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23卷 第4期
2001, 23(4): 1-16.
摘要:
本文总结国内外对我国近海环流所作的工作,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环流的主要动力机制作一简述.
本文总结国内外对我国近海环流所作的工作,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环流的主要动力机制作一简述.
2001, 23(4): 17-24.
摘要:
采用动力学数值模式对风暴潮沿珠江河道上溯的个例进行了模拟,并就有关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风暴潮位是否沿珠江河道向北逐渐递增,和风暴强度有很大的关系,也和风暴登陆的路径有关;南海的热带气旋多数是西行的,这样就使本文研究的对象像是“过路”的风暴,伶仃洋的聚水面积不算大,加上蛛网般河网的分散作用,都使珠江一线的风暴增水很少超过2.5m.但即使这样规模的增水,也对河口平坦地区造成很大威胁.由于天文潮的耦合,以及浅水效应,风暴潮常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本文的模拟中,模式、参数和计算对象等早已选好,计算时只作了少许调整,就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说明模式是合理和可靠的.
采用动力学数值模式对风暴潮沿珠江河道上溯的个例进行了模拟,并就有关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风暴潮位是否沿珠江河道向北逐渐递增,和风暴强度有很大的关系,也和风暴登陆的路径有关;南海的热带气旋多数是西行的,这样就使本文研究的对象像是“过路”的风暴,伶仃洋的聚水面积不算大,加上蛛网般河网的分散作用,都使珠江一线的风暴增水很少超过2.5m.但即使这样规模的增水,也对河口平坦地区造成很大威胁.由于天文潮的耦合,以及浅水效应,风暴潮常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本文的模拟中,模式、参数和计算对象等早已选好,计算时只作了少许调整,就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说明模式是合理和可靠的.
2001, 23(4): 25-30.
摘要: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GEOS)/四维资料同化系统(DAS)计算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潜热通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北向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水温、水位和潜热通量的变化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当前者减少时,后3者也明显减小.其物理解释是从热带西太平洋输入西北太平洋的海水质量和热量的减少将导致西北太平洋的减水和热量收入的减少,而热量收入的减少又将会引起水温和潜热通量的减小.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GEOS)/四维资料同化系统(DAS)计算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潜热通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北向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水温、水位和潜热通量的变化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当前者减少时,后3者也明显减小.其物理解释是从热带西太平洋输入西北太平洋的海水质量和热量的减少将导致西北太平洋的减水和热量收入的减少,而热量收入的减少又将会引起水温和潜热通量的减小.
2001, 23(4): 31-40.
摘要:
用1997版POM海洋模式,首次应用于环台湾岛海域的潮波数值研究.得到该海域的半日潮波主要为23°N以南西太平洋传来的胁振潮.影响台湾海峡的半日潮波分别由海峡南北口传入的两支潮波,且北支强于南支.福建沿岸湄州湾-兴化湾为最强潮区,其M2分潮最大振幅可达240cm.最强潮流区位于澎湖水道,M2分潮最大潮流达196cm/s.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潮流水平结构上除海峡北部原有一个圆流点外,还发现另外存在4个新的圆流点.潮流垂直结构上主要为右偏,接近底层处为左偏.
用1997版POM海洋模式,首次应用于环台湾岛海域的潮波数值研究.得到该海域的半日潮波主要为23°N以南西太平洋传来的胁振潮.影响台湾海峡的半日潮波分别由海峡南北口传入的两支潮波,且北支强于南支.福建沿岸湄州湾-兴化湾为最强潮区,其M2分潮最大振幅可达240cm.最强潮流区位于澎湖水道,M2分潮最大潮流达196cm/s.环台湾岛海域潮波潮流水平结构上除海峡北部原有一个圆流点外,还发现另外存在4个新的圆流点.潮流垂直结构上主要为右偏,接近底层处为左偏.
2001, 23(4): 41-47.
摘要:
通过对1993年8月和1994年2和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值)的分析,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4类: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POM)、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SOM).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1993年8月和1994年2和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值)的分析,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4类: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POM)、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SOM).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1, 23(4): 48-58.
摘要:
用HPGeγ谱仪不破坏地直接测定了采自东太平洋的20个多金属结核样品,样品中可探测到的核素有238U,230Th,226Ra,210Pb,228Ra,228Th,235U,227Ac(或231Pa)和40K.对样品顶侧和底侧分别面对探测器的计数率和计数率比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其所蕴含的多金属结核生长、运动、放射性核素来源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信息.提出了判断多金属结核顶、底侧的新方法.并根据顶、底侧230Th计数率比推测多金属结核不同的滚动时间.
