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贵, 李纯厚, 贾晓平, 等.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J].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22(4): 34-37.
|
梁松, 钱宏林, 齐雨藻. 中国沿海的赤潮问题[J]. 生态科学, 2000, 19(4): 44-50.
|
齐雨藻, 徐宁, 王艳, 等. 中国赤潮研究的新进展--球形棕囊藻赤潮及其产硫的研究[J]. 中国基础科学, 2002(4): 23-28.
|
隋战鹰. 浮游藻类与水质污染监测[J]. 生物学通报, 2002, 37(8): 49.
|
徐玉山, 刘宪斌, 张秋丰.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J]. 盐业与化工, 2009, 38(6): 11-14.
|
周名江, 朱明远, 张经.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01, 13(2): 54-59.
|
杜秀宁, 刘光兴. 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 海洋学报, 2009, 31(5): 132-147.
|
董婧, 刘海映, 毕远溥, 等.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J].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23(4): 46-50.
|
汪岷, 白晓歌, 梁彦韬, 等. 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5): 1184-1193.
|
杨世民, 刘光兴. 北黄海典型水域春夏季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9(4): 611-616.
|
刘光兴, 杜秀宁. 北黄海典型水域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9(4): 597-603.
|
王勇, 焦念志. 北黄海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初步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99, 30(5): 512-518.
|
霍文毅, 俞志明, 邹景忠, 等.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海洋与湖沼, 2001, 32(3): 55-61.
|
梁爱萍, 张涛, 刘伟. 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7, 20(4): 304-308.
|
吴玉霖, 周成旭, 张永山, 等.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红色裸甲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J]. 海洋与湖沼, 2001, 32(2): 159-167.
|
叶孟杰, 孙红成, 高昊东, 等. 烟台四十里湾营养物质产生特征及影响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06, 22(5): 88-91.
|
喻龙, 郝艳菊. 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 2009, 27(4): 516-522.
|
张永山, 吴玉霖, 邹景忠, 等.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的生消过程[J]. 海洋与湖沼, 2002, 33(1): 311-318.
|
陈碧鹃, 陈聚法. 胶州湾北部沿岸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21(2): 34-40.
|
李艳, 李瑞香, 王宗灵, 等. 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23(3): 328―334.
|
刘东艳, 孙军, 陈洪涛, 等. 2001年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3(3): 366-374.
|
钱树本, 王筱庆, 陈国蔚. 胶州湾的浮游藻类[J].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3(1): 39-56.
|
孙松, 刘桂梅, 张永山, 等. 90年代胶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J]. 海洋与湖泊, 2002(浮游动物专辑): 37-45.
|
吴玉霖, 孙松, 张永山. 环境长期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05, 36(6): 487-498.
|
UTERMHL H. Zur Vervollkommnung der quantitativen Phytoplankton Methodik[J].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für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Limnologie. Mitteilungen, 1958, 9: 1-38.
|
郭玉洁, 钱树本. 中国海藻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
李伟新, 朱仲嘉, 刘凤贤. 海藻学概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
钱树本, 刘东艳, 孙军. 海藻学[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
郭皓. 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
杨世民, 董树刚. 中国海域常见浮游硅藻图谱[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
SHANNON C,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49.
|
PIELOU E C.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cology[J].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69.
|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442-2008)[S]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
康元德. 黄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J]. 海洋水产研究, 1986, 7: 103-107.
|
矫晓阳, 郭皓. 中国北黄海发生的两次海洋褐胞藻赤潮[J]. 海洋环境科学, 1996, 15(3): 41-45.
|
齐雨藻, 黄长江. 南海大鹏湾海洋卡盾藻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J]. 海洋与湖沼, 1997, 28(4): 337-342.
|
高利娟, 杨维东, 刘洁生, 等. 海洋卡盾藻的致毒机制研究进展[J]. 海洋通报, 2009, 28(3): 99-105.
|
赵卫红, 焦念志, 赵增霞. 烟台四十里湾养殖水域营养盐的分布及动态变化[J]. 海洋科学, 2000, 24(4): 31-34.
|
MCQUIOD M R, NORDBERG K. The diatom Paralia sulcata as a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pecies in coastal sediment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3, 56: 339-354.
|
赵曾春, 黄文祥. 北黄海五号倾废区浮游植物生态初探[J]. 海洋环境科学, 1991, 10(4): 7-13.
|
纪灵, 王荣纯, 刘昌文, 等. 烟台海洋倾倒区环境监测及对比评价[J]. 海洋通报, 2003, 22(2): 53-59.
|
EPPLEY R. Temperature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sea[J]. Fishery Bulletin, 1972, 70: 1063-1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