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运动侧边界海洋问题的自适应网格模拟方法
史峰岩, 张文心, 魏更生
1997, 19(2): 1-9.
摘要:
文中给出了普遍形式的变动界运动学条件,通过对其进行的量阶分析可知,在宽阔潮间带少域采用该条件是必要的.推导出了任意运动曲线坐标系下普遍适用的二维浅海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和可变边界运动学条件,从而方便地采用随岸界的运动而自动伸缩的自适应网格方法,来模化具有运动边界的浅海动力学问题.用此模型数值模拟了1969年的一次风暴潮,特别包含了黄河三角洲海域的风暴潮漫滩过程.
夏季台湾海峡海流的计算Ⅰ.三维诊断计算
王惠群, 袁耀初
1997, 19(2): 10-20.
摘要:
在σ坐标下建立了一个三维非线性诊断模式,并用于台湾海峡夏季海流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夏季通过台湾海峡北上的流量为0.83×106m3/s,其中在海峡南边界上,通过东西两半边界的流量分别为0.58×106m3/s与0.25×106m3/s;海峡内水平速度分布东侧最大,西次侧之;上升流普遍发生在福建沿岸;夏季台湾海峡的海流特性,主要是密度流,风海流是其次的.
北部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夏华永, 殷忠斌, 郭芝兰, 陈明剑
1997, 19(2): 21-31.
摘要:
模型以经Sigma坐标变换后具有自由表面的三维非线性Navier-Stokes方程为基本方程,以分裂算子法剖分动量方程,用全隐差分格式求解连续方程得到自由表面,最后计算完整的速度场.此外,采用紊流封闭模型求解垂直方向紊动粘滞系数,准确获得了摩擦影响层的潮流结构.应用本模型计算了北部湾的潮波运动,重现了K1M2分潮潮波系统并揭示了潮流的空间结构特征.
一个预报福建省北部地区台风大风的回归模式
沈如松, 龙宝森, 王钟
1997, 19(2): 32-37.
摘要:
利用1949-1991年的台风资料,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北(26°42N'、120°20'E)和北茭(26°23'N、119°59'E)两站的台风大风24h预报模式.从检验结果看,两站的台风大风预报历史拟合率分别为97%和87%.经1992年和1993年对两站的台风大风作验证,其预报准确率平均分别为97.4%和88%.
关于海气耦合模式气候漂移及敏感性的一点探讨
陈克明, 金向泽, 张学洪
1997, 19(2): 38-51.
摘要:
本文从概念性的大气或海洋系统及海气耦合系统出发,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指出:用观测气候场作为边界条件来调试大气或海洋模式并非最佳选择;海气耦合漂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源于未耦合模式模拟得到的气候状态与观测气候状态之间的系统误差,而另一部分则源于海气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海面“通量修正”可以消除因模式气候与观测气候之间的系统误差而引起的那部分漂移,但仍保留了海气系统的大部分非线性相互作用项.本文最后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指出耦合漂移受到模式海洋的垂真发辨的率、海洋温盐扩散方案、海气耦合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海面回波的干扰信号判决理论与方法
李茂堂
1997, 19(2): 52-56.
摘要:
首次提出采用三阶累积量对海面回波中的非对称非高斯干扰信号进行判决的理论与方法,这种新的判决理论与方法是利用高斯分布信号、对称非高斯分布信号和谐波分布信号的三阶累积量为零,而非对称非高斯分布信号的三阶累积量不为零这一特性,来判别海面回波中非对称非高斯分布的干扰信号.
南海北部沉降颗粒氨基酸通量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徐鲁强, 陈建芳, 唐运千, 郑连福, How-KinWong
1997, 19(2): 57-64.
摘要:
对1987年9月到1988年10月放置于南海北部的3套沉积物捕获器样品(共39个)进行了氨基酸通量及组成的研究.氨基酸通量与总通量的变化一致,均呈现季节性的不同,并与南海季风有显着关系.氨基酸组合特征及季节性变化指示沉降颗粒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其中浅层捕获器浮游植物为主要来源,而深层则浮游动物的贡献大.颗粒物质存在着快速沉降的机制,表明由南海季风气候控制的海洋真光层季节性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引起的生物响应,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海洋颗粒物质的产生、传输和沉积.
香港维多利亚港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
蔡立哲, 洪华生, 黄玉山
1997, 19(2): 65-70.
摘要:
1995年3月和8月对香港维多利亚港8个站位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40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多毛类25种,软体动物4种,甲壳动物7种,鱼类4种.根据各取样站耐污种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得出,靠近机场的VS2和VS4两取样站底质受到有机质严重污染;处于港的西部和中部的VM8、WM2、VS5和VS64个取样站底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处于港的东部的VS1和VS3两取样站底质相对较好.这些特征与维多利亚港输入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及水动力环境有关.上述结果还与维多利亚港底栖生物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年代的初步分析
陈雪, 林进峰
1997, 19(2): 71-84.
