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中国近海季风和热带气旋1)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南海水文季节结构的影响
陈上及
1994, 16(1): 1-11.
摘要:
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南海全年皆夏的海区是否终年如一,有无季节性差别,根据南海季风显着、台风频繁的特点,在分析中国近海季风和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季风和热带气旋对南海水文特征和季节结构的显着影响,认为南海的全夏海区,虽全年皆夏,但并非终年如一。根据冬、夏季风各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日期和台风频率的季节性特征,南海全夏海区的水文季节结构可分为孟夏、仲夏、盛夏和晚夏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具体划分和水文的季节性特征作了论述。
浅海风暴潮和天文潮相互作用中非线性效应的数值诊断分析
赵永良, 张延廷, 陈则实
1994, 16(1): 12-22.
摘要:
本文讨论了天文潮主要分潮M2、S2、K1、O1对风暴潮和天文潮相互作用所引起的非线性效应水位的影响以及各种非线性项所作贡献。在天文潮和风暴潮都大的海域,天文潮分潮的影响是显着的;非线性项中以浅水效应项、风-水位效应项、底摩擦项对浅海风暴潮和天文潮相互作用中非线性效应水位的贡献比较明显,而平流项、气压梯度项的作用甚微。从数值研究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定量地证明一些已有的重要结论。
长江中下游冷夏与海气相互作用
马乃孚, 杨景勋
1994, 16(1): 23-29.
摘要:
本文应用1952~198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气温资料,在划分冷夏年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变化同北太平洋SSTA和热带OLR异常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和次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距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明显偏低,它同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赤道中太平洋OLR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海域负SSTA、印尼附近OLR正异常相联系,即同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异常减弱相对应。
一个温带海洋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学分析
赵其庚, 仪清菊, 丁一汇
1994, 16(1): 30-37.
摘要:
本文对1982年3月11~16日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强温带海洋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讨论了斜压不稳定和非绝热加热过程在气旋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分析揭示,在气旋发展初期低层与高层扰动在垂直方向是分离的,尺度和移速都不同。由高低层等熵位涡扰动的相对位相分析发现,在发展初期斜压不稳定条件对发展是不利的,而在爆发阶段则非常有利。由湿位涡和水汽辐合,等熵运动和非地转运动分析指出,非绝热加热过程在前边两个阶段都很重要。在爆发阶段斜压不稳定与非绝热加热过程相互作用,产生正反馈,使气旋得到爆发性发展。
悬浮泥沙浓度与光谱反射率峰值波长红移的相关关系
陈涛, 李武, 吴曙初
1994, 16(1): 38-43.
摘要:
高浓度悬浮泥沙遥感是我国特殊研究课题之一。国外在此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对低浓度悬浮泥沙的研究。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美、日、法等国的卫星遥感资料。因而如何解决我国高浓度悬浮泥沙遥感信息的定量分析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本文对黄河悬浮泥沙所做的波谱特性实验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其光谱反射率峰值波长向长波方向漂移。由此全面分析了黄河水体泥沙含量从7.97mg/dm3到2324.8mg/dm3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并建立了悬浮泥沙浓度SSC与反射率峰值发生波长λRmax的数学模式,本文结果对高浓度悬浮泥沙遥感信息的提取有直接应用价值,并可作为我国卫星传感器通道设计的理论依据。
河口港湾水体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式──厦门港石油烃有限水体迁移和风化混合模型
张珞平, 曾继业, 吴瑜端
1994, 16(1): 44-50.
摘要:
本文将有限水体迁移模式与生物、化学降解模式相结合,讨论了受潮汐控制的河口、港湾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式,并将模式应用于计算厦门港水体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其结果与现场调查基本吻合。
长江口水中总磷、有机磷、磷酸盐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黄自强, 暨卫东
1994, 16(1): 51-60.
摘要:
本文根据1981年8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两航次长江河口区的观测资料,对总磷、有机磷、磷酸盐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周日变化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它们的分布规律。对各种形态的磷进行了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它们在长江河口循环过程中的行为与特征,阐述了它们的相互关系。
海面上升对渤海湾西岸的影响与对策
夏东兴, 刘振夏, 王德邻, 李绚, 吴桑云, 李福林
1994, 16(1): 61-67.
