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候区划──Ⅰ.主因子分析
陈上及, 姚湜予
1995, 17(2): 1-11.
摘要:
根据中国近海历年调查资料,选取了19个对海洋水文气候有影响的要素特征值,用R型主因子分析方法,找出6个主要综合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06%,充分反映了原有的信息.对这6个主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作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使各主因子的载荷值向1或0两极分化.结果表明,第一主因子F1是由海洋热量状况起主导作用的,第二主因子F2主要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其余的主因子F3,…,F6分别受平均最低水温出现旬期、表层盐度年变差及其1月平均值,以及地理纬度的影响.气候特征的物理成因十分清楚.根据各站这6个主因子的得分数,在两两因子轴平面上的点聚图,将中国近海初步划分成6个水文气候区:渤、黄海温带气候区(Ⅰ),东海过渡性亚热带气候区(Ⅱ1),东海黑潮流域亚热带气候区(Ⅱ2),黑潮右侧冷暖涡亚热带气候区(Ⅱ3),南海中部热带气候区(Ⅲ1)和赤道热带气候区(Ⅲ2).并对各气候区的气候特征作了分析.此外,还用Q型主因子分析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完全一致.证明本文的初步气候区划是可靠有效的.可作为详细区划的基础.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蔡树群, 苏纪兰
1995, 17(2): 12-20.
摘要: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是气旋涡南侧的循环海水再向北流动的再循环水,并指出该海流具有很强的斜压性;文章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黑潮入流有可能向西侵入南海北部,从而形成反气旋式的套状流结构.
东海和南黄海冬季环流的斜压模式
王辉
1995, 17(2): 21-26.
摘要:
基于文献[1]所给出的环流模型,引进黑潮边界力和长江径流,获得了东海和南黄海冬季三维环流结构.计算结果较好地再现了主要流系的基本特征;对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路径及起源进行了分析;给出的环流垂直分量揭示了在浙江和福建沿岸冬季都存在明显的上升流区,并指出了上升流区的位置和强度.
热带海气耦合波动力学性质研究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1995, 17(2): 27-37.
摘要:
本文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热带大气和海洋不同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耦合波及其稳定性等动力学性质,指出热带耦合系统中分别存在一类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其中不稳定模态的传播依赖于扰动的纬向尺度,即5000~10000km扰动表现为不稳定东传,大于此尺度的扰动发生不稳定西传,理论得出的缓慢不稳定东传波和观测事实甚为一致.最后本文指出热带海气耦合不稳定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种介质中的Kelvin波和另一种介质中的Rossby波的相互作用.
初夏南海海温对华南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吴晓彤, 梁必骐, 王安宇
1995, 17(2): 38-43.
摘要:
本文采用P-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以气候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就6月份南海海温对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南海的海表温度增暖,华南地区低层有水汽辐合,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配置,使该地区降水增加.同时东亚季风环流也随之加强,整个东亚高、低层都呈现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增加的环流形势.在低层,由于南海海温增暖,使越过中南半岛的西南季风和11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都得到加强,从而增加了向南海及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在高层,南亚高压呈“东部型”,在我国大陆上空得到加强.
热带海洋对风应力异常的响应
邢如楠, 巢纪平
1995, 17(2): 44-50.
摘要:
针对在南方涛动循环中东太平洋信风变化的特征,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五层太平洋环流模式模拟热带海洋对气候风应力脉动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当南方涛动处于高指数时,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从表层至250m深都会出现负距平,表层距平洋流向西,下层200m深左右距平流向东,即赤道潜流加强,而当南方涛动指数取负值时,热带东太平洋东风应力减弱,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增高,这种增暖自东向西扩展,上层距平洋流向东,下层距平洋流向西,赤道潜流有减弱趋势,这些正是典型的埃尔尼诺特征.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胶州湾东部锡的输入、形态特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陆贤昆, 韩峰, 祝惠英, 李静
1995, 17(2): 51-60.
摘要:
自1990年7月~1991年5月取样测量了胶州湾东部各形态锡的季节序列变化.溶解无机锡、有机锡和颗粒态锡的百分比表明了锡形态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可能的输入.丰水期(7月),各形态锡出现异常高值(DISn76.7ng/dm3,DOSn546.1ng/dm3,PSn688.6ng/dm3),表明陆源输入的主要作用.随着湾内海水盐度升高,溶解态无机、有机锡呈现外海低值的特征,但颗粒锡占据了绝对比例.极高的颗粒物富集因子(8.5×104~2.2×105)和浮游生物富集因子(5.1×104~7.0×105),说明水体锡的强颗粒物活性和生物获得性,对排除无机、有机锡起重要作用.相反,沉积物中锡的甲基化则将是锡从沉积转入水体的重要途径.
珠江河口水域微表层的类脂物质
李飞永, 陈金斯, 朱卓洪
1995, 17(2): 61-68.
摘要:
应用自制的转筒式采样装置采样,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珠江河口水域微表层类脂物质的浓度、成分、组成和富集系数,探讨了类脂物质的河口迁移和类脂物质的来源.
华南海岸沙坝瀉湖型潮汐汊道口门地貌演变
张乔民, 陈欣树, 王文介, 宋朝景
1995, 17(2): 69-77.
