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5卷  第1期

海洋水文
海浪非线性性的实验研究——Ⅱ.风浪二阶谱及其与非线性外观特征间的关系
丁平兴, 孔亚珍, 侯伟
1993, 15(1): 1-8.
摘要:
本文介绍海浪非线性性实验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实验资料,通过二阶谱分析,从内部结构上揭示部分风浪非线性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随风速、风区、水深的变化规律,并建立风浪二阶谱、二阶相干谱与风浪非线性外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渤海三维风生-热盐-潮致Lagrange余流数值计算
王辉, 苏志清, 冯士筰, 孙文心
1993, 15(1): 9-21.
摘要:
笔者基于一种三维斜压浅海Lagrange余流的弱非线性理论,湍粘性系数的处理引进了Richardson数,利用流速分解法,把作为强迫力的潮汐、风和热盐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考虑了黄海暖流余脉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诊断计算并获得了渤海三维风生-热盐-潮致Lagrange余环流.同时,给出了潮致Lagrange余环流、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并且做了比较和分析.对渤海Lagrange余环流的三个主要涡旋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用实测资料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显示了结果的合理性.
德雷克海峡上层热结构特征与锋的演变
李金洪
1993, 15(1): 22-30.
摘要:
本文利用1986~1987年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极地”号船横渡德雷克海峡时所收集的XBT资料,详细地描述了海峡上层热结构特征与成带现象,讨论了南极区(AAZ)中温度最小值层——Tmin层的成因,分析了海峡中三条锋——亚南极锋(SAF)、极锋(PF)和大陆水边界(CWB)的特征与演变,给出了锋的基本特征量,并认为SAF位置南北移动不但与南极极锋区(APFZ)中的冷环存在有关,而且与SAF北面的双锋出现及其强度有关.
海洋气象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流异常及其对副高的影响
蒲书箴, 于惠苓
1993, 15(1): 31-43.
摘要:
本文以中美双边TOGA考察期间所获得的资料为主,说明了1986/1987年埃尔尼诺期间,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结构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讨论了这些异常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在埃尔尼诺期间,(1)热带西太平洋东部(以165°E断面的次表层温度资料为代表),高于29℃的表层暧水沿经向扩展,使大面积的海表面出现温度正距平;(2)在热带西太平洋西部(以137°E断面的次表层温度资料为代表),表层暖水(T>28℃)的横截面积变小;表层温度出现负距平;(3)165°E断面的上层东向流增强;(4)从黑潮源地,即18°20'N以南、130°E以西至菲律宾沿岸的热带洋域向北的暖水流量变小.在这些异常变化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低空(1 000hPa)的大气辐散加强,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加强.
夏季南亚季风系统中期变动过程中的200hPa辐散环流
杨维武, 喻世华
1993, 15(1): 44-52.
摘要:
本文用合成资料讨论了夏季南亚季风系统中期变动过程中200hPa辐散环流的变化,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新事实:(1)南亚季风区到太平洋信风区存在两个主要的辐散中心,它们分别位于菲律宾以东海面和西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前者存在明显的东西振荡过程,它和南亚季风环流的中期变动有密切的联系,后者位置稳定少变,但强度变化明显.(2)对澳大利亚高压起着主要作用的是源自加罗林群岛辐散中心的南支辐散气流,而不是源自南海的辐散流;在源自上述两个辐散中心的南支辐散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在澳大利亚以西海面上还维持一个独立的辐合下沉实体,其强弱变化有明显的准双周振荡过程.(3)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与东亚大陆季风雨带相对应的次级辐散中心,其向南的辐散气流与源自南海到西太平洋向北的辐散气流在东亚大陆的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引导西太平洋副高伸入大陆;一旦这一次级中心消失,副高随即退出大陆.(4)当菲律宾以东海面的辐散中心移到中南半岛,则与加罗林群岛辐散中心之间的辐散气流在南海地区辐合下沉,这时该地区赤道反气旋活跃,表明其动力性质明显.
8807号台风中尺度结构的诊断分析
王继志, 杨元琴, 汤桂生
1993, 15(1): 53-61.
摘要:
1988年第7号台风在近海突然发展并袭击杭州市,台风风力强,破坏力大,给著名的西湖风景区带来严重的破坏.本文应用笔者研制的AFDOS系统,根据数字化卫星云图、地面加密观测自动记录及其他常规资料,对台风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8807号台风在杭州湾造成的灾害天气与台风中尺度组织“突变”过程有关.(2)诊断给出的每小时海平面最低气压及500hPa位势高度值与逐时实际观测结果十分一致,我们推算出的当强灾害出现时的中心最低气压值接近960hPa,最低气压出现的时间与杭州湾强风灾害出现的时间十分一致.(3)8807号台风中的积云对流强度与螺旋结构强度呈明显的反位相变化趋势.(4)8807号台风强度的局地突变特征是难以预测的,但通过对台风系统的时空跟踪,强风区移动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前发现的.
海洋化学
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Ⅰ.水体中溶解态磷与颗粒态磷的含量、分布与转化
陈水土, 阮五崎, 郑瑞芝
1993, 15(1): 62-70.