用HPGeγ谱仪不破坏地直接测定了采自东太平洋的20个多金属结核样品,样品中可探测到的核素有238U,230Th,226Ra,210Pb,228Ra,228Th,235U,227Ac(或231Pa)和40K.对样品顶侧和底侧分别面对探测器的计数率和计数率比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其所蕴含的多金属结核生长、运动、放射性核素来源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信息.提出了判断多金属结核顶、底侧的新方法.并根据顶、底侧230Th计数率比推测多金属结核不同的滚动时间.
2001, 23(4): 59-68.
摘要:
利用东太平洋CC区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结核覆盖率深拖系统探测、结核丰度地质采样和地球物理地震勘探资料,运用板块构造和沉积动力学理论,并与丰度趋势面和神经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对东太平洋CC区构造与多金属结核资源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1)富集在研究区约200亿t结核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是东太平洋海隆、莱恩山脉、克拉里昂-克利伯顿大断裂(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东、西、南、北的四个构造单元为结核大量富集起到了框架性的关键作用;(2)本区经历了和遵循着海底扩张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对结核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结核分布有重大影响,结核丰度、覆盖率与地形变化非常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基底自形成以来一直影响着地表结核;(3)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对结核成矿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影响因素可能涉及基底岩浆房及其大小等.
利用东太平洋CC区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结核覆盖率深拖系统探测、结核丰度地质采样和地球物理地震勘探资料,运用板块构造和沉积动力学理论,并与丰度趋势面和神经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对东太平洋CC区构造与多金属结核资源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1)富集在研究区约200亿t结核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是东太平洋海隆、莱恩山脉、克拉里昂-克利伯顿大断裂(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东、西、南、北的四个构造单元为结核大量富集起到了框架性的关键作用;(2)本区经历了和遵循着海底扩张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对结核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结核分布有重大影响,结核丰度、覆盖率与地形变化非常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基底自形成以来一直影响着地表结核;(3)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对结核成矿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影响因素可能涉及基底岩浆房及其大小等.
2001, 23(4): 69-74.
摘要: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有效地分辨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有效地分辨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2001, 23(4): 75-80.
摘要:
为探讨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在长江口南汇东滩沼泽和邻近的光滩上进行了近底层流速、波浪、悬沙浓度、沉积物粒径和滩面淤积速率等对比实验,并在九段沙潮沼中做了两种先锋植物黏附悬沙的实验.结果表明,沼泽和同高程的邻近光滩近底层平均流速的比值为0.16~0.84;两种环境平均波周期、平均波高和平均悬沙浓度的比值分别为1.4,0.43,和0.71.波浪传入沼泽后,一方面波高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变得规则有序.海三棱草和草两种先锋植物群落黏附的悬沙分别达到298和40g/m2.由于水动力降低和植物的捕沙功能,细颗粒泥沙易于在沼泽中沉积下来,导致沼泽环境沉积物明显较相邻光滩细;沼泽中沉积速率加快,侵蚀受到抑制.
为探讨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在长江口南汇东滩沼泽和邻近的光滩上进行了近底层流速、波浪、悬沙浓度、沉积物粒径和滩面淤积速率等对比实验,并在九段沙潮沼中做了两种先锋植物黏附悬沙的实验.结果表明,沼泽和同高程的邻近光滩近底层平均流速的比值为0.16~0.84;两种环境平均波周期、平均波高和平均悬沙浓度的比值分别为1.4,0.43,和0.71.波浪传入沼泽后,一方面波高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变得规则有序.海三棱草和草两种先锋植物群落黏附的悬沙分别达到298和40g/m2.由于水动力降低和植物的捕沙功能,细颗粒泥沙易于在沼泽中沉积下来,导致沼泽环境沉积物明显较相邻光滩细;沼泽中沉积速率加快,侵蚀受到抑制.
2001, 23(4): 81-86.
摘要:
笔者对莱州群体花鲈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报告了该群体的形态异质性、群体组成、年龄生长、性成熟与繁殖力、饵料食性以及洄游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从而不仅为中日花鲈的物种鉴定、种群划分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该鱼的人工增养殖及资源保护提供渔业生物学依据.
笔者对莱州群体花鲈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报告了该群体的形态异质性、群体组成、年龄生长、性成熟与繁殖力、饵料食性以及洄游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从而不仅为中日花鲈的物种鉴定、种群划分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该鱼的人工增养殖及资源保护提供渔业生物学依据.
2001, 23(4): 87-92.
摘要:
测试了4株海洋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对其产生抗菌蛋白的影响;提取的粗蛋白的性质以及对6种病原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株海洋芽孢杆菌在2216E,EMB,CM培养液;15~35℃;NaCl浓度0%~5%;pH3~9的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20~28℃;NaCl浓度1%~3%;pH5~8.菌株分别培养84~108h抑菌活性最强.(NH4)2SO4沉淀抗菌粗蛋白的最适饱和度为50%~70%.粗蛋白对病原菌尤其对病原真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粗蛋白性质稳定,对高温和蛋白酶不敏感.
