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  第6卷  第6期

海洋水文
沿岸边界层对浅海风生流场影响的探讨
苏纪兰
1984, 6(6): 717-726.
摘要:
浅海风生流场控制方程中一般都忽略侧向摩擦项,即不考虑沿岸边界层。本文对其影响作了探讨。通过对几个例子的渐近分析,认为在沿岸水浅时,忽略沿岸边界层是有效的,但是在沿岸水深相当深而水深变化区又足够窄时,忽略沿岸边界层会导致风生流场解的根本改变。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模型的探讨
奚盘根, 张淑珍, 冯士筰
1984, 6(6): 727-731.
摘要:
在参考文献[1,2]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东中国海环流动力学模型。本文又依文献[3]的思路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模型。值得重视的是,根据上述两个不同模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仅在细节上稍有差异。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是吻合的,而且东中国海环流的动力学特征表明,边界力、水深和热盐效应控制着东中国海环流的型式,而风应力仅起次要作用。
海浪显著波峰高度的分布
邵福源, 余宙文
1984, 6(6): 732-743.
摘要:
依据海浪的线性理论,本文导出了波面与其包络线交点高度的分布,在为窄谱情形时,可以将这种分布视为海浪显著波峰高度的分布,谱宽度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明显看出。文中对此分布的性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验证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际情形有较好的符合。
海洋气象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结构及其中期变动
陈隆勋
1984, 6(6): 744-758.
摘要:
本文从平均结构和夏季风的中期变动,讨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它们的相互作用,发现东亚季风环流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其主要活动成员上均可能与印度季风环流系统不同且相互独立,还发现东亚季风系统与印度季风系统大致以东经100°为界。
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活动的数值试验——Ⅱ.水汽凝结加热作用
余志豪, 葛孝贞
1984, 6(6): 759-769.
摘要:
利用两维平均模式,考虑太阳辐射加热作用,曾对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模拟副高脊线的季节性北跳等结果[1]。本文采用相同的模式,除太阳辐射加热外,还考虑了副高北侧雨带中的水汽凝结加热作用,进行数值试验。考虑凝结加热后,仍能模拟出副高随季节北移和北跳等的基本特征,而且模拟结果还显示出,凝结加热可使副高脊线季节性北移所达的位置比之无凝结加热时偏南。因此,可以认为副高季节性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由太阳辐射加热决定,而其脊线位置的南北距平,是北侧降水带旱涝反馈作用的结果。
海洋化学
南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
刁焕祥, 姜传贤, 陆家平
1984, 6(6): 770-780.
摘要:
本文指出,中国南海在夏季出现溶解氧最大值。位于温跃层中的氧最大值主要是由冬季保留下来的。跃层下界附近温度保持了冬季前后的量值,致使氧亦保留同期的含量。上层水由于温度升高、下层水基于生物呼吸及有机质分解,导致了氧浓度降低。氧最大值通常产生于水深大于50米及浮游植物量较小的水域。浮游植物对氧最大值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只是影响因素。
东海陆架区铁的扩散、沉积及其控制因子
王成厚, 程先豪
1984, 6(6): 781-792.
摘要:
根据1980年6月、1981年8月和11月的地球化学调查与实验室分析,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1)上覆水与间隙水中Fe2+浓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2)沉积物固相中Fe(Ⅲ)、Fe(Ⅱ)和全Mn的剖面;(3)铁、锰扩散通量和沉积通量的估算与比较。Fe2+的季节与空间变化反映了铁的早期成岩与沉积物粒度成分以及介质中pH、Eh和溶解氧等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Fe、Mn扩散通量与沉积通量的估算和比较,初步评价和描述了本测区铁、锰的地球化学活动性及其在成岩过程中的作用。
海洋沉积物中210Pb的测定及其在地质年代学中的应用
邹汉阳, 余兴光
1984, 6(6): 793-802.
摘要:
本文研究了电沉积—PbSO4制源—β计数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210Pb。铅化学产额为85—90%,化学产额与放化产额基本一致。对90Sr、106Ru、137Cs、60Co、65Zn。55+59Fe和54Mn的去污因子均大于103。精密度为±2.9%,方法的灵敏度为0.15dpm/克。应用本程序成功地获得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五个岩心典型的210Pb剖面图,测得G8132、G8133、G8134、G8135和G8139五个岩芯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72,0.86,0.37,0.33和0.42厘米/年。
海水中痕量镍的汞膜电极导数催化波极谱测定
杨孙楷, 袁东星, 张家驹, 吴旦, 张国庆
1984, 6(6): 803-809.
摘要:
本试验选择亚硫酸钠—丁二酮肟体系,在pH值为8—9的氨性缓冲溶液介质中,对海水中的镍进行直接快速的催化极谱测定。镍浓度在10-7—10-9克/毫升范围内,与导数催化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下限可达1.0×10-9克/毫升。该法使用的试剂少,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与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方法的相对误差15%左右,回收率95%以上。
海洋地质、地貌
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力源和机理——视分子结构微振荡模式的设想
王恒守, 谢庆道, 曹欣中, 董兆乾
1984, 6(6): 810-821.
摘要:
本文运用数理方法和近代物理的基础知识,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能源和机理问题,认为地球上地壳构造运动的宏观现象,无疑是地球内部微观运动的结果。
对《论地壳构造运动》的商榷
苏纪兰, 袁耀初
1984, 6(6): 822-823.
摘要:
“论地壳构造运动”一文(以下简称为“地运”文)发表以后,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曾提出不同的看法,之后,就我们所知,刊物上已先后有三篇文章引用了“地运”的观点,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把对该文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并请指正。
“次级质心复位力”之略证
张大昌
1984, 6(6): 824-829.
