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6卷  第3期

海洋水文
亚惯性频率的全日内潮之解析与数值研究
谭攻克, 赵俊生, 陈则实
1994, 16(3): 1-11.
摘要:
本文确证,在北黄海老铁山水道海区经实测发现的强生日内潮属于开尔文波型的斜压(内)陷波.在该水域,全日潮频率低于局地惯性频率,即σ<f;迄今尚未发现有人具体研究过这种高频段(σ/f=0.7767)的斜压(内)陷波.沿岸陷波的求解实际上是求解一系列特征值和相应的正交特征函数族,一般求解析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主要靠数值方法予以研究.研究发现,内(斜压)陷波的上截止频率与地形的凹凸性密切相关,文献中常用于描写陆架或陆坡的上凸地形,激发不出高频段的陷波,只有凹陷地形才能激发起非噪声能量级的内(斜压)陷波.据此,我们找到了一个适于描写上述实测水域北岸底坡的凹函数形式:h(x)=(-x2+x+1)exp[b2(x-1)].从而确证了在老铁山水道海区所存在的强生日内潮是一种海岸陷波,源地在水道北测辽东半岛南部近岸区,并以内开尔文波的形式沿等深线传播,其方向大致为SW.这一结果与实测相符.
东海黑潮途经海域岛屿测站表面海温年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
汤明义, 尹杰, 曲如美, 隋萍
1994, 16(3): 12-20.
摘要:
本文依据东海黑潮途经海域岛屿测站资料采用滤波、调和分析、能谱方法探讨了该海域表面海温年变化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并浅释了其物理机制.其结果表明:东海黑潮沿途海温年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其数值特征较相邻海域变化缓慢,年周期分量占绝对优势;年际变化具有显着的3年和6~7年准周期变化,还存在10~11年和20~22年准周期趋势变化.这些准周期与某些大尺度海-气现象密切相关,在金球水文气象要素和现象的年际气候变化中具有普遍意义.文中指出了黑潮海域海温年际变化的直接原因应主要是黑潮暖流自身的变动,即它的流速流量的变化;还分析了对马暖流源地海域海温变化振动结构与黑潮海域的关联性、差异及其原因.
用波面高度分布的非正态特征反演非线性随机海浪
刘新安, 黄培基
1994, 16(3): 21-30.
摘要:
本文不依据波动的非线性方程,而是利用波面高度分布的非正态特征反演非线性随机海浪.在窄谱条件下,论述了反演的非线性波面、谱及波面极大(小)值分布同现有某些非线性理论结果的一致性,以深水正态海浪过程用浅水非正态特征反演浅水非线性海浪过程及其谱作为算例,并用实测资料检验,结果表明,其同实测值符合较好,从而说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海洋气象
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及其模拟
胡泽勇, 汤懋苍
1994, 16(3): 31-38.
摘要:
本文对137°E剖面不同深度的海温资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敏感区(约在6°N,125~150m处)的海温(WSST)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在对赤道太平洋海、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二维海气耦合模式.用此模式模拟出在赤道太平洋中存在一类似于大气中Walker环流的赤道太平洋环流,其强弱变化造成了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
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对冬季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董敏, 陈隆勋, 廖宏
1994, 16(3): 39-49.
摘要:
应用全球气候模式就西太平洋暖池区冬季海温异常对冬季大气环流及东亚冬季风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可以引起太平洋中东部Walker环流加强并使其位置东移.同时,增温区附近两半球的Hadley环流也明显增强,增温区附近的上升运动及副热带地区的下沉运动均更加明显.在反常加热区附近有自热带向中高纬度传播的波列出现,从而把海温变化的影响传播到全球.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对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西风带槽脊强度及位置分布均有重大影响,并造成全球高度场、温度及风场的变化,它使增温区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加强并向极地一侧移动,促使西风急流加强并北移,使东亚大槽北缩,并增大高纬与热带之间的热力差异.暧池区海温的异常升高使东亚冬季风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增暖.
