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7卷 第4期
1985, 7(4): 401-411.
摘要:
本文应用1980-1981年的上升流专题调查资料和有关历史资料讨论了浙江沿岸上升流区的锋面结构特征、混合状况、位置变动的特点及其原因。本文认为,浙江沿岸锋和上升流锋的位置变动大致可归因于台湾暖流强度和位置的变动,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浙江沿岸的上升流还受到浙江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Janowitz等提出的地形引起的上升流理论可以应用于浙江近海。
本文应用1980-1981年的上升流专题调查资料和有关历史资料讨论了浙江沿岸上升流区的锋面结构特征、混合状况、位置变动的特点及其原因。本文认为,浙江沿岸锋和上升流锋的位置变动大致可归因于台湾暖流强度和位置的变动,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浙江沿岸的上升流还受到浙江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Janowitz等提出的地形引起的上升流理论可以应用于浙江近海。
1985, 7(4): 412-422.
摘要:
本文依据动量方程,采用潮汐和潮流观测资料对杭州湾5个断面的湍应力和涡动粘性进行了估算,计算所得海底拖曳系数平均为0.67×10-3,湍应力振幅垂直廓线接近线性而略呈下凹,位相随离海底距离的增大而延迟,垂直涡动粘性系数在中层偏下达最大,该层平均约为60厘米2/秒。
本文依据动量方程,采用潮汐和潮流观测资料对杭州湾5个断面的湍应力和涡动粘性进行了估算,计算所得海底拖曳系数平均为0.67×10-3,湍应力振幅垂直廓线接近线性而略呈下凹,位相随离海底距离的增大而延迟,垂直涡动粘性系数在中层偏下达最大,该层平均约为60厘米2/秒。
1985, 7(4): 423-432.
摘要:
用与文献[1]完全相同的资料,差分格式和计算方法,对8211台风就高低层环流系统、风速的垂直切变、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辐射特征、温度和稳定度场、质量通量场和纬向垂直环流圈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对这次近海台风,700-400hPa的中低层在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各种条件有利于中低层扰动的发展,700hPa以下为对流性稳定,700-400hPa气层为对流性不稳定,这种层结分布,加上积云对流的质量通量的垂直辐散(合)在这一层最强,使700-400hPa的中层成为和周围环境交换属性最集中的一层;也使之成为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涡源和动力源,分析200hPa流场发现,台风发展到强盛阶段,这个等压面上在台风外围发展出多通道的辐散流出,这是发生和发展初期所没有的,所以对于8211台风,高层台风外围的辐散流出可能不是最初导致热带气旋发展的原因,而更可能是台风发展过程的结果,根据对南北风分量时间剖面图,中尺度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质量通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纬向垂直环流圈随时间的变化等的分析,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
用与文献[1]完全相同的资料,差分格式和计算方法,对8211台风就高低层环流系统、风速的垂直切变、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辐射特征、温度和稳定度场、质量通量场和纬向垂直环流圈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对这次近海台风,700-400hPa的中低层在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各种条件有利于中低层扰动的发展,700hPa以下为对流性稳定,700-400hPa气层为对流性不稳定,这种层结分布,加上积云对流的质量通量的垂直辐散(合)在这一层最强,使700-400hPa的中层成为和周围环境交换属性最集中的一层;也使之成为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涡源和动力源,分析200hPa流场发现,台风发展到强盛阶段,这个等压面上在台风外围发展出多通道的辐散流出,这是发生和发展初期所没有的,所以对于8211台风,高层台风外围的辐散流出可能不是最初导致热带气旋发展的原因,而更可能是台风发展过程的结果,根据对南北风分量时间剖面图,中尺度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质量通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纬向垂直环流圈随时间的变化等的分析,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
1985, 7(4): 433-441.
摘要:
本文作者证明了Mitchell(1966)的海气相互作用随机模式是海-气线性反馈随机动力模式的一个特例,然后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模式,用中国沿海各地的气候资料计算了模式中的若干参数,并进行了讨论。
本文作者证明了Mitchell(1966)的海气相互作用随机模式是海-气线性反馈随机动力模式的一个特例,然后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模式,用中国沿海各地的气候资料计算了模式中的若干参数,并进行了讨论。
1985, 7(4): 526-532.