摘要:
本文所讨论的地球系统由水体及具较大流变性的粘弹性地球本体物质二大次级质点系构成。在短、长期不同效应作用下本体分别表现出固体和流体两种特性。地球系统的不平衡状态由短期效应导致次级质点系质心偏离原位置,从而产生次级质心复位力,其大小正比于次级质心偏移距离,长期效应则使地球物质在复位力作用下发生次级质心复位运动,本文简略证得次级质心复位力的客观存在性,并试图从理论上分析复位力和复位运动存在的合理性。
古海洋学的历史与趋向
许靖华
1984, 6(6): 830-842.
摘要:
古海洋学是随着深海钻探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近十年来,由于氧同位素古温度测定、超导磁力仪古地磁测年和液压活塞取样器等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古海洋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例如,1980年深海钻探计划在南大西洋的第73航次,便取得了整个第三纪的地层磁性年代表等五项重大科研成果。展望今后十年,古海洋学将继续发展。国内必须实行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科研合作,才能在古海洋学方面做出贡献,才能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东海外陆架蕨类孢子的研究
孙煜华, 章永昌
1984, 6(6): 843-850.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东海外陆架蕨类孢子的分布规律,即由西向东,含量为低—高—低;由北向南,含量为高—低;由表向下,含量为高—低,孢子成分也相应发生变化。资料表明,外陆架以蕨类孢子为主的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地层时代为全新世,根据蕨类孢子的百分含量和成分,可以划分该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地层界限。本文尚探讨了蕨类孢子与水动力的关系和外陆架的物质来源。
海洋生物
海滩盐度对两种红树叶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林鹏, 陈德海, 肖向明, 邓文莲
1984, 6(6): 851-855.
摘要:
本文探讨福建九龙江口不同地段海滩盐度的变化对两种红树植物(秋茄和桐花树)的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度(3—12‰)逐渐上升时,叶片中总糖量、淀粉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之上升;反之,当土壤盐度上升时,叶片中总氮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下降。但它们在土壤盐度10‰时,都有一个波动反应的现象。
北塘河口鱼卵和仔、稚鱼调查研究
张銮光, 李玉和, 钟贻诚
1984, 6(6): 856-866.
摘要:
北塘河口为潮汐河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较少,共采到40种,分属于9目、19科、36属。其中以鲈形目最多,占55%,鲱形目占15%,鲤形目占12.5%,鲽形目占5%,其余各目分别占2.5%。按生态习性可分三种类型:(1)近岸河口咸淡水种类,占72.5%,(2)外海洄游种类,占7.5%。(3)淡水种类,占20%。种类和种群个体数量均存在时间和站位分布上的差异,5—7月种类和数量明显上升,从8月开始逐月下降。优势种为斑鰶、赤鼻棱鯷、梭鱼、黄姑鱼、斑尾复虾虎鱼、阿匍虾虎鱼和红狼牙虾虎鱼。
袋礁膜、缘管浒苔和孔石莼金属硫蛋白的诱导与合成
赵学武, 王作芸
1984, 6(6): 888-894.
摘要:
将袋礁膜、缘管浒苔和孔石莼等分别放入含有Cd2+的人工海水进行诱导后,匀浆并分离出其可溶性蛋白质,通过葡聚糖凝胶G—75凝胶过滤,将分布收集液中含Cd2+的部分集中,再过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进行分布收集,并测定其蛋白质及SH基的含量、250mμ和280mμ的消光值及镉的浓度。证实这三种藻均因Cd2+诱导而合成一种小分子的蛋白质(通过凝胶过滤法测定分子量约一万)具右高SH基含量、耐热性和同重金属结合的高亲合力,250mμ的消光值也大于280mμ的消光值。由此证明真核藻类中的绿藻也有合成金属硫蛋白的特性。
海洋物理
正入射声脉冲法估测海底表层沉积物衰减系数
孟金生, 关定华
1984, 6(6): 867-873.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用高频正入射声脉冲估测海底表层沉积物衰减系数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正入射声脉冲海底回波的包络含有指数衰减因子exp(-βct)。如果声波频率足够高,回波包络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声波在沉积物中传播的指数衰减。因此,从回波包络可以估算沉积物的衰减系数。本文在细密分层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回波包络,这可以看作是对高频声波在沉积物中体积散射机理的一种解释。文中给出了海上实验的测量结果。
海洋沉积物声特性的实验研究
吴家仁, 陈华拱, 张卫, 傅顺声, 郑丽英
1984, 6(6): 881-887.
摘要:
把两个电声换能器安装在静力取样器箱体底部,配合相应电路,测量声脉冲通过箱体内沉积物的传播时间和相对接收幅度,使之在取样同时获得沉积物声速和声衰减剖面,用一个压电陶瓷换能器与沉积物柱状样接触,自上而下测量谐振时电激励阻抗,观察沉积物声阻抗。结果表明,实验室与现场测得的声速、声衰减系数和声阻抗与沉积类型密切相关。文中讨论了现场测量沉积物声阻抗的可能性。
海洋工程
泥沙起动规律的研究
王运洪
1984, 6(6): 874-880.
摘要:
本文在波浪与水流共同作用下的底沙起动[1]研究的基础上,对泥沙起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底部剪切力,认为底沙颗粒的起动取决于底部合成剪应力的大小。并对导出的波浪与水流共同作用下的底沙起动公式作了验证。文中通过底部加糙及扩大粒径范围的泥沙起动实验,确定了泥沙起动公式中的传播动量系数,推导出了波浪与水流共同作用的底部阻力系数与泥沙粒径的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