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5年  第7卷  第1期

海洋水文
等深度旋转均匀流体的线性波动Ⅰ
余宙文, 甘子钧, 叶安乐
1985, 7(1): 1-11.
摘要:
本文没有作出无旋和静压分布的假定,导出了适用于任意海底地形的不可压缩理想均匀流体的线性波动方程,依此方程求得了常深度水域现有波动的统一解。文中还对通常的无旋假定和静压假定作了讨论,给出了静压假定的误差量级以及在何种情况应考虑或忽略科氏力。
台湾海峡潮汐和潮流的一个数值模型
方国洪, 杨景飞, 赵绪才
1985, 7(1): 12-20.
摘要:
本文根据二维非线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用有限差分方法同时计算了台湾海峡的半日和全日潮波,所得结果与观测值基本符合,半日潮相当大,M2潮汐振幅在海峡西北角最大,超过2米,M2最强潮流出现在台湾浅滩及澎湖列岛附近,可超过1米/秒,全日潮弱且变化较小,K1和O1平均潮汐振幅在0.2至0.3米间,平均潮流振幅大多在0.05至0.1米/秒,文章对四分日潮及潮汐余水位的分布也作了简述,在海峡西南端的靖海角附近四分日潮有一定相对重要性。
海洋气象
1983年长江流域的异常大雨与海洋异常
章淹, 李月洪, 毕幕莹
1985, 7(1): 21-33.
摘要:
1983年春末至夏初,我国长江流域出现全流域型的反常多雨天气,为近60年中少见的四个特大洪水年之一,这次大范围长时期异常多雨的发生,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反常变化直接相关,而副高的反常变化,系与1982—1983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增暖和埃尔尼诺的出现,以及南方涛动,海上云量和海温距平分布的异常变化等相互关联,文中还揭示了一种存在于东、西太平洋(热带与副热带)及我国反常天气间的连锁关系,并发现在长江流域反常的大雨及明显的埃尔尼诺出现之前,约数月至半年左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先有剧大的变化发生。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变化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某些联系
陈烈庭, 金祖辉, 罗绍华
1985, 7(1): 103-110.
摘要:
本文利用1949—1972年逐月的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和南海地区海温场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的一些特征,并讨论了它与季风环流的联系,主要结果有:南印度洋海温分布呈明显的纬向分布,常年变化不大,突出的显示了太阳辐射和海流的作用;而北印度洋(包括南海),由于季风的强烈影响,纬向分布受到破坏,为明显的经向分布。而且,由于冬、夏季风来源的不同,海温分布也截然不同,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大多在海流区内,尤其是北印度洋的一些地区变化较大。
海洋化学
偕胺肟树脂的吸铀机理
郑邦锭, 蔡水源, 庄明江, 蒋龙生
1985, 7(1): 34-39.
摘要:
通过对偕胺肟树脂对铀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速率测定,研究了偕胺肟树脂在海水中的吸铀机理,实验表明树脂吸铀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亦随pH值不同而变,由热力学计算的吸附焓变为ΔH=42.4千焦尔/摩尔,由动力学计算的吸附表观活化能为41.2千焦尔/摩尔,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通过树脂的偕胺肟基对铀酰离子的化学吸附,而树脂对铀酰离子吸附能力的次序为:UO22+>[UO2(OH)3]->[UO2(CO3)3]4-
海水中超痕量钨及痕量钼的极谱催化波连续测定
杨孙楷, 陈立义
1985, 7(1): 40-47.
摘要: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超痕量钨与痕量钼的极谱催化波连续快速测定方法,在0.04MHCl—2.0×10-4M二苯羟乙酸的天然海水体系中,钨于-1.2伏(对SCE)出现一个十分灵敏的氢催化波,可定量测定低达5×1012M,在此体系中加入适量KClO3,则可在-0.3伏测定相当灵敏的钼平行催化波,测定限量低达6×10-10M,海水取样少于50毫升,便可直接测定其钨与钼含量。
导数-伏安法同时直接一次连测海水中Zn、Cd、Pb、Cu及Bi
吕荣辉
1985, 7(1): 48-54.
摘要:
本文提出采用悬汞电极示差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和导数技术直接同时一次连测海水中Zn、Cd、Pb、Cu及Bi,研究了在本实验条件下Cu是否干扰Zn的测定,本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好,测定步骤简便快速,只需调海水的pH为2.5,电解富集10分钟就能测定近岸海水中这五种元素的存在含量,五种元素的单份海水测定约需25分钟。
海洋地质、地貌
长江三角洲南部古沙堤(冈身)的沉积特征、成因及年代
刘苍字, 吴立成, 曹敏
1985, 7(1): 55-66.
