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14卷  第2期

海洋水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沿岸海面变化趋势的研究
周天华, 陈宗镛, 田晖, 于宜法
1992, 14(2): 1-8.
摘要:
本文采用平均海面一种平稳动态模型,分析中国沿岸海面变化,并作出趋势预测.中国近海40年来相对海平面变化速率平均约为1mm/a,近10a、特别是近3a来的平均海面呈上升趋势.有关3-7a的变化,主要是本海区海面对埃尔尼诺现象、黑潮大弯曲和中国沿海气候变异作出的响应.具体说,中国近海海面变化主要是由黑潮流量、本海区寒潮强弱和降水量多寡等因素决定的.本文以黄浦公园为例,用找到的周期对年均海面进行推算,5a间推算与实测值的标准差为3.9cm.
冬季黄海暖流水的起源
乐肯堂
1992, 14(2): 9-19.
摘要:
以1986年1月中美南黄海联合考察所得的温盐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冬季黄海暖流水的起源,主要结果有:(1)冬季黄海暖流水主要是由对马暖流水和东海混合水通过侧向混合而形成的,但黄海混合水和朝鲜西岸沿岸水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混合;(2)在对马暖流水向南黄海扩展的过程中,尽管平流扩展的方式不能被忽视,但在济州岛附近海域,水平涡旋扩散却起着主要作用;(3)对马暖流水与东海混合水一起,主要由下层进入南黄海,这是由于在济州岛西南海区的上层存在着强烈锋面(这里是混合增密区).
统一均衡基准下中国沿岸的海面变化
黄立人, 杨国华, 安振声
1992, 14(2): 20-25.
摘要:
在对我国12个验潮站近几十年海平面观测资料的显著周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海平面线性变化叠加若干固定周期变化的模型来拟合月均值观测值,并按最小二乘准则估计了这些验潮站近几十年来趋势性相对变化及误差,并将这些相对变化归算到文献[4]所建立的统一均衡基准下,研究了中国沿岸未来数十年的海面变化趋势.指出中国沿岸海面总趋势是上升的,各岸段速率有所不同,少数岸段海面下降.文中给出的数值对未来海面变化及影响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珠江口伶仃洋海区的潮流数值模拟
王建美, 俞光耀, 陈宗镛
1992, 14(2): 26-34.
摘要:
利用二维非线性潮波微分方程组,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伶仃洋枯水期的半日、全日和混合潮,同时,还考虑了径流和比降.在半日潮的计算中,通过考虑或不考虑径流、比降来分析二者对伶仃洋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伶仃洋的余流主要受径流控制,比降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
海洋气象
1983 El Nino盛期洋面的热量平衡
杨大升, 杨柏, 潘志
1992, 14(2): 35-46.
摘要:
本文利用1983年1月份(1982/83年埃尔尼诺最强时期)的海、气资料,对35°N-35°S、45°E-75°W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获得的净辐射、海洋向大气传输的潜热、感热通量及获得的净热量作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冬半球的潜热、感热向上输送大于夏半球,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感热由大气传给海洋,但数值较小;东太平洋大气获得的潜热通量比常年平均值小.净辐射基本上呈纬向分布,云量对其影响很大,海表面温度(SST)和净辐射有很好相关关系,高SST区与净辐射低值区对应,E1 Nino期间的SST异常使得中太平洋海域洋面获得的净辐射减少,而该处洋面上大气获得的潜热通量则较多,故海洋净获得热量减少.净热量平衡,冬半球海洋一般为大气的能源,夏半球为大气的能汇.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
宋家喜
1992, 14(2): 47-52.
摘要: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北大西洋北部海温变化与后期南亚500hPa高度场变化有密切关系,文中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物理过程及其对南亚夏季风的影响.
热带温度场的振荡与埃尔尼诺现象
罗树森, 李凤临, 刘玲
1992, 14(2): 127-129.
