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CHEN Di, CHEN Jinnian, ZUO Tao. Variation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equatorial Pacific[J]. Haiyang Xuebao, 2013, 35(6): 21-30. |
黄士松, 余志豪.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J].气象学报, 1961, 31 (4) : 339-359.
|
黄仕松.副热带高压东西向移动及其预报的研究[J].气象学报, 1963, 33 (3) : 329-332.
|
陶诗言, 徐淑英.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 1961, 32:1-20.
|
陶诗言.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 146.
|
陶诗言, 朱福康.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64, 34 (4) : 385-390.
|
陶诗言, 卫捷.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带热高压的西伸和北跳[J].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 (5) : 513-525.
|
王绍武, 慕巧珍, 朱锦红, 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诊断研究[M]// 陈兴芳.汛期旱涝预测方法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60-89.
|
张庆云, 陶诗言.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J].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 (增刊) :17-23.
|
魏凤英.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06, 30 (2) : 202-211.
|
赵俊虎, 封国林, 杨杰, 等.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类型与中国汛期大尺度旱涝的分布[J].气象学报, 2012, 70 (5) : 1021-1031.
|
陈兴芳, 赵振国.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及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
孙淑清, 马淑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J]. 气象学报, 2001, 59 (6) : 719-729.
|
陶诗言, 倪允琪, 赵思雄, 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184.
|
陈烈庭.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东部海温的相互作用[J].大气科学, 1982, 6 (2) :148-156.
|
李万彪, 周春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J].气象学报, 1998, 56 (5) :619-626.
|
应明, 孙淑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J].大气科学, 2000, 24 (2) :193-206.
|
王启, 韩永清.850 hPa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0, 40 (12) :1-7.
|
王冰, 焦泽红, 曹杰.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的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 2005, 27 (4) :332-342.
|
范磊, 刘秦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83-88.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http://cmdp.ncc.cma.gov.cn) .
|
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 (www.pmel.noaa.gov/tao)
|
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www.esrl.noaa.gov.
|
于淑秋, 林学椿. 北太平洋海温的气候跃度及其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J]. 热带学报, 1997, 13 (3) : 265-275.
|
赵永平, 吴爱明, 陈永利, 等. 西太平洋暖池的跃变及其气候效应[J].热带气象学报, 2002, 18 (4) : 317-326.
|
王宏娜, 陈锦年, 吕心艳.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J]. 海洋与湖沼, 2009, 40 (1) :1-7.
|
中国天气网.7月高温呈现五大特点 江南高温日数创近十年之最[EB.OL].{2013-07-30].http://www.weather.com.cn.
|
中国天气网.南方多地"高烧"不退强势"副高"坐镇增温[EB.OL].{2013-07-30].http://www.weather.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