摘要:
华南海岸沙坝湖型潮汐汊道主要分布在小潮差岬湾海岸段.汊道口门基本地貌单元有口门深槽、落潮三角洲、涨潮三角洲、内弯沙嘴等,其形态特征与海岸动力及泥沙条件有关.汊道口门迁移、落潮主水道迁移、冲流坝和水道边缘坝向岸迁移和并岸,是汊道口门地貌演变的主要模式并具周期性特点. 湖港湾大规模围垦堵海或注入港湾的河流改道直接入海,这些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汊道口门急剧变化和航行条件恶化而必须进行整治.
渤海底质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李淑媛, 苗丰民, 刘国贤, 郝静
1995, 17(2): 78-85.
摘要:
本文讨论了渤海及毗邻河口区25柱岩心样细颗粒中(<0.063mm)重金属含量分布,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渤海沉积物细颗粒中重金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态性检验,借助210Pb测年法获得渤海现代沉积速率、重金属沉积通量及各站百年前沉积层中Cu、Pb、Zn、Cd含量.重金属环境背景值采用深水区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岩心样作为背景段,按重金属分布类型确定环境背景值.结果显示Cu背景为26.26×10-6~17.94×10-6;Pb为17.31×10-6~10.61×10-6;Zn为75.00×10-6~55.30×10-6;Cd为0.136×10-6~0.040×10-6,与百年前沉积层中重金属含量基本吻合.研究表明,渤海底质沿岸重金属排污始于30~40年代;而渤海湾沿岸污染始于1933年,锦州湾为1938年,辽河口排污起于1940年前后.从环境背景值分布趋势看,渤海底质重金属污染仅限于锦州湾、海河口及辽河口附近海域,其中锦州湾污染指数最高(B27站),Cu、Pb、Zn、Cd依次为160.58、180.83、90.0、749.74;次为海河口(B851站),Cu、Pb、Zn、和Cd分别为1.16、1.56、1.08、1.54;辽河口(B386站)Cu, Pb, Zn, Cd各为1.08,1.02、1.09. 2.28.
渤海东部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环境
夏东兴, 刘振夏, 王揆洋, S.伯尼, T.马歇
1995, 17(2): 86-92.
摘要:
渤海东部浅地层自海底向下数十米可分A、B、C三层.A层为全新世海相沉积,大约形成于9kaBP以来;B层为陆相至海陆过渡相沉积,大约形成于9~13kaBP;C层为末次冰期盛期的陆相沉积,形成于13~22kaBP.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基本特征
蔡秉及, 连光山, 林玉辉, 林茂, 戴燕玉, 林景宏, 陈瑞祥
1995, 17(2): 93-98.
摘要: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共记录各类别浮游动物491种,划分4个生态类群,以暖水性类群为主体,体现亚热带性质的群落结构特点.同时,研究浮游动物总种数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台湾海峡西侧浮游硅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杨清良
1995, 17(2): 99-107.
摘要:
共记录调查区浮游硅藻类47属171种,其中以广温种和暖水种为主.细胞总量和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时空差异.该区硅藻类的分布与营养盐含量,温、盐度以及海流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
变深区浅水波的绕射和折射计算
李德筠, 沈国光
1995, 17(2): 108-116.
摘要:
本文开发了基于射线理论的浅水波计算程序,提出了一种解决射线相交的简便方法.应用非线性长波方程,以波浪对圆柱形人工岛和海凹的绕射、折射及对坡岸的斜向入射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在变深区的开边界处,利用射线理论给定入射波,获得了与实际观测相吻合的结果.
矩形人工岛波浪爬高的数值模拟
竺艳蓉
1995, 17(2): 117-122.
摘要:
本文基于线性绕射理论,提出了采用波源分布法计算矩形人工岛上波浪爬高的数值模型.在三种入射波向(α=0°、45°、90°)下进行数值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整体模型试验的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表明波源分布法是确定波浪爬高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为人工岛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高度参数.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醇化合物的成因
段毅, 罗斌杰, 陈宁
1995, 17(2): 123-127.
摘要:
醇类化合物(烷基醇和甾醇)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体和沉积物中.通过研究沉积物中醇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可以获得一些有关生态环境和成岩条件的重要信息.
虾池赤潮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王安利, 王维娜
1995, 17(2): 128-133.
摘要:
赤潮是一种因某些单细胞生物爆发性生长形成极高密度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这种灾害现象往往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法国Douarnenez海湾拟庸鲽体长与年龄关系研究
林学群, C.Deniel, A.Laurec, F.LeMenn
1995, 17(2): 134-139.
摘要:
拟庸蝶Pleuronectes platessa (Linnaeus, 1758)为欧洲常见的近岸底栖比目鱼类,分布于大西洋东部,北至冰岛和摩尔曼海岸,南至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法国Douarnenez海湾拟庸蝶的生长曾有过初步研究[1],其应用的数学模型为特殊性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对雌雄群体生长的比较未应用统计方法.
TLD水箱减(冰)振的现场试验研究
陈星, 王翎羽, 宋安, 郑沧波
1995, 17(2): 140-144.
摘要:
寒冷地区海洋结构物在漂移的冰排作用下,常会发生剧烈地振动[1].运用传统的增加结构整体刚度的方法来加强结构的抗冰振能力往往效果甚微,并且由于海洋工程投资巨大,这种做法往往不经济、不现实.根据目前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对已经建成的海上平台,减冰振可从改变振源特性和动力消振这两方面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