测试了4株海洋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对其产生抗菌蛋白的影响;提取的粗蛋白的性质以及对6种病原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株海洋芽孢杆菌在2216E,EMB,CM培养液;15~35℃;NaCl浓度0%~5%;pH3~9的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20~28℃;NaCl浓度1%~3%;pH5~8.菌株分别培养84~108h抑菌活性最强.(NH4)2SO4沉淀抗菌粗蛋白的最适饱和度为50%~70%.粗蛋白对病原菌尤其对病原真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粗蛋白性质稳定,对高温和蛋白酶不敏感.
2001, 23(4): 93-99.
摘要: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于1997年10月10日至20日,1998年5月14日至6月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观测海区平均细菌生产力(C)为(1.44±1.30)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B3和C3站.春季测区表层细菌生产力(2.43±1.22)μg/(dm3·h)高于底层(1.01±0.43)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和B断面诸站.秋、春季平均细菌生产力相当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秋季和春季表层细菌数量分别为(5.22×108±0.88×108)个/dm3和(1.97×108±1.10×108)个/dm3.1998年5月18日至6月1日在围隔实验点的自然海区中细菌生产力变幅范围为0.13~5.79μg/(dm3·h),平均值为(2.47±1.60)μg/(dm3·h).围隔装置内加可溶性磷(PO43-)实验,春季细菌生产力由1.28μg/(dm3·h)增长至32.20μg/(dm3·h),其增长幅度低于秋季1.43~43.47μg/(dm3·h).油污染实验中细菌生产力由6.61μg/(dm3·h)增长至37.97μg/(dm3·h),呈逐日上升趋势.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于1997年10月10日至20日,1998年5月14日至6月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观测海区平均细菌生产力(C)为(1.44±1.30)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B3和C3站.春季测区表层细菌生产力(2.43±1.22)μg/(dm3·h)高于底层(1.01±0.43)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和B断面诸站.秋、春季平均细菌生产力相当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秋季和春季表层细菌数量分别为(5.22×108±0.88×108)个/dm3和(1.97×108±1.10×108)个/dm3.1998年5月18日至6月1日在围隔实验点的自然海区中细菌生产力变幅范围为0.13~5.79μg/(dm3·h),平均值为(2.47±1.60)μg/(dm3·h).围隔装置内加可溶性磷(PO43-)实验,春季细菌生产力由1.28μg/(dm3·h)增长至32.20μg/(dm3·h),其增长幅度低于秋季1.43~43.47μg/(dm3·h).油污染实验中细菌生产力由6.61μg/(dm3·h)增长至37.97μg/(dm3·h),呈逐日上升趋势.
2001, 23(4): 100-105.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船(舰)载的Ku波段微波波高计,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波高测量设备,可架设于船头,动态测量海浪波高参数.为了修正船体颠簸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微波探测单元上设置了加速度传感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加速度匀变模型和简谐振动模型,分别计算船体的实时颠簸位移,并对理论上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进行了分析.测量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有效地校正船体颠簸的影响,实测海浪波高的平均误差小于8%.
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船(舰)载的Ku波段微波波高计,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波高测量设备,可架设于船头,动态测量海浪波高参数.为了修正船体颠簸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微波探测单元上设置了加速度传感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加速度匀变模型和简谐振动模型,分别计算船体的实时颠簸位移,并对理论上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进行了分析.测量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有效地校正船体颠簸的影响,实测海浪波高的平均误差小于8%.
2001, 23(4): 106-112.
摘要:
我国渤海每年约有3个月的结冰期,冰与海洋结构的相互作用远较波浪为甚,因此有必要进行冰与海洋结构相互作用的可靠性分析.首先,采用热力学的方法根据每年实测的环境参数对海冰平整冰厚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对不同重现期的极值冰厚采用极值统计法给出了极值分布,并与其他文献作比较.其次,以应变速率为海冰强度的主要影响参数,给出了海冰强度的概率分布.最后,以Schwarz公式为静冰力计算公式,结合得到的冰厚和冰强度的概率分布,采用映射变换法进行不同重现期静冰力的可靠度分析计算,并用蒙特卡罗重点抽样法进行模拟.
我国渤海每年约有3个月的结冰期,冰与海洋结构的相互作用远较波浪为甚,因此有必要进行冰与海洋结构相互作用的可靠性分析.首先,采用热力学的方法根据每年实测的环境参数对海冰平整冰厚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对不同重现期的极值冰厚采用极值统计法给出了极值分布,并与其他文献作比较.其次,以应变速率为海冰强度的主要影响参数,给出了海冰强度的概率分布.最后,以Schwarz公式为静冰力计算公式,结合得到的冰厚和冰强度的概率分布,采用映射变换法进行不同重现期静冰力的可靠度分析计算,并用蒙特卡罗重点抽样法进行模拟.
