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

韦钦胜 葛人峰 王保栋 臧家业

韦钦胜, 葛人峰, 王保栋, 臧家业. 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J]. 海洋学报, 2009, 31(4): 69-77.
引用本文: 韦钦胜, 葛人峰, 王保栋, 臧家业. 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J]. 海洋学报, 2009, 31(4): 69-77.
WEI Qin-sheng, GE Ren-feng, WANG Bao-dong, ZANG Jia-ye. Formation analysis of maximum value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Cold Water Mass of the western Southern Huanghai Sea[J]. Haiyang Xuebao, 2009, 31(4): 69-77.
Citation: WEI Qin-sheng, GE Ren-feng, WANG Bao-dong, ZANG Jia-ye. Formation analysis of maximum value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Cold Water Mass of the western Southern Huanghai Sea[J]. Haiyang Xuebao, 2009, 31(4): 69-77.

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成因分析

基金项目: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课题-ST03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908-01-ST03)

Formation analysis of maximum value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Cold Water Mass of the western Southern Huanghai Sea

  • 摘要: 重点分析了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现象,并对DO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显著特征,且与SCM现象相伴生;DO垂直分布的最大值深度和量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温、盐是DO最大值层以上水体中氧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一定强度的温跃层形成之后,DO最大值层出现在跃层的下界附近,且其氧含量受控于跃层厚度和生物化学作用,并与跃层厚度呈正相关;底层较低的DO含量是底层水及沉积物中有机物分解耗氧的结果.同时,还成功解释了DO最大值处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位置不吻合且量值不相关的原因,并提出了"DO净积累效应"的观点,不仅从时间跨度以及动态的角度上对DO最大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而且从理论上探讨了DO最大值层氧含量(或来源)的构成,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水体中的生物化学作用(或Chl-a总产出)才与氧最大值密切相关.总体来看,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冷水域西部DO的垂直分布.
  • 胡好国,万振文,袁业立.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海洋学报,2004,26(6):74-88.
    唐启升,苏纪兰.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Ⅰ.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34.
    刁焕祥,沈志良.黄海冷水域水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G]//海洋科学集刊,第2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1-51.
    邹娥梅,熊学军,郭炳火,等.黄、东海温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黄渤海海洋,2001,19(3):8-18.
    顾宏堪.海水溶解氧夏季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J].海洋与湖沼,1966,8(2):85-91.
    顾宏堪.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J].海洋学报,1980,2(6):70-79.
    蓝淑芳.南黄海斜断面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微细结构[J].海洋科学,1988,(3):1-5.
    熊庆成,丁宗信,赵保仁.秋末南黄海冷水团区溶解氧垂直结构及其最大值的分析研究[G]//海洋科学集刊第2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7-114.
    于圣睿,孙秉一.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与季节变化[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0,10(2):81-90.
    刘克修,赵保仁.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1997,19(4):80-89.
    王保栋.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成因[J].黄渤海海洋,1996,15(3):10-15.
    王保栋.黄海冷水域生源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J].海洋学报,2000,22(6):47-54.
    王保栋,王桂云,郑昌洙,等.南黄海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1999,21(5):72-77.
    LIN C L,NING X R,SU J L,et al.Enviromental changes and respondes of ecosystem of the Yellow Sea during 1976-2000[J].Joural of Marine System,2005,55:223-234.
    贺志鹏,宋金明,张乃星.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6,24(4):478-488.
    葛人峰,乔方利,于非,等.陆架海区温跃层特征量的一种计算方法——拟阶梯函数逼近法[J].海洋科学进展,2003,21(4):393-400.
    葛人峰,郭景松,于非,等.黄、东海陆架海域温度垂直结构类型划分与温跃层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6,24(4):424-435.
    于非,张志欣,刁新源,等.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海洋学报,2006,28(5):26-34.
    魏皓,王磊,林以安,等.黄海中部营养盐的贯跃层输运[J].海洋科学进展,2002,20(3):15-2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9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119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3-30
  • 修回日期:  2009-06-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