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7卷  第2期

海洋水文
太平洋西部赤道区域海流、温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
马继瑞, 林春发, 李斌
1985, 7(2): 131-142.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向阳红09”和“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两个航次观测的海面风、海流、温度和盐度资料,讨论调查海区(5°N—5°S,160°—175°E)表层流同风场的关系,分析温度、盐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夏季东海南部海水流动的若干问题
郭炳火, 林葵, 宋万先
1985, 7(2): 143-153.
摘要:
本文根据1980年7月至1981年6月在彭佳屿与基隆之间两个浮标站的测流资料,并结合东海南部的有关水文资料,分析了夏季东海海水流动的若干主要问题,认为东海南部陆架区的下层海水具有黑潮次表层水的特性,它是从台湾东北方基隆—彭佳屿—东经122°30',北纬25°40'一带进入陆架海区的,而上层水则主要来自台湾海峡。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台湾岛的绕流作用以及台湾岛东北方气旋式涡旋和本区中部反气旋式涡旋的形成原因。
海洋气象
黑潮加热场对气旋发展影响的动力分析
谢柳森, 王彬华, 左中道
1985, 7(2): 154-164.
摘要:
本文计算了黑潮海域7个气旋发生时期海面和900,850,700 hPa各层的热量输送.并讨论了该海域热输送对气旋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将海洋加热场作用和其它各物理因子作出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潮对发展于该海域上空的冬春季气旋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在这些气旋发展初期,黑潮海域加热场的作用为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计算结果还表明,普遍认为对发生在其它地区(如江淮,黄淮)的气旋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的降水效应,在东海气旋的发展中其作用却是次要的.
黄渤海虾类资源与赤道海温异常关系的初步探讨
李若钝
1985, 7(2): 165-171.
摘要:
本文分析了对海水温度较为敏感的黄、渤海海区虾类资源变化与赤道海温的关系,得到相关关系显著的结论,由此提供了通过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渔业资源长期变化规律及预报方法的新途径。
一种简单的台风风暴潮过程预报方法的研究
王喜年
1985, 7(2): 233-239.
摘要:
目前,由于台风预报路经和强度上的误差,致使在台风到达前做出风暴潮数值预报是非常困难的,在克服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方面,美国、日本均采用了类似的在预报业务中简便可行的方法[1,2]。近年来,我国风暴潮数值实验蓬勃展开,获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但尚未进入预报业务。
海洋化学
溶解态的Fe、Al、Mn、Si、Cu、Pb和Zn在河口混合过程中的絮凝
林植青, 郑建禄, 陈金斯, 黄仁权
1985, 7(2): 172-180.
摘要:
本文用生成物法首次对珠江河口混合过程中溶解态的Fe、Al、Mn、Si、Cu、Pb和Zn等元素的絮凝进行研究,以中山大学附近的珠江河水和万山群岛海域的海水按不同比例混合成盐度为0—24‰的系列溶液,对这些元素的絮凝除去机理进行探讨。同时,改变絮凝时间、酸度和温度,求得这些因素对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水中Fe和Pb几乎完全絮凝,其他元素的絮凝率:Cu76%、Mn51%、Al48%、Zn28%和Si1.2%,可见Si在珠江水中呈保守性质。
西北太平洋及赤道海水中的Sn与Bi
刘明星, 张首临, 李国基, 顾宏堪
1985, 7(2): 181-186.
摘要:
本文对西北太平洋、赤道、冲绳海槽及东海的一条长约一万公里的断面,进行了表层海水中Sn与Bi的形态测定,同时在冲绳海槽还对两个深水站进行分层垂直测定。测定结果表明,Sn、Bi各态在近岸波动稍大,而在大洋相对稳定。两种金属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似,但Bi的分布较为稳定,Sn、Bi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表、底层间的含量相差不大,个别层次有些微小变化,可能是受生物等的影响,但并不呈现规律性。
海水中锶的直接火焰发射分光光度法测定
蓝士侯, 易瑞灶
1985, 7(2): 187-192.
