、厦门、上海、那霸、鹿儿岛、名古屋七地区台风频数与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从海温超前2年到落后1年逐月进行了计算,发现最好的相关期是海温超前2年的夏季到超前1年的夏季,大约持续1年左右的长时间的最优相关期。在此期间,北太平洋西北部为负相关;东南部为正相关。海温超前的相关在秋冬季最好;同年及落后1年在春夏季最好。同年的相关场,赤道东太平洋由前期的正相关转为负相关,落后1年最好的相关区是阿拉斯加海流区,并且还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强弱的变化,大约具有1年、1年半、2年的长周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持续旱涝时春季和夏季的副热带环流特征
杨广基
1984, 6(5): 607-614.
摘要:
本文应用了长江中下游夏季发生大范围持久性洪涝和干旱时春夏季及多年平均春夏季的纬向垂直环流图,研究了副热带环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涝年的春夏季,在对流层下半部西太平洋东部到中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和南海高压比其夏旱年的同期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涝年时,中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纬向垂直环流具有从春到夏明显的持续性。而且,旱涝年的春季,从南海到中太平洋的纬向垂直环流具有明显不同,这样可以应用多年平均纬向垂直环流图来订正冬季作的长期天气预报。
厦门港钨的分布
陈立义, 杨孙楷
1984, 6(5): 701-708.
摘要:
本文采用快速灵敏的极谱氢催化波分析方法,不经任何分离富集手续,直接测定了厦门近岸海水、底质及悬浮体中的钨,通过对系列分析数据的归纳研究,探索了在本区域内钨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厦门近岸海水中钨的含量变化是与附近河流的入海及城市污水的排放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海水中总无机碳的气相色谱分析
周明杰
1984, 6(5): 709-715.
摘要:
本文参照Weiss等提出的方法,改用医用注射器向气室直接注入气样和水样。代替六通阀进样装置;从气提室下部直接排放废水样,取代倒吹法排样。操作简便快速,可缩短一半分析时间。在SP—2305色谱仪双气路内都装有色谱柱,可分别测定海水中∑CO2和其他溶解气体。实验证明,本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比较好,实测了自来水、珠江河水鱼塭海水等水样的∑CO2,结果的重现性较好。
海洋化学
渤海湾间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廖先贵, 张湘君
1984, 6(5): 615-625.
摘要:
为研究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采用压榨法于渤海湾13个柱样中获取了55个层次的间隙水。测定了间隙水的主要盐类成分以及沉积物交换容量和交换性阳离子。结果表明:间隙水的主要盐类成分高于其上覆底层海水,但仍属于现代海水;存在微弱的硫酸盐还原作用;Ca2+、Mg2+由液相转入固相,K+、Na+由固相转入液相,阳离子在固—液相平衡中的交换次序为K+>Na+>Mg2+>Ca2+。同时,从三个柱样间隙水的含盐度(>40‰)看出,海盆当时的沉积环境是蒸发量远大于淡水流入量。
利用组合吸附剂从海水中分离溶解有机物
傅天宝, R.Pocklington
1984, 6(5): 626-631.
摘要:
用XAD—2树脂和活性炭组合的吸附剂从海水中分离溶解有机物,从酸化海水(pH=1.9)分离效率可达90%,若通过的海水量少于500柱体积,可以达到定量吸附,试验了影响吸附效率的几个条件因素,包括吸附剂的预处理、pH和通过的海水体积。依次用7M NH4OH、甲醇和NH4OH—甲醇混合液解吸,效率可达90%以上。
海洋地质、地貌
东海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谢庆道
1984, 6(5): 632-646.
摘要:
东海盆地的形成与中国大陆构造密切相关。本文扼要讨论了东海地质演化过程,并着重分析了东海西部陆架拗陷与东部拗陷(冲绳海槽张裂带)的地质构造演化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其结果表明东海是西北太平洋沟—弧—盆系构造带中一个年轻的边缘海。作者认为,第三纪中新世中—后期是一个有利的成油时期。并指出侏罗纪时东海中部隆起,而西部可能为浅海或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盆地,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成油环境。
赤道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作用
赵全基
1984, 6(5): 647-656.
