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9卷  第2期

海洋水文
近海潮成内波波包结构的分析
赵俊生, 耿世江, 王桢祥, 顾学俊, 孙洪亮
1987, 9(2): 137-144.
摘要:
在文献[1]中,采用波包的观点给出了确定内波包的方向和群速的方法。本文基于1984年7月在L3站所作的87.5小时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内波包的结构。结果表明,沿单一方向传播的潮成内波包是不连续的,存在四个波包,其间间以三个噪声区。四个波包的平均传播方向和速度相应为-90°和50cm/s。波包的频率特征与等温线及上、下层平均流的变差流的频谱特性相一致。通过模式对比证明,我们的二层模式与孤立子理论的二层模式的物理意义完全一致,即两者都反映出,在沿波传播的方向上,潮成内波的切变效应与其波幅成正比,不过我们的模式更为适用。
风浪谱平衡范围的斜率
徐德伦
1987, 9(2): 145-152.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量纲分析的风浪谱平衡范围斜率的线性模式。依此模式,谱斜率从深水的-5连续变化到浅水的-3。但是,这种模式给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有较大的差异,于是,又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模式。尽管这种非线性模式的推导借助了某些假定和经验事实,但给出的结果良好地符合实测数据,并能解释一些线性模式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浅海运动过程的初步探讨
孙文心
1987, 9(2): 153-161.
摘要:
依湍粘性作用的强弱,将浅海运动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运动,并用不同的模式对不同过程的运动进行研究。在粗浅地分析了两种运动的基本特征之后,给出了两种过程的运动之空间三维模式及其处理方法。
海洋气象
1985年盛夏台风移动的卫星云图特征
包澄澜
1987, 9(2): 162-173.
摘要:
1985年8月份,西北太平洋有8个台风活动,其移动特征主要是北上或转向北上,同时出现三个台风群集的复杂运动。本文利用卫星云图对台风的移动趋势作了分析研究。可以清楚地区分开台风的西行和北上趋势,据此在12—48小时以前作出预报。本文还给出台风北上或转向北上的若干卫星云图特征模式。
热带西太平洋水温对埃尔尼诺的响应
蒲书箴, 徐洪达
1987, 9(2): 262-266.
摘要:
本文根据埃尔尼诺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的时间变化曲线[1],确定了埃尔尼诺年(ElNino)、反埃尔尼诺(Anti-El Niño)年和平年。统计并分析了1967—1983年间,137°E断面(24°N—1°S)的水文调查资料[2]。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在埃尔尼诺年的分布与反埃尔尼诺年完全不同。自1967年以来的三个埃尔尼诺过程(1968—1969、1972—1973、1982—1983年)中,上述断面的深厚水体内(24°N—1°S,O—1200米),呈现为冷年的特征;而反埃尔尼诺年(1971、1974年)则是暖年。
海洋化学
中太平洋海盆Ca、Mg的沉积聚集及其控制因子
王成厚
1987, 9(2): 174-182.
摘要:
本文对1983年中太平洋锰结核调查中所取的10个站沉积物、间隙水以及表层上覆水体等样品,进行了沉积物固相Ca、Mg、碳酸盐含量以及间隙水和上覆水体中Ca2+、M2+等项的测定,并与东海陆架区某些有关资料进行对比,以探讨Ca、Mg的分离、聚集及过程的制约因子和机制等问题。结果表明,测区沉积物Ca、Mg的分离和聚集与水深制约有密切的关系。在固相与水相之间的关系上,从水相中Mg2+优势转变为沉积物固相Ca优势的过程事实上就是Ca、Mg分离与聚集的质变过程,其原因与Ca、Mg碳酸盐的溶解度有关。文章着重探讨了间隙水与上覆水体之间的分离、聚集关系和环境pH对过程的重要影响。
河口区沉积物中210Pb、226Ra和总β放射性分布规律的研究
陈进兴, 吴世炎, 张平青
1987, 9(2): 183-187.
摘要:
本文通过测定沉积物中210Pb、226Ra和总β放射性含量变化,研究河口区沉积物中这些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分布规律,并依此判断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探索这些海区的沉积物和底层水的运移情况。在九龙江口和长江口的沉积物中,210Pb和总β的水平分布是随着离江口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上升,而226Ra的分布则随离江口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降低,二者形成明显的同步反向分布规律。从这些规律了解到上述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各海区沉积物和底层水的运动情况。
沙奈奇湾汞的通量研究
陆贤崑, K.W.约翰逊, F.A.惠特尼, 黄志成
1987, 9(2): 188-194.