摘要:
采用Perkin-Elmer 7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稀释样品和背景校正技术,直接测定了海水中的锶。方法相对标准偏差8ppm含锶量优于2%,锶的加入回收率为97—105%,同原子吸收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校对结果一致,方法比所见报道简便快速。
海洋地质、地貌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分布的研究
赵泉鸿
1985, 7(2): 193-204.
摘要: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计有57属91种,其中活介形虫30属43种,本文从属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数量丰度、优势度、分异度)等方面对滨岸淡水、潮上带半咸水、潮间带、河口区和潮下带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和埋葬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底质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对介形虫分布的控制作用,指出盐度是影响生物群分布的首要因素,高能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砂质潮间带和河口区埋葬群明显不同于生物群的主要原因。
印度洋海底岩柱样品中钾、铀和钍的中子活化研究
柴之芳, 毛雪瑛, 马淑兰, 海尼希, 格林
1985, 7(2): 240-245.
摘要:
用高灵敏度和具多元素分析能力的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了取自印度洋海底岩柱样品中钾、铀和钍的浓度,给出了它们离洋底距离而变化的分布模型,实验得出的钾和钍的变化曲线似乎与用18O/16O法以及230Th/234U法给出的古温度曲线基本相符。
海洋生物
西太平洋斑海豹在黄渤海的分布、生态和资源保护
王丕烈
1985, 7(2): 205-211.
摘要:
西太平洋斑海豹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并达东海北部,其繁殖场在辽东湾40°10'—45'N,121°15'—122°E间的浮冰区,生殖期雌雄成对组成许多“家庭群”,在辽东湾浮冰上产仔,产仔期1—2月中旬,仔兽体被白色绒毛,逃跑时母兽往往背驮仔兽,但2—3月间,在渤海海峡的一些岛屿上也捕获过具有白色胎毛的幼兽。近年来,斑海豹资源已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为过多的猎捕幼兽,因此必须加强保护。
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
江锦祥, 吴启泉, 黄立强, 王慧珍, 孟凡, 孙修勤
1985, 7(2): 246-255.
摘要:
1977年10—11月和1978年9—10月,在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26°00'—34°00'N,124°00'—129°00'E,水深39—1550m)进行底栖生物定量调查,全海区共布设定量采泥307站,获得底栖生物定量标本1200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低,总生物量平均为11.5g/m2,栖息密度为30个/m2,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优势(5.4g/m2),依次为软体动物(2.6g/m2),多毛类(1.7g/m2),甲壳动物(0.5g/m2),生物量分布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以水深50—100m为最高,生物量以粉砂底质最高(14.3g/m2),中细砂和细砂底质较接近(10g/m2左右),软泥底质最低,仅4.0g/m2
137Cs、131I和32P对贻贝和海胆胚胎发育的影响
李永祺, 廖承义, 王文派, 张世强
1985, 7(2): 256-262.
摘要:
用三种放射性核素137Cs、131I和32P(海水),分别浸泡贻贝和马粪海胆的精子、卵子和受精卵的不同发育阶段,将各试验组所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现低浓度放射性核素(10-10居里/升),对试验动物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有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发生不利影响(如发育成幼虫的百分率降低等)的放射性核素要高至10-4居里/升。试验的初步结果支持BrownTempleton的看法,即不能把个别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说成是放射性核素影响的结果。
海洋物理
浅海简正波数值声场
尚尔昌, 张学真, 倪伯林
1985, 7(2): 212-224.
摘要:
本文讨论了在给定海底界面反射参数时,浅海声场简正波本征函数,实本征值,归一因子及筒正波指数衰减因子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于高声速海底,给出了由P、Q两个参数描写的小掠射角反射特征的简正波声场数值程序,在程序中采用了“两步分选及黄金分割法”的技巧,最后,文中给出了计算实例以及与实验结果的初步比较。
海洋工程
隐式破开算子法在二维潮流计算中的应用
何少苓, 龚振瀛, 林秉南
1985, 7(2): 225-232.
摘要:
在显式差分计算中应用破开算子法已被肯定可以模拟海湾的二维潮流1),本文报道应用隐式差分进行类似计算的成果,介绍了隐式计算的优点和某些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