海洋化学
海上溢油溶解过程的研究
杨庆霄, 徐俊英, 李文森
1994, 16(3): 50-56.
摘要:
本文研究了海上溢油的溶解过程.某石油烃成分在海水中的溶解量不仅取决于它的溶解度,也取决于该成分在石油中的百分含量,海水中浓度的垂直分布呈指数函数下降.海上实验中以0#烃轻柴油为例计算了C12~C21的每种正烷烃、总异构烷烃、总环烷烃和总芳烃主海水中的垂直扩散系数和溶解量,并建立了预报海水中油浓度和溶解量的方法.在平静海况下,溢油48h内油溶解量约为总油量的0.52%.
美国长岛湾缺氧现象及其治理对策综述
黄晓航, 吴超元, J科拉, C亚瑞西
1994, 16(3): 57-60.
摘要:
近年来,缺氧(hypoxia)现象成为世界范围大洋沿岸水域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由美国环境保护署协调进行的“长岛湾研究”项目对缺氧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其与海洋富营养化的关系所做的研究,同时介绍了治理缺氧所采取的对策.
硒在海洋浮游植物生化组分中的分布
杨逸萍, 李河典, 胡明辉
1994, 16(3): 143-148.
摘要:
硒为中等生物制约元素.海洋浮游植物对硒的富集系数高达103~104[1].硒沿海洋食物链的传递[1~4]表明硒在生物体内可能被结合在细胞原生组分中[5-7].为了进一步探讨硒对海洋浮游植物营养作用的新陈代谢基础,深入研究硒沿海洋食物链的传递现象,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试验,结合现场观测,比较全面地研究了硒在海洋浮游植物体主要生化组分中的分布,同时探讨了介质中硒浓度变化对上述分布的影响.
海洋地质、地貌
冲绳海槽早期扩张作用中岩浆活动的演化
翟世奎, 陈丽蓉, 申顺喜, 毛雪瑛, 柴之芳, 马淑兰
1994, 16(3): 61-73.
摘要:
不同于其他典型的弧后扩张型盆地,在冲绳海槽内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火山岩──浮岩,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柱状岩心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岩石化学分析,讨论了冲绳海槽在早期扩张作用中岩浆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浮岩岩浆来源于地幔,但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地壳物质混染两个过程.冲绳海槽的岩浆活动有自酸性向基性演化的趋势,随着海槽的进一步扩张,岩浆活动会加剧,海槽地壳将由过渡型向大洋型发展.
杭州湾北岸深槽形成及演变特性研究
余祈文, 符宁平
1994, 16(3): 74-85.
摘要:
本文在论述杭州湾水、炒运动和冲淤变化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北岸深槽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及演变特点.
南海北部陆缘西部的地壳结构
姚伯初, 曾维军, 陈艺中, 张锡林, DE海斯, J迪博尔德, P布尔, S斯潘格勒
1994, 16(3): 86-93.
摘要:
通过中美科学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采集了一条地壳剖面,从阳江地区开始,经珠三坳陷、神弧-东沙隆起、西沙海槽至西沙-中沙台地.结果表明,珠三坳陷的地壳已减薄至23km,去掉新生代沉积,则只有15km厚.西沙海槽的地壳结构已具备裂谷特征,地壳强烈减薄,厚14.47km;下地壳有高速地壳层,层速度为7.1km/g,厚6.7km.说明在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西部受过强烈拉张,地壳减薄;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沿强烈拉张处侵入到地壳底部,使其地表形成裂谷.在西沙海槽的南部和北部,地壳结构差异很大,推测这里可能是由两个古老地块沿西沙海槽缝合起来,新生代早期的张性事件,又将这条古缝合线拉开,形成新生代裂谷──西沙海槽.
辽东湾北部沉积物对重金属集散的控制作用
鲍永恩, 符文侠
1994, 16(3): 139-142.
摘要:
本文研究范围包括辽东湾北部潮滩至15m水深之间的海域.