摘要:
根据IPCC(1990)预测的2100年全球海面上升30~100cm的幅度,本文预测由于全球海面上升和区域地面下沉的双重影响,下世纪末渤海湾西岸自然岸线的海拔高程将为2.6~3.3m,并将有10000km2沿岸地区处于高潮水位之下,如加上风暴潮增水2m的影响,淹没高程可达4.6~5.3m,而淹没范围可达16000km2.在对策方面,除了目前采取的限制开采地下水的措施外,建议采用引黄放淤、修筑堤坝和提高建筑物基础高程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以对付海面上升对渤海湾西岸可能造成的危害。
渤海湾黄骅沿海贝壳堤与海平面变化
徐家声
1994, 16(1): 68-77.
摘要: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新发现的贝壳堤,为本区海岸变迁及海面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认为,贝壳堤下伏层顶板代表着贝壳堤形成时相应的高潮线位置,是进行海石变化研究的标志面。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赵希涛, 唐领余, 沈才明, 王绍鸿
1994, 16(1): 78-88.
摘要: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海面变化均兼具区域性与金球性特征。
双刺拟浮萤──浮游介形类一新种
陈瑞祥, 林景宏
1994, 16(1): 89-92.
摘要:
我们在分析研究中日黑潮调查研究东海东北部浮游介形类样品时,发现一个隶属于拟浮萤属Paraconchoecia的新种,现根据其双壳皆具后背刺的独有特征以及其他特征,与该属的“Procera”群的其他7种相区别,并由此将它命名为双刺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iacanthus n.sp.
中国近海带鱼种群生化遗传结构及其鉴别的研究
王可玲, 张培军, 刘兰英, 尤锋, 徐成, 王建飞
1994, 16(1): 93-104.
摘要:
用淀粉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9个取样群体472尾鱼的11种同工酶。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出24个基因座位。各取样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中国近海的带鱼不是过去认为的一个种、3~5个种群,而是存在3个不同的种8个种群。
几种海洋生物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比较研究
李烈英, 于富才, 李光友
1994, 16(1): 105-113.
摘要:
采用修改的Stumpf法研究了两种海洋动物(灰凹贻贝Crenomythilus graianus和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和两种海洋植物(内枝多管藻Polysiphonia morrowii、角托马尾藻Sargassum aemulum)的脂肪酸组成,其结果如下。1.灰凹贻贝的肝脏中含有大量的DHA(占总脂的14.26%);2.中间球海胆的总脂中含有15.69%的EPA;3.内枝多菅藻脂中的主要脂肪酸为EPA,占总脂的45.03%:4.角托马尾藻中的AA含量为其总脂的19.34%.因此,上述4种海洋生物,是提取EPA、AA和DHA的好材料。
抛石基床上圆柱墩底部的波浪浮托力
邱大洪, 陈健
1994, 16(1): 114-123.
摘要:
本文研究了抛石基床内由于波浪引起的非线性渗流的控制方程。抛石基床埋置于可渗可压缩的海床之内,研究了对置于其上的圆柱墩在线性波作用下,非线性渗流对墩柱底部的作用,并得到了它的解析解。应用此解,可以计算作用于抛石基床上圆柱墩底部的渗流压力分布、渗流力(即浮托力)及倾覆力矩,文中还研究了不同的基床相对厚度与不同的墩柱相对半径对渗流作用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高层切断冷涡和7504号台风(Ora)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费亮, 李小凡
1994, 16(1): 124-130.
摘要:
笔者曾利用FSU区域数值模式控制高层冷涡位置和不同的水平、垂直结构分布,模拟了冷涡对台风运动的影响,证实了高层冷涡是通过改变台风中心周围的环流结构来影响台风运动的。这种影响可从总涡度倾向的分布来决定,并发现涡度水平平流和散度项对总涡度倾向有重要贡献。
海水中铬的化学发光分析
杨孙楷, 郁建栓, 王莉莉
1994, 16(1): 131-135.
摘要:
铬化学发光分析法已见报道[1,2],亦曾直接应用于海水试样分析[3]。本文针对海水组分的特点,对天然海水中痕量铬的化学发光条件作了具体探讨。
珠江河口水域溶解氧与硝酸盐、Chla及硝酸盐与磷酸盐的关系
彭云辉, 陈玲娣
1994, 16(1): 136-141.
摘要:
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盐,而浮游生物的消亡、有机质的分解使其获得再生。在这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水体中的氧也发生了变化,它与营养元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潮汐能利用的新概念
郭成涛
1994, 16(1): 142-148.
摘要:
自60年代后期法国装机24×104kW的朗斯潮汐电站(Rance Tidal Power Station) 建成以来,潮汐能发电在技术上已获得成功,但在商业上尚未能和它同时起步的核能一样取得公认的常规能源地位.朗斯总结的“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不合算”的论点仍是其后许多能源决策者对潮汐能评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