摘要:
在洋中脊、停止活动的脊岭、深海的岩石圈断裂的裂缝和熄灭的海底火山等4种类型地区,建立3个岩石圈厚度和热传导模型.得到这些模型的解是相同的.求解得岩石圈内和软流圈顶层的温度分布公式、利用热流计算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年龄公式;计算中央海盆的地壳年龄和岩石圈厚度;并列表和作出中央海盆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年龄图.根据它们的特征,把中央海盆分成3个区,并分别讨论其岩石圈的厚度、地壳年龄和热流分布的特征;分析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指出南海经历过三幕海底扩张.
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6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李太武, 苏秀榕
1997, 19(2): 85-88.
摘要:
本文以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肌肉为材料,研究了机体内含有的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醇脱氢酶的相对活性和它们的绝对含量.通过对两种对虾这6种同工酶的比较,初步探讨了日本对虾耐干旱的能力比中国对虾强的机理.
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腔中的隐匿豆蟹的繁殖和生长
杨耀聪, 李复雪
1997, 19(2): 89-94.
摘要:
本文通过观察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胺中的隐匿豆蟹性腺周年发育情况和分析头胸甲宽组成变化,研究隐匿豆蟹的繁殖和世代交替.隐匿豆蟹的繁殖期为3-10月,繁殖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两个繁殖高峰.隐匿豆蟹的世代交替是: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至翌年繁殖,形成第一个繁殖高峰.其中部分个体抱卵孵化后,性腺再次成熟和繁殖,这两部分豆蟹在繁殖后的当年死亡.因此这些个体,越过冬季,寿命只有1周年多.而在繁殖期晚出生的个体,翌年只繁殖一次,再过一个冬季,至第3年繁殖期再次繁殖后而死亡.这些个体越过两个冬季,寿命两周年.隐匿豆蟹生长至甲宽3.2mm后,才进入尖紫蛤外套腔中生活,在这以前,隐匿豆蟹营自由生活.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研究Ⅱ. 病原体的分离纯化
王金星, 刘昌彬, 张红卫, 赵晶, 赵双宜, 张燕君
1997, 19(2): 95-98.
摘要: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典型病虾的头胸部和肝胰腺,通过差速和超速离心,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各地样品提纯后,均可见大量杆状病毒,其长度为380-410nm,直径为90-100nm,与组织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相比,其长度较大,而直径较小.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种病毒是造成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
深海拖曳系统运动响应的理论研究
张潞怡, 朱继懋
1997, 19(2): 99-106.
摘要:
本文用二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6000m深拖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响应,建立了一种新的拖体边界条件,并对有航速情况下的收、放缆运动进行了计算和比较,讨论了影响拖体运动响应的几个参数.本文的计算方法为拖体运动的实时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冰激结构振动的非线性分析
金栋平, 陈予恕
1997, 19(2): 107-114.
摘要:
冰对结构的作用表现为冰的变形和破碎两个阶段,具有间隙非线性特性.考虑到这个特性,我们利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建立了非线性的冰-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阐明,冰激柔性结构的振动是一种多频干扰、自激和强迫的耦合振动系统,并研究了试验中观察到的锁频现象的机理.本文得到的冰力计算公式可用于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计算.
胶州湾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研究
沈志良, 刘明星
1997, 19(2): 115-120.
摘要:
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是海水中最复杂的体系,其平衡主要包括如下过程:它直接影响海水pH的变化,对于海气界面交换及海水化学和海洋沉积过程等起着重要作用.
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
温孝胜, 赵焕庭, 张乔民, 宋朝景
1997, 19(2): 121-128.
摘要:
伶仃洋位于珠江口东部,为一喇叭状的河口湾.除对伶仃洋的地形、水文和现代沉积等有过研究[1-4]外,对其垂向的地层层序和地质历史中的环境演化等也做过探讨[5-10].
稀土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曲克明, 袁有宪, 辛福言
1997, 19(2): 129-132.
摘要:
稀土元素对生物具有特殊生命科学作用,近20年来,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牧草及医药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1].稀土元素对生命过程作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兴未艾.
定常流对近水面物体绕射的影响
吴岩, 陶建华
1997, 19(2): 133-140.
摘要:
波浪力是作用在海洋建筑物上的最重要动力载荷之一.目前,无流影响的线性波浪理论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在大多数海洋工程实际问题中,波、流是同时存在的,因此,研究定常流对水波绕射影响的问题在海洋工程中具有明显的工程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