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1年  第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道
不完整逐时潮汐观测记录的分析
王骥, 方国洪
1981, 3(2): 193-210.
摘要:
通常,只有当观测时段的长度不短于任意两个分潮的会合周期时,这些分潮才能彼此分离。因为属于不同亚群的分潮之间的会合周期最长为一个回归年,所以当观测时段的长度显著短于一年时,我们就认为记录是不完整的。此外,现有的方法通常要求记录是没有间断的。如果出现间断,我们也认为它是不完整的。本文提供一种方法,用以分析这种不完整的观测记录。
冬季黑潮加热与东北地区夏季(6-8月)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潘华盛, 魏松林
1981, 3(2): 211-217.
摘要:
从六个年代以来,气象学家对海气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认为海洋是使长期天气过程发生异常的主要能源之一。 近几年,有人对西北太平洋加热效应作了研究后指出,冬季黑潮海域加热对副热带高压进退有影响,从而影响5、6月份长江下游的降水[1]。我们在研究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长期天气过程时,发现了黑潮海域冬季与春季连续加热,对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冬季黑潮海域的加热关系更明显。据此,我们认为这个关系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海面风场与3.2厘米微波散射特性的研究
沙兴伟, 周长宝, 朱林范, 龚允珍
1981, 3(2): 218-225.
摘要:
海面风场遥感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微波散射特性的研究。美国于一九七八年发射了一颗海洋卫星Seasat-A[3],卫星上载有微波散射计,它被用来遥感全球风场,其测量风速范围为3—25m/s,测风速的精度为±2m/s或±10%,海面上分辨率达50公里。在海洋卫星发射以前,他们对海面风速与海面微波散射特性之间的关系已作了充分的研究,这样才能判读星载或机载上所得到的遥感数据。国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例如,美国学者格兰特和易普利将雷达散射计架在桥上俯视河水,找出了3.2厘米、1.25厘米、8.6毫米海面回波与风速的函数关系[1]
双铂电阻对称式恒流电桥及其在测量海水温度中的应用
王维新, 徐烈忠
1981, 3(2): 226-232.
摘要:
海水温度的测量,是海洋研究中最重要的基本测量之一。所需要的观测精度,通常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而不同。许多情形下能达到±0.1℃已经足够。有时则要求±0.01℃或更高。随着海洋研究和开发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能有不同精度的可以连续测量、走航直读的数字式测温仪器。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设备尚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为便于对温度作连续的测量,人们广泛采用性能稳定的铂电阻作感温元件,通过惠斯顿电桥将温度转变成电压信号,由于电桥和铂电阻的非线性,难以给出直读的结果,只好用查鉴定曲线或分段测量等方法。
潮汐河口区水化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陈佳荣, 吴友义, 黄尚高, 杨嘉东, 郑淑, 林家棋
1981, 3(2): 233-246.
摘要:
河口滨海区的水体是由组成和性质显著不同的河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在河口区河水和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诸如由于水质条件的剧变所引起的难溶物的沉淀作用,胶体和悬浮物的聚沉作用,各种固相与溶解成份之间的交换吸附与沉积作用以及气体交换作用等。因此,河口区混合水体所含物质的组成不仅与河水和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江河流量、涌入河口的海水量、河口的地形地貌、沿岸的地质、潮汐过程和气象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也与伴随着混合过程而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些过程尤其对混合水体中的微量元素的迁移及溶解气体的分布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海水中铀与碱式碳酸锌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
李轩如, 刘石玉, 陈连志, 洪玉英
1981, 3(2): 247-254.
摘要:
目前国外对碱式碳酸锌吸附海水中铀的报导较少,对其吸附海水中铀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测定的报导尚未见到。本文试图用三颈瓶反应器及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铀与碱式碳酸锌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并获得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珠江河口湾伶仃洋的地形
赵焕庭
1981, 3(2): 255-274.
摘要:
河口湾是河流终止于大陆前缘的半围圈的海域,河水和海水分别从河口湾的两端注入并混合为冲淡水。河口湾通常是由于冰后期海面上涨被海水淹没的河流下游部分。伶仃洋就是珠江的河口湾,为华南最大的河口湾。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类食物网研究
张其永, 林秋眠, 林尤通, 张月平
1981, 3(2): 275-290.
摘要:
海洋鱼类食物网是海洋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之一,从多种海洋鱼类食性类型的综合分析,阐明食物网营养级的能流途径,为改造海洋生态系统,减少食物链的环数而提高水域生产力。因此,深入研究海洋鱼类食物网,对于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外在河口红树林群落,以残屑(detritus)为基础的食物网研究已有报道[1];对河口游泳动物食物网也发表过综合论述[2]
东山湾附着生物分布特点
黄宗国, 蔡如星, 许由焰
1981, 3(2): 291-299.
摘要:
海洋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附着季节以及数量变动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约制,在众多的因子中,往往有少数几个因子起主导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在以往有关研究中,曾经侧重讨论了离岸远近[1,2]以及盐度梯度[3]和附着生物群落分布的关系。本文提供了东山湾附着生物群落的基本资料,并着重对比在同一港湾中,水流畅通程度和附着生物分布的关系。
水平光梯度下三疣梭子蟹趋光反应的实验研究
罗会明, 郑微云
1981, 3(2): 300-306.
摘要: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分布黄海、东海和日本近海,其经济价值高、资源丰富,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也是一种大有捕捞前途的渔业资源。然而,由于对它的趋光生理生态学问题缺乏研究,致使捕蟹技术长期未能得到改进,迄今基本上仍停留在底拖网和笼诱捕的旧渔法水平上[1-3],捕捞量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深潜器设计特征分析
朱继懋
1981, 3(2): 307-329.
摘要:
从1948年法国设计FNRS-2号第一艘深潜器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海洋开发和军事上的需要,对深潜器(又称可潜器)给予了广泛重视。目前,深潜器已成为海洋调查、海底打捞、深海救生、海洋研究以及建造各种水下工程的重要手段。美国1970年下水的深潜救生艇(DSRV)全部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以在1524米水深援救失事海艇艇员,每次24人,化费研制费高达二亿多美元。三艘“南鱼座”号深潜器,在一年内把沉没在深750米海底的120条鱼雷打捞起来。深潜工作艇“阿尔文”号和“CURV”号把失落在深856米海底的一颗氢弹打捞起来。著名深潜器“阿鲁明纳”号和打捞船“密执尔”号合作打捞了沉没在深1538米的另一艘深潜器“阿尔文”号。
单突堤后的波浪绕射
余广明
1981, 3(2): 330-347.
摘要:
波浪绕射现象是确定港域掩护状况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港口防波堤工程时必须予以考虑,以便根据港口使用要求,选择最佳的外堤布置方案,确保船舶作业安全并节省工程投资。防波堤工程可有各种不同布局,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单突堤。其它如岛堤、双突堤,从计算堤内水域波况的观点着眼,在一定条件下其性质亦属于单突堤一类。因此,研究单突堤后的波浪绕射规律具有较普遍的实际意义。
福建高古海岸线遗迹的新发现
林观得
1981, 3(2): 349-353.
摘要:
早在三十年代,作者听到福建沿海群众中广为流传着关于牡蛎壳粘于山顶洞穴内的传说,受到很大启发。四十年代后,作者曾到过民间传说提到的有牡蛎壳的岩洞进行现场观察。但经几年跋山涉水的艰苦工作,并没有找到。原来有牡蛎壳的地方经过当地群众打取供药用,或者侵蚀风化,残留很少,难以找寻,故只得暂时放弃此项工作。