摘要:
用近岸沉积物捕集器测定了沙奈奇湾5站位不同深度的汞、沉积颗粒物和有机碳通量。通量值与生产力有一致的季节变化,而且比太平洋值高约1—2个数量级。与水柱中汞浓度值结合,计算出汞在沉积物-水间的分配系数(155级)和汞的停留时间(2.4年)。
极谱杂多酸吸附波测定海水中活性磷
陈立义
1987, 9(2): 195-198.
摘要:
本文提出了在HCI-锑(Ⅲ)-钼酸铵和丙酮-丁酮体系中,用极谱法测定海水中活性磷的方法。其锋电位为-0.42V(对SCE),测定下限为6×10-8mol/l,机理研究表明,此波属于杂多酸吸附波。
海洋地质、地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沉降及油气热成熟度的研究
苏达权
1987, 9(2): 199-208.
摘要:
本文运用D.McKenzie提出的拉张盆地延伸沉降模式,结合南海北部的钻井和地震剖面资料,经过数学处理,解除沉积压实作用,考虑了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影响,得出盆地的沉降演变过程,并估计了盆地的拉张程度。根据不同的拉张程度,研究了盆地的古地温及热演变过程,作出在沉降过程的时间-温度-深度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了地层中油气的热成熟度指数,得出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约在2000—2500米深度上开始生油,在近3000米深度上大量生油,约近5000米生油基本结束。
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的动力机制探讨
黄易畅, 王文清
1987, 9(2): 209-215.
摘要:
本文分析了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区的水动力条件及波浪、潮汐、潮流、海流(余流)等动力要素在辐射状沙脊的形成、发育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潮汐、潮流是形成沙脊最重要的动力因素。阐述了在潮汐、潮流作用下辐射状沙脊形成、发育的过程。得出江苏沿岸辐射状沙脊群是现代水动力——主要为潮汐、潮流作用下的堆积地貌的结论。另外,本文还分析了辐射状沙脊的物质是由老黄河、古长江提供的,覆叠着老黄河物质的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是沙脊群发育的基底。
广东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李平日, 黄镇国, 张仲英, 宗永强
1987, 9(2): 216-222.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对广东东部地区的大量钻孔岩心和地表露头的沉积相综合分析资料及14C测年数据,讨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认为广东东部沿海在晚更新世中期发生过海进,而且具有开始早、结束迟和中间有过波动的特征。全新世海进在距今12000—10000年已开始。中全新世早期海面迅速上升,晚期转为缓慢上升甚至相对停顿。晚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升到最大高度,近2000年来稍有下降并渐趋稳定。未必存在中全新世高海面。
海洋生物、水产
多毛类小头虫卵子发生过程中亚微结构的变化
吴宝铃, 钱培元
1987, 9(2): 223-226.
摘要:
本文在亚微结构水平上介绍了多毛类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Fabricius)卵子发生的形态学,包括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内质网、线粒体和高氏体的变化,胞内腔隙和细胞表面陷窝的形成以及卵黄的自体和异体合成等。此外本文还就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及高氏体参与卵黄合成和卵黄前体物质运输问题进行了分析。
北塘河口鱼类分布及其繁殖概况
李明德
1987, 9(2): 227-238.
摘要:
本文论述了河口幼鱼的生物量、组成及其变动状况。北塘河口1961年数量较多的大银鱼、小黄鱼于1979年没采到,其他经济鱼类数量亦较1961年减少。本文还研究了河口及其相近海区鱼类的繁殖习性、产卵期、怀卵量及产卵群体的年龄结构与产卵类型。
海洋工程
海上重力式建筑物基底的渗压荷载
庄严, 邱大洪
1987, 9(2): 239-254.
摘要:
本文研究了怎样应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在波浪场作用下海底三维渗流对海上重力式建筑物的作用荷载。提出了符合问题物理意义的H01(Kr)、exp(Kz)及H01(Kr)exp(Kz)等衰减类型的无限元的应用,采用有限元和无限元对整个渗流域进行数值模拟,在已知波浪场的情况下,求解建筑物底面上的渗流作用力。本文的结果表明,海上大型重力式建筑物基底上的渗压荷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设计荷载。欲全面地考虑海洋建筑物的环境条件及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条件,就必须考虑建筑物底部的渗流作用问题。
渤海海冰的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李福成, 孟广琳, 张明远, 严德成, 于永海
1987, 9(2): 255-261.
摘要:
在1983—1984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进行的系统现场试验表明:(1)柱状晶体海冰各向导性显著,垂直方向的抗压强度可用水平方向的抗压强度来估算。(2)通常意义下的海冰试样尺寸效应规律不明显。(3)在出现最大抗压强度的应变率范围内,抗压强度可以用冰中所含盐水体积来表达,得到的经验公式可用于渤海的工程结构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