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9卷  第5期

海洋水文
用CTD资料分析东海温、盐、密度垂向细结构初步尝试——Ⅰ.浅海内波的垂向结构
方欣华, 尤钰柱
1987, 9(5): 537-543.
摘要:
用时间间隔为1小时的12次CTD观测短记录分析了东海浅水区温、盐、密度脉动的垂向特性.平均温、盐、密度剖面可以分成明显的3层:跃层及其上、下层.温、盐、密脉动基本上由内波引起,但在跃层上、下界也存在一定的入侵卷挟.跃层中心的深度起伏大于6.35米,厚度变化在3.5-8米之间.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是间歇性的,不规则的.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估计得温度脉动的垂向波数谱,表明能量主要集中在低波数段(<0.13周/米),其间有两突出的谱峰,估计谱线斜率低于-3次方.在中(0.13-0.64周/米)、高(>0.64周/米)波数段谱线分别有-3与-5次方波数依从关系.可能低波数段是内波运动;中波数段是细结构过程或内波与细结构的联合作用;而高波数段的细结构则很弱.
用最大熵方法估计海流旋转谱
余宙文, 刘玉光, 蒋松年
1987, 9(5): 544-549.
摘要:
本文将最大熵方法首次应用于海流旋转谱的估计.考虑到海流谱频域宽、谱峰多的特点,本文采用经验方法定阶,并提出了一个检验定阶是否合适的判据.在实例计算中,根据1980-1981年东海中美联合实测海流数据,在旋转谱分析基础上.阐述了所在海域关于潮流、惯性振荡、低频流的一般规律及某些特殊现象.
大亚湾核电站海区浅海水温波动分析
甘雨鸣
1987, 9(5): 550-557.
摘要:
本文利用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大亚湾浅海区海水温度的变化状况,指出了存在于海域内的水温振动频域及影响水温变化的显著振动周期.文内还指出了在锋面过境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所具有的海域表层水温改变的特点与趋向.
海洋气象
西太平洋近赤道地区风场的变化与埃尔尼诺
高士英, 王静曙
1987, 9(5): 558-567.
摘要:
本文利用综合海洋大气资料(COADS)分析了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的变化与埃尔尼诺的关系,发现埃尔尼诺发生前该地区纬向风有持续的东风距平,经向上有由赤道吹向高纬的经向风异常,造成了西高东低和赤道低两侧高的海平面分布.而在埃尔尼诺年该地纬向为西风距平,经向有由高纬指向赤道的经向风异常,造成暖水在赤道附近堆积.由此产生的开尔文波是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以下简称海温)变暖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埃尔尼诺年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两次西风距平的峰值,两次由北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和两次近赤道台风的高潮对应于东太平洋海温的两个正距平高峰.
北太平洋海洋环流遥相关现象
莫如平
1987, 9(5): 568-575.
摘要:
本文着重分析北太平洋海面温度(以下简称海温)的功率谱和相关场特征.结果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上,海温的演变表现出显著和一致的准3.5年振荡特点.这一特征振荡还能影响到其他海域的海温变化,并在北太平洋中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激发出一些明显的遥相关现象,从而把热带太平洋上的埃尔尼诺现象与中、高纬度的海洋环流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文章还对各关键海域上的海温异常及其遥相关的可能机制作了深入探讨.
海洋化学
海水中混合交换剂对Zn(Ⅱ)交换加和性研究——Ⅱ.δ-MnO2/蒙脱石混合物对Zn(Ⅱ)的分步交换
孟晓光, 张正斌
1987, 9(5): 576-580.
摘要:
本文探讨了δ-MnO2/蒙脱石混合物对Zn(Ⅱ)的交换过程及交换作用非加和性的原因.实验证明,在pH由低到高变化时,混合物中的δ-MnO2和蒙脱石对Zn(Ⅱ)的交换是分步进行的.在低pH时Zn(Ⅱ)首先在δ-MnO2上发生交换作用;在高pH时Zn(Ⅱ)在蒙脱石上的交换作用占主要地位.分析认为,分步交换作用的产生是造成δ-MnO2/蒙脱石混合物交换作用低于加和情况的必要条件,δ-MnO2表面交换点交换活性的不同是造成这种非加和性交换的根本原因.实验还证明,沉积物中δ-MnO2含量达到5%时,它对Zn(Ⅱ)的交换规律主要由δ-MnO2决定.
黄河口水域微量重金属表观络合容量研究
孙铭一, 张昊, 张正斌
1987, 9(5): 581-588.
摘要:
本文采用物理涂汞膜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络合滴定技术结合ip-Ea*特性曲线的研究,完成了黄河口水域两个站位的微量重金属(Cu、Pb、Cd)的表观络合容量测定.结果表明,黄河口水样中微量重金属的表观络合容量大小顺序为:Cu>Cd>Pb,近岸水样比远岸水样的表观络合容量高.同时还对紫外线照射对有机配位体的破坏效应及电解池壁的吸附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利用ip-Ea*特性曲线探讨了海水中微量重金属在电极上还原的机理.
海水中痕量锡的络合吸附波研究
袁文霞, 杨孙楷
1987, 9(5): 652-655.
摘要:
天然水体中的Sn以Sn(Ⅳ)为主要存在形式.海水中的锡主要以SnO(OH)3-的形式存在,但也有可能与水体中的有机质、微生物等相结合,尤其在缺氧情况下,锡可在细菌作用下发生甲基化[1].尽管海水中锡的测定方法已有发射光谱法[2]、中子活化法[3],但这些方法皆需分离富集手续,至今尚未见有直接测定海水中锡的方法报道.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海水体系中以醋酸-醋酸铵为缓冲溶液,锡和铜铁试剂(Hcup)在滴汞电极表面产生灵敏的络合吸附波.若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消除氧波的干扰,提高灵敏度,因而不必通氮除氧.本文针对海水的组分特征,对痕量锡的分析作了探讨,首次提出了直接测定海水中痕量锡的灵敏、快速的极谱方法,方法的检出限可达ppb级.海水经紫外线照射4小时后便可消除有机质、微生物的干扰,取经紫外线照过的海水20ml即可直接测定.