摘要:
海洋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海洋上的埃尔尼诺现象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已成为大家关注的大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气象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热带温度场长期振荡的事实,它们与埃尔尼诺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热带温度场长期预报提供有用的背景和着眼点.
海洋化学
台湾海峡西部营养盐变化特征——Ⅳ.水系混合及浮游植物摄取对Si:N:P比值的影响
暨卫东, 黄尚高
1992, 14(2): 53-62.
摘要:
本文取自福建海岸带及台湾海峡西部硅酸盐、无机氮与磷酸盐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季ΔSi:ΔN:ΔP比值是比较固定的,现场的Si:N:P浓度比值是变化的,秋、冬季ΔN:ΔP比值接近Redfield比值.并通过各季N:P比值的平面分布,来探讨台湾海峡水系交错混合,浮游植物摄取转移对N:P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沿岸大陆水中N:P比值高,外海水中N:P比值接近Redfield比值;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旺盛的局部海区,磷酸盐几乎被消耗殆尽出现N:P比值极大区.在营养盐中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限制因素.
海洋地质、地貌
钙质底栖有孔虫壳的溶解试验
同号文
1992, 14(2): 63-68.
摘要:
用相同pH值的醋酸(HAc)-醋酸钠(NaAc)缓冲溶液,对不同大小、属种的底栖有孔虫壳体进行溶解试验,并结合壳体成分、壳壁厚度、壳壁孔的有无、大小及密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引起有孔虫壳差异溶解的因素首先是壳体大小,其次是壳体成分和壳体结构;通过不同pH值的醋酸-醋酸钠溶液对有孔虫壳体的溶解试验,发现pH在5.5-6.0之间时(常温、常压),有孔虫壳的溶解作用最为稳定.本文还讨论了浅水底栖有孔虫的保存问题.
南大洋沉积物中莫烯、甾烯、蕨烯、藿烯、双烯脂肪酸分布
姜善春, 唐运千
1992, 14(2): 69-80.
摘要:
笔者由南大洋4个海洋沉积物样中,用有机试剂抽提有机质,经薄层色谱分离、气相色谱分析、色谱-质谱-数据处理系统联用仪鉴定,确定有17β(H)、21α(H)——双升莫烯,胆甾-5-烯,24-甲基胆甾烯,24-乙基胆甾烯,藿-17(21)-烯,新藿-13(18)-烯,蕨-8-烯,蕨-7-烯,17β(H)、21β(H)-藿-22(29)-烯,C27-29甾烷,β,β-C29-31藿烷,C18:2Δ9,12双烯脂肪酸,C18:1Δ9和C18:1Δ11单烯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物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为:β,α-双升莫烯、β,β-C29-31藿烷、β,β-藿烯等有机物标志着南大洋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低的特征;甾烯、甾烷的分布标志着南大洋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早期沉积作用中经受过热滤化特征;蕨烯和双烯脂肪酸等有机物可作为南大洋沉积物中的细菌的标志物,还可以作为南大洋沉积物中的还原环境标志物.
黄东海陆架悬浮体向其东部深海区输送的宏观格局
杨作升, 郭志刚, 王兆祥, 徐景平, 高文兵
1992, 14(2): 81-90.
摘要:
本文分析了初夏黄、东海毗邻陆架到深海海域所观测到的悬浮体含量分布和水动力要素,结果表明在陆架与深海区之间存在一个与悬浮体一般分布规律不相符的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它犹如一道洁净的“水体障壁”横亘在陆架水与深海之间,阻挡着悬浮体含量最高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的输送.不同的海洋要素分析表明,这一道“水障”系由入侵陆架的黑潮爬升水形成,它是影响悬浮体输送的重大动力因素,其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陆架大部分悬浮体向深海的运移具有“夏贮冬输”的季节性格局.冬季风暴破坏了研究区水体的温盐跃层并影响黑潮爬升水的进退,是影响研究区悬浮体传输的另一重大动力因素.