海洋生物、水产
许氏平鲉繁殖群体的生物学及其苗种培育的初步研究
陈大刚, 叶振江, 段钰, 冯东岳
1994, 16(3): 94-101.
摘要:
报道了山东近岸许氏平Sebastesschlegeli繁殖群体的种群结构,系由体长235~467mm、体重300~3770g的3~14龄个体组成,其生长特性多数为L=480.34mm、W=4111.70g、k=0.2211、t0=0.567、α=1.0905×10-5、b=3.198.雄鱼3岁、雌鱼4岁达初次性成熟.产仔期在4~5月、盛期为5月上中旬.繁殖力为1.52万~31.45万尾.在水温11.6~20.5℃的条件下、约40d进入幼鱼期.在此基础上报告了亲鱼选择与产仔、苗种培育方法、饵料系列以及水质管理等技术措施,取得育苗的成功.
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朱鑫华, 吴鹤洲, 徐凤山, 叶懋中, 赵紫晶
1994, 16(3): 102-112.
摘要:
根据1980~1985年间沿辽东湾至长江口20m水深以浅双船底拖网取样资料,分析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5项环境因子(WT、AT、CA、RF、S)与7项群落多样性指标(S、NED、BED、IWBDnHb'、Db)时序动态过程,均呈现为单周期型变动规律.相应地,AI和MI在冬季(12~4月)变动幅度最大,群落内物种更替频繁;夏季(7月)MI趋近于零,显示其稳态特征.个体相遇率PIE、Hisher指数α和个体数多样度Hn'为多峰型,生物量均匀度Jb为单、多峰复合型,3、7,11月间处于较低值期,5月和9月取得较大值;个体数均匀度Jn逐月变化无明显周期存在.群落多样性指数IWB和Hb'与环境温度的逐月变化规律在p<0.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在空间范围内,5~11月间的暖季间环境要素如AT、CA、RFSPIE、α、Hn'和Dn成弱相关,而BED与多样性指数成负相关;12~4月间的冷季组内多样性指数与生物因素较为密切,综合群落多样性参数与环境因素时、空格局复相关分析,认为制约本区游泳动物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因素为物种数、生物量生态密度和环境水温.
海洋工程
80m氦氧饱和-100m巡回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
龚锦涵, 杭荣椿, 潘令松, 袁锦富, 肖卫兵
1994, 16(3): 113-120.
摘要:
1987年夏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为两批.在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理一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订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正式进入海上实际应用的发展新阶段.积累的经验可为今后经济、国防建设中更深的海上实潜作业打下良好基础.
波、流联合作用下海洋平台张力腿的涡激非线性振动
董艳秋
1994, 16(3): 121-129.
摘要:
本文研究深水张力腿平台(以下简称TLP)的张力腿在波、流联合作用下涡街激起的振动.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中既考虑平方流体阻尼项,同时又计及中心激振影响,文中假定微幅波和线性分布的不均匀流是沿同一方向的.事实上,此方法可扩展到波、流呈任意角度的情况下,沿流向或垂直流向动力响应的研究.采用了多项伽僚金法和综合数值解法,以Conoco's Hutton张力腿平台为例,计算了当涡激频率与张力某固有频率相近发生谐振时,张力腿涡激非线性动力响应,给出一些重要结果.
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人工岛周围局部冲刷的研究
秦崇仁, 肖波, 高学平
1994, 16(3): 130-138.
摘要:
本文采用系列模型延伸法研究粉砂质海床上的人工岛在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的局部冲刷问题.对两个不同比尺的模型岛进行动床实验,测得模型岛周围底砂的冲刷深度及冲刷范围,将这两个比尺模型的实验结果经延伸而获得原体人工岛周围可能发生的最大冲刷深度.同时,在理论上探讨了模型与原体之间最大冲刷深度的比尺关系.研究中对三种不同方向组合的波流作用下人工岛周围的局部冲刷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以波流同向时的冲刷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