海洋地质、地貌
海山磁性之反演
徐世浙, 吴铭先
1987, 9(5): 589-593.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海山磁异常的新方法.直接将海山表面剖分成许多三角单元,然后用高斯数值积分计算这些单元产生的磁异常并叠加.选择适当的磁性参数,使计算异常与实测异常在最小二乘意义下最佳拟合.本方法的优点是,计算模型与实际海山的拟合程度较高,且公式推导和程序设计简单.本文对Watkins海山磁异常进行反演,计算磁异常与实测磁异常的拟合程度稍高于前人的方法.
琼州海峡成因初探
张虎男, 陈伟光
1987, 9(5): 594-602.
摘要:
在琼州海峡中存在3条与其走向相同的北东东-近东西向深部断裂以及若干与之斜交的其他方向的断裂.它们主要活动于新第三纪.这些断裂所构成的破碎带,位于先成的由于南海扩张向南北挤压而形成的雷南琼北之间的近东西向构造低地中.在第四纪的历次间冰期期间,由于海面的相对抬升而被淹,又因海流的侵蚀不断加大其深度并堆积了相应时代的沉积物.至冰后期海面最后一次上升,琼州海峡才形成现今的面貌.海峡的形成过程表明,一个较大规模的构造地貌实体,一般都要经过复杂的内外动力的塑造过程,不仅要综合考虑内外营力的作用,还要考虑和区分在不同的地质时期以何种作用为主.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遥感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带的初步分析
徐柏德, 龚允珍, 沙兴伟, 谢寿生, 杨汝良
1987, 9(5): 656-663.
摘要: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海岸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可见光、红外遥感对此已作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微波传感器的不断发展成熟,特别是我国合成孔径雷达(SAR)研制成功,给海岸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遥感手段.
海洋生物、水产
南海中部深水域浅室水母一新种
张金标, 林茂
1987, 9(5): 603-606.
摘要:
在分析南海中部200m以深浮游动物样品中,发现管水母类浅室水母属一新种,定名为拟七棱浅室水母.其前泳钟7条棱,背侧棱和腹侧棱不完整.腹侧棱下端达泳囊口水平,但未达基底缘,体囊纺锤状,其长度稍短于泳囊的1/3,以此区别于其他已知浅室水母.
小头虫复合体三个亲缘种的发育及幼虫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钱培元, 吴宝铃
1987, 9(5): 607-611.
摘要:
本文描述和比较了青岛小头虫复合体Capitella complex的三个亲缘种(暂定名为Capitella sp.Ⅰ,sp.Ⅱ,sp.Ⅲ)的发育过程.三者除生殖方式、生殖季节等方面有差异外.其幼虫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生态习性和扩散能力.借助于扫描电镜对幼虫的外部形态分别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三种幼虫除纤毛带的排列、数量与发达程度有很大差异外.其头尾两端腺体孔的分布和数量也有差异.幼虫形态和幼虫的生态习性具有明显的关系.
栉江瑶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
方永强, 齐襄
1987, 9(5): 612-616.
摘要:
本文报道栉江瑶卵母细胞从大生长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从大生长期开始出现核外膜形成的环形瓣状体,粗面内质网也更加发达,可见单膜和双膜的卵黄颗粒,线粒体发达,内贮有卵黄物质.高尔基液泡在酿造卵黄颗粒,表明在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的来源不同,到成熟期,细胞质中环形瓣状体和高尔基体消失,只见少数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江瑶人工繁殖时可据此了解其卵子的成熟度.文中还讨论了环孔瓣状体的起源及其功能.
浙江沿岸上升流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Ⅱ.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与多样度
何德华, 杨关铭, 沈伟林, 刘红斌
1987, 9(5): 617-626.
摘要:
本文针对夏季浙江沿岸上升流盛期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指数与海洋动力因子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种类的高优势度(即低多样度),生物量的高丰度与食物链短等现象在上升流核心区边缘的近岸侧相并出现;各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浮游动物呈现与该区水文状态相适应的分布特点;水体流场对浮游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生物效应;浮游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与该区的平均水温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nus)个数的垂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升冷水所造成的水体环境状况.
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
吴超元, 丁美丽
1987, 9(5): 638-643.
摘要:
尽管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的定义迄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但自1972年DNA重组技术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后,十几年来,以基因拼接(基因重组)和细胞融合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工程的发展却非常迅速,所取得的成果令人神往.
海洋工程
长江口南港环流及悬移物质输运的计算分析
王康墡, 苏纪兰
1987, 9(5): 627-637.
摘要: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导出了河口区相对观测层次的物质断面传输公式.该公式与他人的公式比较,增加了反映环流及振荡切变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有关项.通过实例计算证明,这些项中的某些项至少对于长江那样的河口区是重要的.本文还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区的环境系统和影响物质传输的主要因素,进而对该区物质传输的态势及动力机制得到了一些认识.
论文
南极威尔克斯地附近海域的若干调查结果
苗育田, 于洪华
1987, 9(5): 644-651.
摘要:
1985年2-3月,作者参加了由美国组织的南极威尔克斯地附近海域以物理海洋学为主,化学、生物和极鸟研究项目为辅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这是首次有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参加的美国南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