摘要:
1981年14号台风袭击长江口时,带米特大的风暴潮,石洞口(见图1)以下各站增水都超过1.5米,各站都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本文从台风的路径、强度、气压效应、风切应力以及增水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981年14号台风袭击长江口时,带米特大的风暴潮,石洞口(见图1)以下各站增水都超过1.5米,各站都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本文从台风的路径、强度、气压效应、风切应力以及增水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985, 7(4): 442-452.
摘要:
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海水中总溶解铬、Cr(Ⅳ)、Cr(Ⅲ)、颗粒铬和气溶胶中铬,分析了渤海湾海水中Cr(Ⅳ)、总溶解铬、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以及Cr(Ⅲ)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河流排污控制着渤海湾铬的分布,渤海湾河流排出有机物主要是与Cr(Ⅲ)产生吸附、络合作用,这是固-液界面交换的机制之一,形态研究表明,颗粒铬是渤海湾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Cr(Ⅲ)又是价态铬的主要形态,渤海湾Cr(Ⅳ)含量很低,说明海水中铬处在热力学不平衡状态。
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海水中总溶解铬、Cr(Ⅳ)、Cr(Ⅲ)、颗粒铬和气溶胶中铬,分析了渤海湾海水中Cr(Ⅳ)、总溶解铬、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以及Cr(Ⅲ)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河流排污控制着渤海湾铬的分布,渤海湾河流排出有机物主要是与Cr(Ⅲ)产生吸附、络合作用,这是固-液界面交换的机制之一,形态研究表明,颗粒铬是渤海湾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Cr(Ⅲ)又是价态铬的主要形态,渤海湾Cr(Ⅳ)含量很低,说明海水中铬处在热力学不平衡状态。
1985, 7(4): 453-459.
摘要:
为了评价渤海湾的污染状况,自1978年至1982年,作者研究了砷在渤海湾底质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根据64个表层底质样,11个土柱的116层次的柱状底质样以及部分表层海水样中含砷量的资料,表明渤海湾尚未受到砷的污染。同时,根据底质中含砷量与底质的pH、Eh、铁、镍、有机质等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砷自海水向底质转移的形式及其在底质中的存在形态。
为了评价渤海湾的污染状况,自1978年至1982年,作者研究了砷在渤海湾底质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根据64个表层底质样,11个土柱的116层次的柱状底质样以及部分表层海水样中含砷量的资料,表明渤海湾尚未受到砷的污染。同时,根据底质中含砷量与底质的pH、Eh、铁、镍、有机质等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砷自海水向底质转移的形式及其在底质中的存在形态。
1985, 7(4): 460-471.
摘要:
本文估算了我国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每年入海径流量为14900亿立方米,输沙量为17.2亿吨,分析了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的多年及年内变化,丰、枯水(多沙、少沙)年交替出现,并有3-6年连续丰水(多沙)、枯水(少沙)期。近十年来,长江以北的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泥沙量均减少;长江及其以南的主要河流,除长江及闽江入海径流量略有减少外,其余入海径流量及泥沙量均增加。入海径流对沿岸的冲淡作用,在长江口扩及离岸80-100公里,径流的冲淡作用使北方河口区冬季冰情加重,因人类活动影响,黄河近十年4-6月入海水量仅及要求满足水量的43%,严重危及河口区的渔业生产,入海泥沙加速了陆架的沉积,近百年来,黄河每年入海泥沙约有2/3、长江约有1/3-1/2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本文估算了我国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每年入海径流量为14900亿立方米,输沙量为17.2亿吨,分析了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的多年及年内变化,丰、枯水(多沙、少沙)年交替出现,并有3-6年连续丰水(多沙)、枯水(少沙)期。近十年来,长江以北的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泥沙量均减少;长江及其以南的主要河流,除长江及闽江入海径流量略有减少外,其余入海径流量及泥沙量均增加。入海径流对沿岸的冲淡作用,在长江口扩及离岸80-100公里,径流的冲淡作用使北方河口区冬季冰情加重,因人类活动影响,黄河近十年4-6月入海水量仅及要求满足水量的43%,严重危及河口区的渔业生产,入海泥沙加速了陆架的沉积,近百年来,黄河每年入海泥沙约有2/3、长江约有1/3-1/2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1985, 7(4): 472-483.
摘要:
本文论述了西沙地区松散堆积物组成的环礁沙岛类型及其地貌结构特征、发育方式和动力,提出了沙岛的演化模式。
本文论述了西沙地区松散堆积物组成的环礁沙岛类型及其地貌结构特征、发育方式和动力,提出了沙岛的演化模式。
1985, 7(4): 484-491.