摘要:
本文从沉积结构、构造、贝壳组分与停积方式、沙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垂向地层层序等方面,阐述长江三角洲南部古沙堤(冈身)的沉积特征,并据此确认古沙堤(冈身)属盐沼滩脊类型,而由各条冈身和其间泥质平原构成的整个冈身地带则是古代盐沼滩脊平源,这种滩脊与盐沼相间排列的格局,系历史时期三角洲海岸前展与后退嬗替的结果。同时,本文还以18个贝壳样品的14C测年为依据,探讨了古沙堤形成的年代分别距今6800—6000、5800—5500、4200—4000和3200年前。
东海陆架残留沉积时代和成因模式
沈华悌
1985, 7(1): 67-77.
摘要:
本文根据14C测年、岩性、生物和化学等方面资料,把东海陆架残留沉积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和四个沉积阶段,上部残留沉积物年代普遍小于距今1.5万年,沉积物年龄由东向西逐渐变晚,为冰后期海进时波浪对早期沉积物进行改造后,沉积在滨岸、演海环境的一套海相砂质沉积物,属海进成因,下部残留沉积物年代大干距今1.5万年,由西向东年代变新,为晚更新世末冰期海退沉积成因,由于二者在成因上有较明显的不同,因此,上部为“海进改造沉积”,下部为“海退残留沉积”,以予区别。
海洋生物
海洋围隔水体中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研究
吴晋平, F.A.惠特尼, 黄志成
1985, 7(1): 78-85.
摘要:
本文描述用受控生态系实验装置(CEE),测定海水中颗粒有机碳产额,溶解氧增量和碳-14吸收率,以研究海洋生态系中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同时,比较不同的孵育时间,不同粒度藻类,不同体积和类型瓶子对碳-14示踪法测定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方法所测的生产力最高,碳-14方法次之,颗粒有机碳增量法最低,即光合作用商应高于1.7;颗粒有讥碳增量约为碳-14生产量的61%,4小时和24小时不同孵育时间所测生产力比值为2.42±0.27,不同体积和类型的瓶子所测生产力没有显著差别,本文建议用多种测定方法,以逼近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真值。
贻贝作为海区60Co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蔡福龙, 陈英, 许丕安, 赖招才, 林荣盛
1985, 7(1): 120-128.
摘要:
本文以翡翠贻贝(Mytilus viridis Linnaeus)为材料,研究它在含有不同浓度60Co、137Cs的海水中培养一个月,不同组织器官对单核素和双核素的积累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再经过一个月的排放实验,对这种线性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翡翠贻贝的足丝、软组织、外壳、体液等组织器官能高水平地积60Co累,而以很慢的速率排出体外,其积累量与各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排出实验对线性关系没有影响,这种贻贝可以用作污染海区60Co的指示物。
海洋工程
圆柱墩群上的波浪力
邱大洪, 朱大同
1985, 7(1): 86-102.
摘要:
本文根据Maccamy-Fuchs关于单个圆柱墩的微幅波绕射理论,在严格考虑不同墩间相位差的基础上,研究了双圆柱墩情况下的波浪绕射场,得出了柱面上各点的波压力,作用在单位高度高柱上的波浪力,柱群中各柱的波浪力及整个墩群上的总波浪力的计算公式。对于等径的双圆柱墩群,编制了VORTRAN程序WFFTP,可供设计之用。
海洋物理
海底沉积物力学性质影响声速的物理机制
梁元博, 卢博
1985, 7(1): 111-119.
摘要:
利用声学方法提取海底沉积层物理一力学性质的信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海底调查方法[1-4],近一、二十年间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技术,发现沉积物一些重要的微观特征,如沉积物颗粒堆垒状态、孔隙结构和孔隙纵横比等,对声在海底沉积物中的传播特性,特别是对于沉积物的声速,具有不能忽视的影响,为了阐明海底沉积物结构-力学因素影响声传播特性的物理机制,本文研究了沉积物微观结构与其宏观声学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以南海西北部一个有代表性的陆架海区为例,对17个现场测站的一系列测试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qu作为等效因子来综合地表达海底沉积物颗粒堆垒和孔隙结构的宏观效应,可作为利用孔隙度n计算沉积层声速c的一个补充修正项;对于本海区,可得到下面形式的经验公式: f(c,n,qu)=c-4195+90.5833n-0.7695n2+94.6968qu-64.4603qu2=0,它提高了不考虑孔隙结构的常用公式(如Anderson公式[5])的计算精度,同时免除了为修正声速计算而对微观孔隙进行测量统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