摘要: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调查了颗粒态磷(P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水携带入海的磷大部分以颗粒态存在,DOP占有相当的比例.各种形态磷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河水海水混合过程中,PP发生明显转移,在S=15~20水域,达最低值.悬浮颗粒物上吸附的磷在盐度增大时解吸是DIP随S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该海区生物必需的磷主要不是来自九龙江水的供给,而是从海区磷的再生、转化中得到补充.
海洋地质、地貌
辽东湾潮滩及滨下动力地貌特征
符文侠, 李光天, 何宝林, 刘国贤
1993, 15(1): 71-83.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辽东湾潮滩及滨下地貌类型与沉积动力特征,利用重复水准测量、卫片和航片资料进行了潮滩分带,定量计算了潮滩分布面积和冲、淤速率,分析了潮滩动态变化规律,并对辽东湾潮滩的生态开发提出了管见.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制
李泽刚
1993, 15(1): 84-91.
摘要:
本文根据河口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拦门沙形成的动力条件和过程,较详细地论证了泥沙在双向动力平衡位置——涨潮上溯流滞流点附近沉积的动力机制.同时阐明了河口沙嘴冲淤变化的情况.其结论可作为黄河口治理的科学依据.
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
孙效功, 杨作升, 陈彰榕
1993, 15(1): 129-136.
摘要:
本文利用现行黄河口海域多年的水深测量资料,用计算机绘制了黄河口冲淤等值线图和冲淤立体图.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从定量的角度,为河口治理及各种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海洋生物、水产
重金属对真鲷生理生化作用的研究——Ⅰ.铜、锌、铬和硒对真鲷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综合影响
蓝伟光, 陈霓, 杨孙楷
1993, 15(1): 92-97.
摘要:
本文探讨了铜、锌、铬和硒对真鲷肝脏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的综合影响.重金属铜、锌、铬和硒以不同的浓度混合,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设计实验,把人工孵化后并养殖10个月的真鲷作为试验材料,暴露(Exposure)于各种混合浓度的实验海水中,以真鲷肝脏Alpase的活性变化作为检测指标,将实验测定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适量的铜和锌能激活真鲷肝脏Alpase的活性,过量时真鲷肝脏Alpase的活性又会受到明显的抑制;硒本身的影响很小,但硒和铜之间的交互效应却降低了过量铜对真鲷肝脏Alpase活性的抑制作用,证明硒与铜之间呈现颉颃作用;不同浓度的铬对真鲷肝脏Alpase的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真鲷肝脏Alpase的活性有可能作为真鲷体内铜和锌缺乏或过量引起中毒的生化指标.
中国对虾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
许兵, 纪伟尚, 徐怀恕, 石杰
1993, 15(1): 98-106.
摘要:
本研究证实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坎贝氏弧菌,可引起养成期中国对虾暴发红腿病.该病系病原菌侵入对虾循环系统而导致的败血症.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的胞外产物具有多种酶活性,是病虾致死的主要原因.
鲻鱼卵母细胞成熟机理的探讨
洪万树
1993, 15(1): 137-140.
摘要:
为了探讨鱼类性腺发育成熟规律和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调节问题,过去进行了许多性腺发育组织学、细胞学以及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应用电镜、免疫、质谱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迅速进展[1~2].Nagahama[3]首先采用高体方法研究硬骨鱼类性腺类固醇激素的来源,这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探讨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过程中激素的作用问题,而且已被认为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海洋物理
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的数值模拟
曹祖德, 王桂芬
1993, 15(1): 107-118.
摘要:
在淤泥质海岸上,促使岸滩演变的基本动力过程是波浪掀沙、潮流输沙.它与岸滩演变、港口回淤、航道淤积、闸下淤积等许多问题有关.本文重点介绍波浪掀沙、潮流输沙及海底演变过程,论述其数值模拟的数学理论即各种动力因素的控制方程及地形演变方程,论述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的物理过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并确定模拟演变过程的几个重要参数,如潮流底部剪切应力、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底部剪切应力、风对水面的剪切应力以及波浪剩余动量流等,为正确的模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章通过应用实例说明此模拟是正确的,可应用于该领域内的各种复杂问题.
模板匹配法在遥感海冰位移上的应用
黄润恒, 王强, 金振刚
1993, 15(1): 119-124.
摘要:
我们运用模板匹配法即最大互相关方法(MCC)从相邻时间的海冰遥感图像跟踪海冰的表观漂移,得到了辽东湾海冰表观位移的空间分布.我们试验了计算机自动跟踪和人机交互式特征跟踪两种方法,并对模板匹配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听阈值的进一步研究
肖友芙, 王丁, 王克雄
1993, 15(1): 125-128.
摘要:
目前世界上已对很多种鲸做了听觉灵敏度的研究,大体上采取的方法有两种:(1)行为反应法[1-4]和(2)诱发电位法[5].我们采取行为反应法研究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的听觉灵敏度.由于1987年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所王丁等人已对白暨豚的听觉灵敏度进行了研究,因此我们这次的测试研究就在其灵敏区域内,重点研究白暨豚对调频刺激信号及对宽度不同的单频信号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