摘要:
本文据我们在赤道太平洋西部海底取得的表层和柱状样品对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区深海沉积作用比较复杂。确定了该区的溶跃层和碳酸钙补偿深度,发现了自生成分;找到了陆源物质的信息及宇宙尘。据岩性、生物特征及δ1/8O等确定了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状况及沉积时代,并结合14C等估算了这里的沉积速率。
冰后期海进海退和沙坝-泻湖沉积体系
李从先, 陈刚
1984, 6(5): 657-662.
摘要:
沙坝—泻湖体系是我国沿岸的主要沉积单元,分布较为广泛。在冰后期海进海退中,它们随海岸线的进退而不断形成和发育。本文讨论了海进型、海退型和稳定型沙坝—泻湖体系的形成过程、识别标志、分布规律和发展方向。基于我国的实例,对有关沙坝—泻湖体系的一些文献作了简要述评和讨论。
海洋生物
中国鲎的生殖习性和早期胚胎发育
蔡心一, 林琼武, 黄健裕
1984, 6(5): 663-671.
摘要:
本文首次详细报道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产卵季节、产卵场条件、产卵方式、怀卵量及排卵量。中国鲎卵径有季节变化,此与国外报道有所不同。中国鲎的卵裂属全裂到表裂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先在有假分裂沟的一极开始卵裂,分裂核不断增加数目并从卵黄中外移,然后分别与所在部分卵质共同形成一层分裂球居于胚的表面,形成胚膜,被此细胞层包围在内的许多呈多角形细胞相当于昆虫卵裂期的“卵黄细胞”,卵裂结果形成表裂囊胚。胚基发生位置决定于卵内细胞核分裂后向表面移动和聚集的方向以及细胞质在卵子皮质分布情况,并非固定于卵子呈扁平的一侧。本文应用活体染色法就染色粒的性质作了初步探索并就胚体在染色后发生死亡的原因和正式卵裂开始前出现假分裂沟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东海北部陆架区浮游甲藻的分布及其生态特征
毛兴华, 李瑞香
1984, 6(5): 672-677.
摘要:
本文讨论的材料是1977年10月4日—11月5日在东海北部陆架区共23个站位上用周第浮游植物网(网口直径37厘米,国际标准20号筛绢)从底到表拖网采得的。根据甲藻样品的分析,我们得到下列结果:(1)按照不同种类的甲藻盛繁的温度范围,可将它们分成三个类群:冷水种类,暖—温种类和暖水种类,最后一类群占总种数的70%以上。(2)东海北部陆架区甲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调查区的西北部受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影响,不但有一些冷水种,也有一些由黄海暖流携带进来的暖水种。调查区的西部种数极少,多为暖温种类。暖水种类出现在黑潮暖流影响的区域,虽然甲藻种类很多,但其生态性质很简单,可作为对马暖流和黑潮暖流的指标种。
海洋工程
半潜式平台运动的理论预报
姜际升, 劳国升, 胡平贤
1984, 6(5): 678-691.
摘要:
本文对半潜式平台运动的理论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外现有方法[1,4]的基础上,从势流理论出发,应用切片理论和相当线性粘性阻尼的假定,计及自由表面、水深、粘性和沉体单元体间的干扰影响,导出了半潜式平台运动方程式及水动力和波浪扰动力计算式。对运动方程采用了考虑运动对粘性影响的迭代解法。本方法已编制成电算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比较,两者吻合程度令人满意。
波浪在岸滩上的爬高和破碎的数学模拟
陶建华
1984, 6(5): 692-700.
摘要:
为了建立波浪在浅滩海岸地区运动的数学模型,需要模拟波浪在岸滩上的破碎、爬高的全过程。本文提出了用紊流模型来模拟这一过程,研究了几种紊流模型在破碎波计算中的应用。一个新的计算技术—“窄缝法”被用来解决由于波浪在岸滩上的爬高而形成的移动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