摘要:
采用瓦氏检压技术在室内测定了温度对蛎菜、鹅肠菜、半叶马尾藻、广东紫菜、坛紫菜和江蓠,以及盐度对细基江蓠和江蓠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文中报道了这些实验结果,讨论了用回归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每种海藻的回归方程,并比较它们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温度、盐度的相关曲线。
采用瓦氏检压技术在室内测定了温度对蛎菜、鹅肠菜、半叶马尾藻、广东紫菜、坛紫菜和江蓠,以及盐度对细基江蓠和江蓠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文中报道了这些实验结果,讨论了用回归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每种海藻的回归方程,并比较它们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温度、盐度的相关曲线。
1985, 7(4): 492-502.
摘要:
本文是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20年生秋茄群落的钙、镁含量及其生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在秋茄群落现存量中,含有钙、镁总量分别为772.91和526.57kg/公顷;其中地上部分别为468.18和180.28kg/公顷,地下部分别为304.73和346.29kg/公顷,该群落的钙、镁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174.86和89.30kg/公顷,掉落物中一年归还量分别为103.28和40.42kg/公顷,年存留量分别为71.58和48.88kg/公顷,钙的周转期为8年,而较镁的13年为快;在各组分和总量中镁的含量均高于陆生群落,为其明显的特点,红树林地处水陆交界的海岸带,在物质循环上是一个开放性生态系统,它受海陆两个因子的影响,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本文是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20年生秋茄群落的钙、镁含量及其生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在秋茄群落现存量中,含有钙、镁总量分别为772.91和526.57kg/公顷;其中地上部分别为468.18和180.28kg/公顷,地下部分别为304.73和346.29kg/公顷,该群落的钙、镁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174.86和89.30kg/公顷,掉落物中一年归还量分别为103.28和40.42kg/公顷,年存留量分别为71.58和48.88kg/公顷,钙的周转期为8年,而较镁的13年为快;在各组分和总量中镁的含量均高于陆生群落,为其明显的特点,红树林地处水陆交界的海岸带,在物质循环上是一个开放性生态系统,它受海陆两个因子的影响,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1985, 7(4): 503-512.
摘要:
本文基于波-流场中的线性波理论和模型试验,探讨了在同向波-流场中的孤立桩柱及按莫里逊(Morison)公式计算波-流力时的作用力系数,提出了以波-流场特征系数为参数的相对速度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根据试验中实测的最大波-流力值,用二元线性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求得了拟合最佳的速度力系数和惯性力系数。
本文基于波-流场中的线性波理论和模型试验,探讨了在同向波-流场中的孤立桩柱及按莫里逊(Morison)公式计算波-流力时的作用力系数,提出了以波-流场特征系数为参数的相对速度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根据试验中实测的最大波-流力值,用二元线性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求得了拟合最佳的速度力系数和惯性力系数。
1985, 7(4): 513-519.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一种用于海上地震勘探的新型检波器的结构与原理,以及用它构成的拖曳线阵的性能,检波器由一个压电陶瓷圆管和两片压电陶瓷片组成,它有较高的声接收电压灵敏度,较低的加速度灵敏度,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较宽的频带,用这种检波器组装了几道等间距拖曳线阵。测试表明,该阵比国外同结构形式的拖曳线阵的声接收电压灵敏度提高一倍。
本文描述了一种用于海上地震勘探的新型检波器的结构与原理,以及用它构成的拖曳线阵的性能,检波器由一个压电陶瓷圆管和两片压电陶瓷片组成,它有较高的声接收电压灵敏度,较低的加速度灵敏度,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较宽的频带,用这种检波器组装了几道等间距拖曳线阵。测试表明,该阵比国外同结构形式的拖曳线阵的声接收电压灵敏度提高一倍。
1985, 7(4): 520-525.
摘要:
本文讨论了海洋沉积物悬浮液中声传播衰减的问题,考虑了悬浮粒子的非球体形状,对声衰减的理论作了改进;并把理论值与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经过修改的理论更符合实际。
本文讨论了海洋沉积物悬浮液中声传播衰减的问题,考虑了悬浮粒子的非球体形状,对声衰减的理论作了改进;并把理论值与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经过修改的理论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