海洋生物
日本九州西南部东海黑潮区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林玉辉, 中村保昭
1992, 14(2): 91-98.
摘要:
材料取于中、日黑潮合作调查期间,日本国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阳光丸”调查船于1986年6月15-28日在日本九州西南部东海黑潮区(29°30'-32°00'N,128°00'-130°30'E)的调查.浮游动物样品使用装有TSK型流量计的北太平洋浮游生物网在50-0m垂直拖取;温、盐度等项目采用CTD测定.调查区初步鉴定浮游桡足类134种(含4spp.),其中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少数为暖温带种和世界广布种;群落组成以高温高盐种占主体.主要的优势种有:Oncaea venus-ta、Oithona plumifera、Clausocalanus furcatus、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Paracalanus aculeatus、Oithona similis、Temora turbinata、Oncaea media、Undinula darwinii、Acartia negligens、Corycaeus speciosus、Scolecithrixdanae等.浮游桡足类总个体数平均367.6个/m3,其平面分布以黑潮流轴区数量较低,而种数则较多.黑潮暖流及中国大陆沿岸流的消长变化影响着浮游桡足类的群聚结构和分布;而水温是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南海中部管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林茂
1992, 14(2): 99-105.
摘要:
根据1983年9月,1984年4-5月,7-8月和12月4个航次采自南海中部0-200m水层的166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报道了南海中部管水母的种类、总个体数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着重讨论了近岸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近岸水的关系;大洋深水性生态类群的分布与底层水抬升的关系.认为,春季、夏季和秋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源自爪哇海及巽它陆架;冬季,影响调查区的近岸水有广东近岸水和部分菲律宾近岸水.调查区西侧的次表层水终年有不同程度的涌升,属于大洋深水类群的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西侧终年可见.冬季和春季,除海区西侧外,北极单板水母在海区南部普遍出现,而在海区东北部,其在夏秋季仍有出现,但此时却完全消失,这正反映了冬春季海区南部底层低温水的抬升,以及进入海区东北部的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水的温度比南海中部相应水层偏高的特性的调查区的水环境状况.
分散剂BP-1100X及其分散原油对海洋围隔生态系内浮游植物的影响
唐森铭
1992, 14(2): 130-134.
摘要:
近30年来,海洋围隔生态系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学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1984-1987年,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在中国厦门和加拿大悉尼分别使用围隔装置进行了重金属和工业区沉积物[2]、尾矿[3],石油和石油分散剂Corexil 9527[4]对围隔系统中浮游生态系影响的研究.
生物保鲜剂处理中国对虾肌肉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王卫国, 刘彧桦, 李会玉, 张增艳, 王占连, 于庆威
1992, 14(2): 135-137.
摘要:
对虾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产品.众所周知,虾的鲜度,从捕后的瞬间即开始下降.在0℃条件下,生虾有1-2天的货架寿命;在-18℃条件下,高质量的货架寿命3-4个月[1].我国有关对虾保鲜的研究工作不多,生物保鲜技术中未见报道.当前对虾的保鲜,主要依赖冰冻手段.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市场对鲜虾的需求,对虾保鲜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往作为水产品保鲜剂使用的硫酸盐化合物,由于残留问题而受到限制.为了寻求一种安全的保鲜剂,以适应生产上的需要,我们开展了以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保鲜剂的研究,并进行生物保鲜剂处理的对虾肌肉结构的观察,本文报道肌肉结构的观察结果.
海洋工程
作用于并列双桩桩列上的波流力
李玉成, 王凤龙, 王洪荣
1992, 14(2): 106-121.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测定了双桩并列时在不规则波和水流共同作用下在不同桩距条件下桩柱所受的正向力与横向力,分析了正向力、横向力及其合力的时域及频域特性,给出了正向力、横向力和合力群桩系数随相对桩距和KCp数的变化规律.文中还探讨了双桩并列时合力值及其方向与单桩合力值和方向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