2001, 23(4): 113-118.
摘要:
人们对黄海的潮汐锋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和研究[1~4],但对渤海的潮汐锋现象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迄今只有赵保仁[1]在讨论黄海的潮汐锋时,指出过渤海海峡的潮汐锋现象;而黄大吉等[5]在数值计算渤海的温度变化时也指出在渤海内部存在着潮汐锋现象,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给出任何实测证据.本文试图根据方国洪和曹德明最近在渤海取得的潮汐潮流数值计算结果1),计算由Simpson等[6]提出的陆架海的潮混合层化参量,来讨论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实测水文资料和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图像来说明渤海潮汐锋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人们对黄海的潮汐锋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和研究[1~4],但对渤海的潮汐锋现象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迄今只有赵保仁[1]在讨论黄海的潮汐锋时,指出过渤海海峡的潮汐锋现象;而黄大吉等[5]在数值计算渤海的温度变化时也指出在渤海内部存在着潮汐锋现象,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给出任何实测证据.本文试图根据方国洪和曹德明最近在渤海取得的潮汐潮流数值计算结果1),计算由Simpson等[6]提出的陆架海的潮混合层化参量,来讨论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实测水文资料和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图像来说明渤海潮汐锋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2001, 23(4): 121-126.
摘要: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气候的指示因子之一,在海洋学研究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气候的指示因子之一,在海洋学研究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01, 23(4): 127-130.
摘要:
海水所含盐量标志海水浓度,通常以盐度表示,现代“盐度”单位已由专一海洋学领域扩展到盐化工、水产养殖、生态网络调查等学科中,并已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上,盐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几经变革[1,2],人们一直在深化自己的认识,探索盐度的实质,笔者在科研实践中认识到:现行国际“实用盐标”及先前“氯度盐标”,应用于保守性质海水样品准确,而应用于非保守性质样品时不准确,其表现特征是两盐度测定值均偏离样品绝对盐度SA,且无重复性.
海水所含盐量标志海水浓度,通常以盐度表示,现代“盐度”单位已由专一海洋学领域扩展到盐化工、水产养殖、生态网络调查等学科中,并已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上,盐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几经变革[1,2],人们一直在深化自己的认识,探索盐度的实质,笔者在科研实践中认识到:现行国际“实用盐标”及先前“氯度盐标”,应用于保守性质海水样品准确,而应用于非保守性质样品时不准确,其表现特征是两盐度测定值均偏离样品绝对盐度SA,且无重复性.
2001, 23(4): 131-134.
摘要:
东太平洋以其发育大洋多金属结核而长期以来倍受地质学家关注,国内外在该区对多金属结核及相关的沉积物、沉积环境、古海洋学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6],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先进的电镜分析测试技术(包括电子衍射技术),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和克利伯顿两条断裂带之间的CC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重晶石和锐钛矿矿物.本文将简要报道对这两种矿物的形貌和结构标型特征进行研究的结果,并初步探讨其成因[1].
东太平洋以其发育大洋多金属结核而长期以来倍受地质学家关注,国内外在该区对多金属结核及相关的沉积物、沉积环境、古海洋学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6],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先进的电镜分析测试技术(包括电子衍射技术),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和克利伯顿两条断裂带之间的CC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重晶石和锐钛矿矿物.本文将简要报道对这两种矿物的形貌和结构标型特征进行研究的结果,并初步探讨其成因[1].
2001, 23(4): 135-140.
摘要: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细菌病的病原有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弧菌(Vibrio spp.)属的其他一些种类、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肠球菌(Enterococcus seriolicida)、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卡帕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变异微球菌(Micrococcus varians)[1].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细菌病的病原有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弧菌(Vibrio spp.)属的其他一些种类、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肠球菌(Enterococcus seriolicida)、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卡帕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变异微球菌(Micrococcus varians)[1].
2001, 23(4): 141-145.
摘要: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对虾养殖业经受严重滑坡,人们对原来北方地区主养中国对虾(P.chinesis),南方主养斑节对虾(P.monodon)的格局在养殖品种选择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日本对虾倍受青睐,其养殖面积及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南起海南北至辽宁均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并日益扩大[1].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对虾养殖业经受严重滑坡,人们对原来北方地区主养中国对虾(P.chinesis),南方主养斑节对虾(P.monodon)的格局在养殖品种选择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日本对虾倍受青睐,其养殖面积及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南起海南北至辽宁均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并日益扩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