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

潘定安 沈焕庭 茅志昌

潘定安, 沈焕庭, 茅志昌.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J]. 海洋学报, 1999, 21(4): 62-69.
引用本文: 潘定安, 沈焕庭, 茅志昌.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J]. 海洋学报, 1999, 21(4): 62-69.
Pan Ding'an, Shen Huating, Mao Zhichang.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eature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J]. Haiyang Xuebao, 1999, 21(4): 62-69.
Citation: Pan Ding'an, Shen Huating, Mao Zhichang.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eature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J]. Haiyang Xuebao, 1999, 21(4): 62-69.

长江口浑浊带的形成机理与特点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9487005)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eatures of th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 摘要: 泥沙积聚再悬浮是长江口浑浊地带形成的主要机理.促使泥沙积聚有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和盐淡水交汇混合两种机制,前者形成潮汐浑浊带,后者形成盐水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是具有两种不同机制的盐潮复合浑浊带.长江口浑浊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 张重乐,沈焕庭.长江口咸淡水混合及其对悬沙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83-88
    潘定安,胡方西,周月琴等.长江口夏季的盐淡水混合.海岸河口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4-40
    陈邦林,昊玲,陆才治.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界面化学研究Ⅰ.长江口北槽沉积物的界面电位研究.上海城市污水排放背景文献汇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32-244
    陈邦林,昊玲.邱佩英.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界面化学研究Ⅱ.长江口南港南槽地区悬移质絮凝机理研究,上海城市污水排放背景文献汇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45-251
    沈焕庭,朱慧芳,茅志昌.长江河口环流及其对泥沙输移的影响.海洋与湖沼.1986,17(1):26-35
    王康缮,苏纪兰.长江口南港环流及悬移物质输运的计算分析.海洋学报,1987,(5):627-637
    Su Ji1an,Wang Kangsshan.The suspended sediment balance in Changjiang latuary.Estuarine,Cosdtal and Shelf Science,1989,23,81-98
    沈焕庭,郭成涛,朱慧芳等.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探讨海岸河口区动力、地貌、沉积过程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76-89
    陈吉余主编.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26
    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68-270
    潘定安,孙介民.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海洋与湖沼,1996,27(3):279-286
    李九发,时伟荣,沈焕庭.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地理研究,1994,13(1):51-59
    沈健,沈焕庭,潘定安等.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地理学报,1995,50(5):411-422
    陈吉余.长江口拦门沙及下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演变和深水航道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港口建设专辑),1995.1-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88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102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8-04-25
  • 修回日期:  1999-01-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